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张践

张践:《中庸》里的生命智慧

2019-03-20 11:36:00  作者:  来源:北京四观书院

  四观书院副院长王一:“如果对宗教学感兴趣的朋友,您一定读过张践教授的著作《中国宗教通史》,这部书在宗教学领域的学术地位相当于《中国哲学简史》在中国哲学领域的地位——‘只能超越,不能跨越’,所以,张践教授从儒学切入研究中国宗教学,在宗教学,民族学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张践教授对于中国历史是政教关系的研究,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今天特别有幸能够请到张践教授,为大家讲解《中庸》的生命智慧,《中庸》这本书应该说是四书当中最深邃的一本书,在四书里面,智慧含量最高的。那么刚才也听张教授介绍,一般读四书是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再读《孟子》,最终才读《中庸》。张教授今天来书院的路上,他说《中庸》里面的好多智慧,反映在咱们书院的四观精神方面,跟《中庸》的智慧,也有着莫大的关联。”

  以下为张践教授在四观书院讲座内容:

  感谢廖院长,还有各位学员朋友们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庸》里的生命智慧,刚才王院长已经介绍了,《中庸》这本书呢,在儒家的四书体系里头,是一本哲理性最强的书,所以古人,特别是朱熹,朱熹就相当于古代科举的主教官,所有科举考试,他制定的学习方案,大家看,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再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

   那么《大学》呢?这是儒家学者从小学进入大学,开门第一本书,你进入大学了,那么就从这儿开始。《论语》是中国人的圣君,所以要定其规模,建立你最根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孟子》关系发源,书里边很多内容丰富,看了儒家的发展所展开,最后回来到《中庸》这本书,关系微妙处。这个微妙处在我们古人里的词里头,也就是最玄奥的这样一类。

   可以说《中庸》这本书,非常精辟的用很短一个篇幅,把中国的价值哲学,伦理哲学,做了一个特别精要的说明,在我备课的时候,跟咱们的四观精神,特别的搭配,可以说咱们四观书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己达人的人生观,推仁弘毅的价值观,都包含在《中庸》里边,所以我想根据《中庸》的一点体会,和咱们四观精神结合在一起,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我把我讲课的题目,定义为生命的智慧。这个生命的智慧,不是指自然生命的智慧,而是特别强调了,它是社会生命的智慧。就是我们一个人在世界上,要处理那么多复杂问题,要安身立命,你必须对世界有个最基本的看法,那个看法就是世界观,从这个世界观出发,我们才有处理各种问题的手法,这叫方法论,那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就构成了我们的生命智慧。

  如果我们处理得不好,那么在这个里头,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轻的说随波逐流、失去自我,重的说,可能脑袋就要搬家,身家性命就要丢掉。

  所以我在这个层面上讲是儒家的生命的智慧,这个是我们每个人在现代生活中,实际上仍然是这样的一种智慧。

  第一个问题,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庸》这本书的作者,以及他的结构。《中庸》一书是记载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只有一个儿子叫孔鲤。但他去世比较早,所以孔鲤也只有一个儿子,子思。应该说他出生的时候孔子还在,孔子见过是非常的喜欢他,所以他可以说,得了孔子的教化和遗传。

  那么子思在儒家发展当中,有非常大的贡献,除了《中庸》之外,在其他的里面,也记载了一些他的言谈话语,和一些故事。

  所以特别是这本《中庸》书,说开始记述了儒家的一个文化证书,所以后来的文化学者,把子思、颜回、还有孟子给称为所谓的“四圣”。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尊称叫大成至圣,至圣下边还有四圣。“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

  而且除了颜回去世比较早以外,曾参,子思和孟子里边,还是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曾参是子思的老师,曾参在孔子晚年,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有现代学的考证,论语是以他为主写的,所以曾参是很重要的。那么子思比曾参小,他受曾参的教会,是曾参的学生那么子思的学生就是孟轲,孟轲大家都知道叫亚圣。那么孟子在里头起的作用也非常大,所以从孔子到曾参到子思到孟子,这是儒家的主要的传承脉络系。

  所以现在孔庙殿堂里头,基本正中央是供的孔子的象,两旁一边是颜回和曾参,那边上是子思和孟子。

  子思的学术地位特别高,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弟子孟子,孟子对儒家文化做了比较全面的阐释,他因为是从子思这儿接受了儒家思想,所以他对子思的思想,也做了一个特别重大的阐发。因此在儒家历史上,自古以来有一个说法,叫私孟学派。后来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主流。

