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面向世界,让中国故事与声音更好传扬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斯敏 王美莹 陈之殷 2021-06-09 14:22

  编者按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文艺界、智库界等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对外发声,为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付出了持续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对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重要指示精神有着切身体会。我们邀请几位代表,与您分享他们的故事与思考。

  【一线讲述】

  体会感知中国、对话世界的意义与乐趣

  讲述人: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 于运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一家专门研究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等工作的智库,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围绕理念沟通和思想交流,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对外宣介、举办国际交流活动、进行合作研究并发布系列报告、开展对外话语创新研究……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感知中国、对话世界的意义与乐趣。

  在海外举办国际交流活动,需要克服很多困难。2019年11月2日,我们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当代中国与世界——中拉智库对话会”。当时,圣地亚哥出现了突发情况,局势很不稳定,我们的活动是否照常举行?上级领导审慎考虑后,决定如期举办。参会的智利嘉宾纷纷表示,这个时刻中国朋友还能到来,让他们非常感动。

  在关键时刻主动设置议题,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智库的使命所在。2020年3月3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为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促进国际合作抗疫,我们举办了“当代中国与世界——抗击疫情国际智库云论坛”,邀请了来自法国、西班牙、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的智库专家参加论坛。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国际云论坛,为了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我和同事们精心策划组织,进行多轮技术测试,反复与中外方嘉宾沟通,最终获得成功。论坛通过媒体进行中英文直播,反响热烈,海外总关注量在短时间内超过2000万人次。

  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建设“国际传播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镇高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智库”的目标,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面向世界,让中国故事与声音更好传扬

比利时布鲁塞尔,人们在中国文化中心观看“三毛”漫画手稿。新华社发

  精益求精,向世界译介中国党政文献

  讲述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译审、英文三处处长 刘亮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也可被称为中国党政文献对外翻译。从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工作的专门机构——原中央编译局下属的中央文献翻译部(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留下了众多中外翻译名家的身影和足迹。

  自1994年踏入这座小院,我就深深爱上了这里。我们这个中外合作、老中青搭台的翻译团队,在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翻译任务中,总是能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记得在一个集中翻译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夜晚,外文翻译组又一次碰头,商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英文译法。组长、副组长根据中文梳理概念,老专家们强调核心词汇的翻译要义,骨干力量对多种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外国专家在语言上斟酌辨析……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官方译文。2018年机构改革后,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编译局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成立的研究院很快翻译出版了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语种版),并保持着一年一本的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出版进度。今年,我们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翻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简史》英文版。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近几年里参与翻译的最重要项目。此书于2018年11月开始翻译,2019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重要理念,我们希望通过翻译这本书,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介绍这一重大理念。

  根据文本特征和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我们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元素的阐释方面。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俗语谚语、成语诗词“信、雅、达”地翻译出来?如何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话语环境中,把应对全球性难题的中国方案精准表达出来?我们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了翻译策略,把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有机结合。我们还通过“理论中国”网站和多个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翻译成果,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以翻译之笔讲述中国故事,我珍惜这份职责与幸福。

  推动中华学术外译,让中国智慧走出去

  讲述人:商务印书馆对外合作部主任 郭朝凤

  在许多人眼中,商务印书馆是一家百年老社,翻译出版人文社科图书有悠久历史。然而,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商务印书馆近十年来也在努力推动中华学术走出去。

  学术外译的困难之处在于,既要找到可信赖的海外合作伙伴,也要找到“能揽瓷器活儿”的优秀译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与多家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缔结了战略合作关系,为中国学术走进英语世界铺设道路,近年来已出版英文版图书40余种。相比之下,其他语种的学术外译难度更大。我们在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等国找到一些合作伙伴,推动了学术经典的多语种输出。

  学术图书专业性强,翻译难度大,对译者的要求相当高,翻译费也非常高昂。我们实施“版权工作一体化”制度,鼓励编辑部和版权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学术外译;设立了“走出去”专项资金,输出业绩归编辑部,翻译成本由馆里承担,且稿酬标准从优。

  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的学术外译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商务印书馆中华学术经典外译工程”列入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我们出版的53种图书获批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项目支持下,我们得以与更多的海内外优秀译者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近两年输出签约、翻译、出版都呈现加速趋势。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学术走出去,我们将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两大原创学术经典丛书为主要资源库,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具有海外推广价值的作品进行翻译和海外传播。我们期待打造一套“外译中华学术名著丛书”,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面向世界,让中国故事与声音更好传扬

《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 资料照片

  以杂志为窗,让海外读者看见中国

  讲述人:《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孟巍隆(美)

