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朱汉民
未标题-5.jpg

朱汉民

朱汉民,男,1954年生,湖南邵阳人。1978年就读于湖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圣王理想的幻灭》等。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会副会长。

  • 朱汉民:中华文明哪些思想理念将会影响现代中国和未来世界

    朱汉民.jpg

    中国延续五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究竟产生出什么思想理念与文化基因?这一系列思想理念与文化基因有哪些将会继续影响现代中国和未来世界。 [详细]

    2021-09-30 20:33
  • 今天传统书院如何继续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其最大特点是重视教育。中国书院经历了1000多年的办学历程,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凝聚了中华人文精神传统,形成了一套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当我们今天在思考和呼... [详细]

    2019-04-01 10:28
  • 朱汉民:书院的学术精神对现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晚清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延续千年的书院被突然废弃,许多有识之士惋惜不已,就连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也感慨说:“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胡适:《书院制史略》,《东方杂志》第21卷3期)中国书院精神体现在许多方... [详细]

    2019-03-19 14:40
  • 庙堂与山林: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及价值取向

    7c1079aaa921efd_size20_w249_h300.jpg

    儒家士大夫不会像道家庄子及其他隐士群体一样,一味躲避政治、疏离君主,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他们积极参与以君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成为臣服于君王的官僚群体,做一个立足于现实政治、追求政治功业的“大夫”。 [详细]

    2017-05-02 14:04
  • 朱汉民: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和思想形态

    W020170407530728827919.jpg

    在4月2日上午的学术讨论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儒学思想时讲到:大家说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内容,有一个多元化的原因,那么这个多元化的原因有很多。 [详细]

    2017-04-05 16:25
  • 西方列强为什么最怕湖南人?

    W020170315533904223434.png

    朱汉民,1954年生,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著有《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圣王理想的幻灭》等。 [详细]

    2017-03-15 14:45
  • 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

    u=1669545339,351561724&fm=23&gp=0.jpg

    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国学的地位、作用、影响正在日益提升。所以,人们也会越来越关心:国学是一门什么学问?我们可以简要地回答: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 [详细]

    2016-12-05 13:00
  • 儒家如何以“传记之学”来诠经与创新

    bae5166cfd8477f_size115_w550_h224.jpg

    儒家以上古三代的文献档案为其建构知识、创造思想、形成学派的依据,故而是“六经之学”的创建者、确立者;但儒家也是“六经以外立说者”,故而又是先秦诸子之学的开拓者,并成为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 [详细]

    2016-11-22 15:08
  • 宋明儒学的学术称谓有很多 这三个最为重要

    当代学界对宋明儒学的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宋学”“理学”“心学”三个概念的重要差别,故而又形成了“宋学”“理学”“心学”三个概念的不同学术涵义。我认为,研究宋明儒学,不得不涉及“宋学”“理学”“心学”的学术范式、知识旨趣、学术形态等问题,同时也包括它们之间... [详细]

    2016-11-21 09:39
  • 从理想与现实看儒家之道的价值序列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是一个追求理想的士人群体,他们以“道”作为儒家价值体系的核心,倡导士君子的人格理想与王道的政治理想。但是,儒家诸子又是一个有务实精神的士人群体,他们追求的“天下有道”,在“大同”和“小康”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其实,儒家之“道... [详细]

    2016-11-10 08:55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