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郑朝晖

郑朝晖: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

2017-04-05 16:16: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

  

广西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郑朝晖

  近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华智慧的当代启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汇聚一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智慧的当代启示等相关话题展开学术讨论。

  广西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郑朝晖就汉语能否成为“良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文化的复兴是表现为某一种载体的东西,没有载体的文化很难说是被复兴的文化,中国文化的载体,一方面是人,另外一方面就是所谓的书,这两个载体用一个词来描述他的话,我个人倾向于用汉语这个词把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

  郑朝晖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方语言和汉语的区别,汉语是语音附着于文字,西方语言是文字附着于语音。西方语言中文字就是文字,语言就是语言,但是在中国体系里面很难分开,因为中国所谓的语言其实是不发音的语言,只有把它讲出来才具有声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把汉语作为一个统一的载体,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来谈这个问题。”

  汉语是中国文化复兴的载体,如果汉语不能够重新的被激活的话,中华文化复兴就不可能。郑朝晖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关系、汉语的雅言表达功能、汉语具有可能替代英语的可能性四个方面阐释了汉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因为近现代以来的所谓的语言革命,它就是在时间的纵向上面有一个革命被插进来,插进来以后就造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个断裂,那么这个断裂的情况就造成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语言的困境。现代汉语主要是作为一个翻译语言存在,能够表达科学,能够表达很多东西,但是失去了雅言表达的功能,这就是很严重的危机,他失去了雅言的表达功能之后现代汉语就变成了一种方言,这种方言就是基本上不具备雅言的科学表达功能,但是日常交往功能还是保存着。

  郑朝晖认为,“因为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代汉语而来,所以现代汉语也保留了古代汉语潜在的一些东西,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底色,第一个就是确实有一个表达的清晰性;第二个它确实也具有一个很强的翻译功能,有很多学者其实也讨论汉语的翻译功能是非常强的,基本上能够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能够完整的翻译过来,汉语具有可能替代英语的可能性。”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