  相对来讲,再晚一点,比孟子再晚一点的大师,荀况,荀子也很重要,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一般认为荀子不是儒家文化的主流,主流是孟子。

  介绍完作者以后,我们再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中庸》这本书呢,最早是收集在儒家的经里头,这本经叫《礼记》。这是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在古文里头,《中庸》这一段,并没有专门的分出章节,就是一段一段,像论语散文式的那样的。

  那么到了宋代,《中庸》这本书在宋初,就开始受到了重视,据考证宋仁宗的时候,把《大学》和《中庸》这两篇,专门拿出来印成小薄本,就像现在有些重要文件似的。古代也有这个习惯,赐给那些进士、儒生作为表彰。特别是到了南宋,大家注意就是朱熹,朱熹受宋明理学里头,程朱学派,他就特别注重心性,因为《中庸》这本书,从《中庸》到《孟子》,把儒家的心性讲得特别好,所以朱熹就认为他是整个儒家的哲学的最高的概括,因此他就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成在一起,叫做四书。咱们今天搞国学的,四书五经都非常熟悉,四书是从宋代开始的。

  《中庸》这本书,一种33章,大概3000多字,但是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有哲学,大家需要认真的学习和领会。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多,我主要是从生命智慧的角度,让我们怎么安身立命、怎么应事、处事,怎么处理社会问题、关系,这个问题讲一讲《中庸》,我们选择了若干个章节,把它分成了七个问题,来简单的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中庸》是率性至诚之道这个也是讲儒家的,我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讲得最好的一本书。所以古代,从宋代以后,都高度的重视《中庸》,这里头可能有一个尝试性,各位学员了解多少,如果你们知道再复习一遍,没知道的就简单的介绍,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们当代人简单把它理解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不管儒家还是道家,天人关系,主要讲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只是天人合一,天人关系里面一个小的部分,天有更广泛的含义。

  那么天和人怎么合一,我觉得我们通过《中庸》里面讲的率性至诚之道,我们就可以充分的体会到。

  司马迁总结中国历史的各个流派、儒学道,或者用今天的两句话,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话说的是有极高的概括性。

  一直到我们今天研究哲学不出这两句,过去我们曾经一度用西方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来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把唯心唯物当作哲学的基础,其实这个是非常说不通的,中国哲学不是按唯心唯物的走的,而西方可能是这么走的,中国的哲学主要含两个问题,一个是天人问题,天人是相分的还是合一的,这是中国哲学最核心的问题。

  再一个就是古今之变,就是古代的道到今天的道,是变还是不变,哪个部分变,哪个部分不变,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问题。

  那么我们说《中庸》哲学非常好的讲清楚了儒家的天人之道,我觉得从第一句话,就体现出来了,《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就叫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天的命运,赐给我们的本性,这个就是天道。赐给我们的本性,就是人性,我们的人性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所以叫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就是按照我们的本性,你自然而然干的事,就是符合天道的,那么弘扬,推广天道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化。那么天命怎么变成的人性,这个里头我们反复的读《中庸》,可能我们还不太好理解,我们稍微顺延一点,我们把孟子对子思的思想结合到一起读,再联合我们今天社会实践,可能就更好理解了。

  孟子说,人心里头,有四个最基本的善观,这种人先天的善性,所以他说人性先天之善,那这四个善是什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所以后来的仁义理智,都是从这四个善观推出来的,恻隐之心往外推就是人,羞恶之心往外推就是义,恭敬之心往外就是理解,是非之心推的就是智。

  这个羞恶之心往外推展就是义,义就是我们说符合不符合道德,跟人讲不讲义气,那么这个义气从哪儿开始的呢?就是你有一个最基本的羞耻之心。比方说我们看见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或者看着一个老人,我们要不要站起来让座,有些人就不让座,遭到很多人的鄙视,这些人叫做什么?不知羞耻。你最基本的底线,你会觉得有所羞耻,这个事你不能干,这个事就叫义。

