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七一特别策划】专家谈 |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1-06-30 14:5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孔子网推出七一特别策划,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一主题。

  一、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郭建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国人民接受和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和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朱康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被理论界比喻为两个“老祖宗”,二者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与魂”。这两个“老祖宗”的对话、互释、融汇,从交互格义到进入血液,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历史的经验看,不同文化理论方面的融合,既需要开拓视野、破除门户之见,更需要“精耕细作”。我们应静下心来,认真疏解,细分条理,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去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汇贯通,同时吸纳多元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也一定能为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探索并贡献出独特的、无偏弊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占斌、陈曙光等——

  在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赓续了中华民族千年文脉;中华文明也以其丰厚思想财富滋养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生命。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治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理性,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弥新,不断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与改革开放的时代逻辑相契合,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  高翔——

  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升华其思想内涵,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精神品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追求和价值理想,是传统精神的时代呈现和最新发展,为我们克服千难万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无比坚韧的信念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占斌、陈曙光等——

  中国共产党承载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的历史重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时代发展中赓续千年文脉。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逻辑,在吸收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体现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打下深厚的中国烙印,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  吴德刚——

  中国共产党的人格品质及其力量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思想根源看,党的人格力量是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结晶。

  一是源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伟大思想和高尚品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武器,为我们党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格品质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人格力量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展。古代仁人志士为国献身、为民请命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和发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马巍——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能工巧匠,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化根基。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梅龙、井冈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曾建平——

  回溯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有着极为充分的“缘由”,体现在历史成就、道路选择、理论建设、制度创新、文化积淀、执政能力和使命担当等方面。

  政党自信源于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富强的重要软实力。回溯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渐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大众性,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纽带,为形成集体共识、凝心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族群气质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提供了沟通桥梁,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注入了源源不绝的精神活力。

  四、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要求我们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在与时俱进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会理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 《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的挑战性在于:传统的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理念、人文追求,能否直接应用于现代国家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这句话给我们以极大启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和冶炼。以儒学为例,儒家学说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经过社会科学化的升华和处理,使其精华进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体系中,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更多借鉴与参考。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今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明德引领风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树立高远笃定的人生追求,培育他们大人君子的使命担当,使之拥有坦荡仁和的博大胸襟。

编辑:朱利维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