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知非,男,1958年生人,江苏宿迁人,1978年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本科毕业、学士,1985年硕士毕业,导师臧云浦、王云度教授;1991年山东大学博士毕业,导师田昌五教授。1998年任苏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现为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学科负责人。
我的学术生涯,和安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4月第一次拜谒安先生,至2018年4月,33年间,或诣府请教,或电话请示,向安先生请教受学,我的进步和安先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详细]
西汉末年儒生之归附王莽是因为西汉在制度及其运作的两个层面均不能满足其入仕的要求,而不是为了通过王莽实现其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 [详细]
秦律赀甲、赀盾之制起码起源于春秋,所收为实物而非货币;体现了商鞅变法以后秦以军事立国的政治特点,与秦重农重牧的经济传统相一致。统一以后依然如故。 [详细]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商鞅在总结六国变法的历史实践和学者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推行的治国方针,并非秦制独然,秦始皇“焚书”又把这个传统推向极端。 [详细]
近百年来社会形态讨论的各种观点均映射着时代的发展、现实政治与史学研究的关系,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属性的认识。 [详细]
本文从理论方法到史实系统地回答了陈启云先生的批评。认为用“心态史”的方法、按照“学理”来“联贯”分析汉代儒生价值观念存在着重大不足,得出的结论背离了历史真实。 [详细]
秦汉田税征收方式是秦汉赋役制度的基本问题,关系到对农民负担的准确理解,和秦汉社会矛盾变迁密不可分。 [详细]
孝伦理根植于先秦时代的宗族等级社会,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后世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予以不同的阐释,其内涵和外延因时而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 [详细]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与汉代儒生的人格蜕变
在先秦时期儒生视道高于势,是理想主义者;在秦和西汉前期,儒生则是显示主义者;自汉武帝接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以后,儒生则蜕变为使用主义者。 [详细]
“算赋”在制度生成的层面,是“民不徭”之“赀”的结果,是授田制下编戸民“事”义务的货币化,由“算事而赋”演变为“算人而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