  1998年,我在南京做交换生。古代汉语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我被深深吸引了。从美国本科毕业后,为了实现武术梦想,我再次来到中国,继续研习中国古典文化,分别在山东大学、北京大学获得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我回山大就职,《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正想组建《文史哲》国际版,便邀请我这个美国人加入。

  《文史哲》国际版创刊于2014年,以“为中外学术界搭建沟通对话之桥”为初衷,基本延续《文史哲》杂志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每期聚焦一个海内外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选译国内优秀文章、重要理论作品,同时组织英文原创稿件。

  翻译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刚创刊时,我们招收过各类翻译人才,最终发现,具备现代汉语和国学知识的外国人是最佳译者。为了调制出国际版的“国际化口味”,我们历经坎坷,组织了一支主要由攻读汉学硕士、博士的海外人士构成的翻译队伍。

  引经据典是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特色。《文史哲》对专业知识要求高,也给翻译增加了难度。例如,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个非常庞杂琐碎的体系,有很多官位等级、官职名称。汉朝有个官职叫作“光禄大夫”,海外翻译员由于只了解大夫这个职位,翻译成了“姓光名禄的大夫”,幸亏被我们的编辑发现纠正。

  接触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已有二十多年,我仍感到学而不厌,愿意为此皓首穷经。最初学古汉语时,《桃花源记》让我印象深刻,文章的用词、节律感都很美,讲述了一个颇具想象力的故事。如今,我在济南组建了家庭,常要求两个儿子背诵《桃花源记》这类经典美文。

  中国并不缺乏世界一流的学者和学术成果,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相互了解是不对等的。由于语言障碍,中国缺少参与国际对话的渠道。目前,《文史哲》国际版已被10余个国家的近200所大学图书馆订阅,2020年实现公开出版,还得到了国际汉学界广泛赞誉。2018年,《文史哲》国际版被全球规模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美国Scopus数据库收录,2019年被收入欧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索引。

  《文史哲》国际版为中国学者提供“扩音器”,让海外学术界听到他们的声音,我感到很荣幸。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通过《文史哲》国际版了解中国。

面向世界,让中国故事与声音更好传扬

在俄罗斯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一名女士体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新华社发

  京剧的魅力跨越时空

  讲述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李嘉珊

  京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弘扬国粹,201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与北京京剧院合作共建了“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梅葆玖先生与韩永进先生共同担任名誉主任。梅葆玖先生特别主张京剧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成立以来,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推出《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以及汉外对照的15个版本,推动京剧特别是梅派京剧艺术通过市场化方式在海外传播。

  我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北京京剧院的大胆探索。《天女散花》等三出京剧完整剧目在意大利、德国的3个城市展开9场巡演,创造票房的同时收获了众多“粉丝”。经多方专家论证,北京京剧院率先将京剧英文译名改为“Beijing Jingju”,不再是“Peking Opera(北京歌剧)”。正本清源,准确表达,向世界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演出结束时,看到意大利和德国观众喊出“我爱北京”“我爱京剧”,我们内心特别欣慰。

  2015年9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中英创意产业及文化贸易论坛”上,梅葆玖先生亲赴英伦做主旨演讲,实现了北京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在莎翁家乡的交流与对话。在伴随梅葆玖先生传播京剧艺术的过程中,我们与北京京剧院建立了深厚友谊,也见证了这支队伍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近几年,我一方面继续致力于北京京剧特别是梅派京剧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发展研究,一方面通过应用对策研究深耕传统文化。我们将不断守正创新,实现梅葆玖先生在《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序言中所期待的,“让经典有效走出去!”

面向世界,让中国故事与声音更好传扬

在青岛中医医院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留学生在药房医师的指导下对药材进行称重。新华社发

  引导国际青年体会汉字魅力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藤依舒

  让中国形象具有亲和力,有助于向世界揭开中国文化的神秘面纱。近8年来,我们团队的青年学者一直关注不同国别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通过跨国实证调查提出国际传播对策。从整体来看,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内容传播效果最好,但不同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诉求和中国印象的认知差异很大。比如,发达国家青年更希望了解中国哲学等内容,新兴市场国家的青年则倾向于通过流行文化、影视、旅游了解中国。

  中国智慧蕴藏在历史积淀的文化中。如何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值得关注。比如,我们在做“文化走出去”国别政策研究时发现,英、法、美、日等国均以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对外传播战略,并配合语言教育、留学、学术资助或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文化传播对于立体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人”并不意味着直接照着传统典籍开讲,使用当代、流行、国际化的语言可能更有效。我们团队从2015年开始创办“汉字之美”国际文化传播项目,邀请全球青年参与汉字设计比赛,组织汉字创意设计作品走进联合国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巡展,引导国际青年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

  人人参与才能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我愿继续投身国际传播研究,寻找“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方法。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