  是非之心,你能判断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这个要注意一点,特别是人,为什么说恻隐之心就是人之观?在孟子这本书里头,那三个心没有展开,他只展开论证了一个叫恻隐之心。他跟天命有什么关系恻隐之心什么呢?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什么叫恻隐之心,就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孩趴在井口边上,马上就要掉下去了,这个时候从这儿路过的人,都会有感到恻隐,就是心里非常的紧巴巴的难受,我这样一讲,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

  孟子的分析特别有道理的,他特别强调这个恻隐之心,要排除世俗的功力的考虑。这表就是后面所说的话,非所以内交于儒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譬于党朋友也,也不是非恶其声而然也。

  那为什么?就是出于一个人善良的本心,那么这个小孩排除了任何功力的影响之后,这种恻隐之心,才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如果不排除,那可能情况就变了,比方说我们看电影、电视剧,最近抗战胜利,大刀阔斧的杀日本鬼子,你有恻隐之心吗?没有,你只有痛快,为什么?因为日本人在我们这儿烧杀抢掠,做了那么多的坏事。

  那么我们说这个心,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上天赋予我们的这个心,一定是要排除这些功利的。

  那么按照天性给我们的人性,我们去做,就是符合天道的行为。这个里头我举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最近我们的社会上,媒体也广泛讨论一个问题,就是看见老太太跌倒了,要不要去扶?这个问题,凡是认为不该扶的人,都考虑后天了功利。

  你看到了老太太,你想老太太的医疗费多少,养老费多少?但是我们社会上也有很多见义勇为的好人,什么都没想,上去就扶了,很多人事后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你为什么去扶老太太,我看好多的采访,好多见义勇为的英雄都会说那一句话,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想我认为作为一个人,就该这么做。

  那么这个时候,什么都没想,也没想党和国家的教导,我就认为凭着我最朴素的人性,我看到别人受难我就去救,这就叫天命之谓性,所以我们说人善良本性是天命给的,我们干好事就应该从人性中发挥出来,去做一个我好事。

  所以这个天人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天赋予人一个善良的本性。那么天人关系,除了天赐给人的一个本性以外,还有一层,就是人能够反过来去认识天,天人之间他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这样才能构成中国哲学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任何哲学,不光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也一样,那么这个循环前面叫率性,后面叫至诚,通过我们率性的至诚,达到回归人性,回归天性的目的。

  到20章的时候,《中庸》讲了这么一段,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就是治理国家的九经,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就是诚心诚意,你有这个心,你办什么事的时候,就会有准备,就不会受损失,不会让你自己狼狈。

  这里头这个一就是归之于诚。那么后面的《中庸》子思继续往下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里头他是一个理论的论证过程,就是在下位的人,你要想治理好国家,你首先要获得领导的信任,那么怎样获得领导的信任,首先你要获得朋友的信任,怎么获得朋友的信任,就要获得你首先自己亲戚,朋友亲人的信任,获得亲人的信任。

  首先你要自我反思,你对亲人是不是出自一片真心,你真心的对他们,他们自然就信任你,这样一圈一圈往外推,你就可以获得最好的诚信,获得国家的治理的权利。

  关键是你的诚信,《中庸》特别讲率性至诚,这个诚就是反为天的一个关键,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中庸》里面最重要的两句话。

  为什么说诚者天之道呢?因为在儒家看来,天本身是最讲诚信的,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什么也不说,但是宇宙实施都按照规则默默的运行。

  所以天-每天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都是按照最根本的规则,不会随便改变的,所以天命是最讲诚信的,正因为天最讲诚信所以人应该向天学习,诚是天最根本的道德。那么人就是应该按照天的规则去运行,诚之者人之道也,就是按照诚的原则去学习,就会得到天道。

  下面这个就讲,人怎么从诚又反回去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

  这句话就讲了怎么从人到天的过程,诚,只有真诚的话,你才能够尽你自己的本性。这句话怎么呢?就是你只有在最真诚的反思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够获得上天赋予我们的最善良的本性。

  这个真诚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也就是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儒家讲的中恕之道,你看到别人受难的时候,你不愿意去救,你怕担责任,那么你反思一个问题,当你受难的时候,你愿意不愿意别人来救你?

  这就是一个诚,你看到一个老人跌倒在那儿了,你不去救,你振振有词,说老人都变坏了,或者说我怕担责任,反过来讲你的母亲如果跌倒在街头,没有人去救,你会怎么感受?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就说他岳父去卖菜,在一个商店门口摔倒了,有两个小时没人扶。人如果搞成这个样子,社会的道德就没有了,为什么?就缺少一个诚,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真诚的反思一下,这个事如果碰到我身上,碰到我的父母身上,会是怎么样?如果我的父母跌倒了,我愿意不愿意别人救一下,有的老人没有人救,很可能就丧失生命,关键你要想,你可能想了很多替自己开脱的理由。

  你给自己这么多开脱的理由,这个时候得出来一个结论,就不是真诚的结论,这个不真诚的结论,就是让你在反思你的本性的时候,把恻隐之心就埋没掉了。

  所以《中庸》特别强调,反思的时候一定要最大限度的真诚,一定要真诚,你真诚的去认识你自己的本性,你把你自己的本性认识了,你就会认识所有的一些,人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了人性了,也就可以了解万物的本性,能尽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参矣,就可以达到认识天地,了解天地。

  所以我们讲人通过至诚反思自己的本性,那又可以从人回到天,达成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所以我想呢,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状态。

  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特别是我要强调的参悟天地的话语,不仅仅是我们认识了物质性,我们就可以去改造世界,就社会上生活,不仅是这样,而且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改造的同时。

  就是我们通过赞天地之话语,结果可以达到什么呢?就提升我们个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能尽人之性,至诚尽其性,尽物之性,参悟话语,最后成就可以使人达到一个,天人高度融合的这样一个状态。与天地参,这个参,实际上跟叁是可以通用的。既可以理解为参赞天地的运行,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人可以和天地平行,达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这样的已经最高的境界。

  也就是我们说参赞天地话语的过程中,使我们人的精神,达到了与天地交融,天地融汇的这样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实际上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其实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高度的自由境界。也可以说是冯友兰先生,提到的人的四种境界里头的一个最高的境界,叫天命境界。

  冯先生说的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什么境界啊?就每天吃饱了饿,喝饱了不渴。不学习的人,大多数存在这种状态。那么这种境界的人,根本没有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结果导致他们永远,也没有一个思想的觉悟和提升。

  第二种境界叫功力的境界,那就知道活着,要多挣钱,要达到一个功名富贵,追求这个。这个时候人的境界,比自然境界高一点,他知道努力的去挣钱,要想过得好一点,要想家业大一点,但是除了挣钱,他什么也不懂了,这个境界就是第二个境界。

  第三种境界叫道德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挣钱的时候,你要考虑考虑,有些钱能挣,有些钱不能挣,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你的行为要受到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这是第三个境界,这个就是可以说,使我们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成为一个服从社会规范的君子,但是不是所有的君子,符合道德的人,那个境界都是最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所有就道德的行为,实际上都是约束了我们,为了社会主体的利益,适当的节制,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种道德要求的必要性,你老觉得按照道德做是吃亏的。

  所以这个道德的境界还不行,还需要提升,最高的境界,达到天地的境界,这是人生的一个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说你的精神通过了尽心之性,知道天命是什么,天道是什么,你会感觉到我的道德的行为,不是为别人去牺牲的,而是我自己就要这么做的。我这么做不是说为钱为名,我只是说发挥了我的本心。

  所以凡是那些大的英雄人物,大的道德楷模,你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都是发自内心做的,我想这么做。我觉得就是发自我内心我这样帮助你以后,我自己很高兴。所以这种境界,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尚的境界。

  总之从天命之谓性到唯天下至诚,儒家哲学建立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把人和天合为一体,给自己的所有的其他的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价值的基础。

  中国人认为自己的那些行为符合道德行为,都是符合道义的,所以我们不必要到彼岸世界,去追求自己心灵的救赎。外国人认为我们没有心灵的救赎,就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他认为没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就是混的市场经济,也未必,如果我们获得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也会非常自觉的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和社会运行结合起来。

   第三个方面,《中庸》是执中守正之道,这个既是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干什么事我们要《中庸》的理论去干,《中庸》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庸,其实讲中庸之道,讲执中守正之道不篇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就是不偏不倚,无过和不及,不偏是走在中正的路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办事过了也不是好事,过犹不及,这是中庸。

  中庸是什么呢?就是恒长不易,儒家认为存在着不偏不倚的中道,这个中道也就是圣贤留给我们的所谓的道,学儒家的人,学儒学的人都特别讲究道,说我们要寻找孔子,王阳明他们传下来的道同,那么这个道同具体水平是什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上书里头讲到的十六个字的箴言,圣人千古心传,圣人悄悄的告诉他,记在心的时候据说尧在传位给舜的时候,说了四个字,允执厥中。

  舜在传位于禹的时候加上了三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精神上唯心唯一,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允执厥中。

  让所有学者要牢记在心。那么从《中庸》这本书讲,我们最常用的执中守正之道。包括这样几个内容,仲尼曰,孔子说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就是孔子一上来,就把中庸之道提到了君子小人的高度,大家都知道儒学最常说的,就是君子和小人,小人是坏人,道德差的人,君子是好人,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才能够做到中庸。

  君子做到中庸,君子怎么才能做到中庸呢?孔子说了一个化,叫君子而时中,注意这两个字,“时中”时时处处,这个时中大概是后人的理解,从朱熹到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就是时时处处,你不是一两个地儿中庸了,时时处处都要做到便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再有中道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古代人的中庸,拿到今天来,可能就不是重用了,古代人的一些东西,在他们那个时代,可能是合适的,但是拿到今天来,可能就不合适了。所以这个中庸之道你得在每一个时代,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人物观察,去不断的去体会它。

  所以做到重用呢?是非常难的。讲《中庸》,设计《中庸》教材的时候,后来我发现清朝人有一个诗,这个讲中庸之道挺好,跟大家伙分享一下,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君子的,合乎中庸之道的生活。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说我已经50岁了,生命过半了,浮生过半,说最大的体会,就是干什么事都别干决了,也就是说干事无过不及,是收益最多的,安排生活计划不要太满。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住什么地方,最好住在城乡结合部,所以现在有钱人的别墅,都买在这样的地方。半山半水,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人应该怎么生活呢,叫半耕半读。当然我们今天的生活,不一定种庄稼。

  但是一定要留出一半时间来读书,别什么心思都在买卖上,那就不行了,自己生活也不快乐。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也别一味的干活,体制内也有一个身份,体制外也有自己的事业,这是最美的生活。这个太长了,大家都懂。

   就是干什么事都别走绝了。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的道德是最高的道德,老百姓已经很久缺乏了。孔子发这种感慨,是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就更加严重,那个时期非常的混乱,各个国家的战争,老百姓生活的困苦,非常多的苦难。

  孔子认为,之所以这么多苦难,就是因为人们忘了中庸之道,所以老在走极端,比方说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咱们课里的也有诸子学,诸子学很多在儒家看来,就是有失于中庸,不合中庸之道,比方说到孟子的时候,孟子说过一句话,叫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杨朱和墨子把某个问题的道理讲到了极端,极端的道理特别能煽动人心,就好像我们现在有好多民间的国学大师,他们煽动老百姓的手段,就是讲极端主义,把话说得越极端,就越容易迎合老百姓的心灵。其中这种极端主义,并不符合中庸之道。

  咱们讲讲杨朱,杨朱和墨子,这个杨朱呢,是道家里头的一派,他最著名的一个理论叫做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一毛,就是你给我天大的利益,我都不会拿一根汗毛跟你交换,这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

  那么反过来讲墨子,墨子是什么?为天下之利,可以没顶放逐而为之。为了天下的利益,把脑袋都磨光了,脚都走破了,为天下的利,他觉得都是值得干。

  可以说墨子是中国的诸子百家里头,最大公无私的一派,而杨朱就是最抠门,为小气的流派,这两个流派,因为把东西讲到特别极端,在战国的时候,还受到很多人的信仰,一直到现在,还是有好多人鼓吹墨子。

  其实兼爱的理想,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说得很好,咱们大家伙互相我爱你、你爱我,但是有可能做到吗?人是做不到的,你这个东西说得很好,其实不过是煽动人心而已。

  所以儒家始终坚持,我不会为了夺得欢欣,而放弃中庸,所以中庸之道,很难推行,走极端的人太多了。

  下面孔子就具体从几个原因上,来分析人为什么会丢弃中庸之道。那么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这段话两句都是排比句,前面好理解,就是中庸之道得不到推行,能力不足的人,愚蠢的人他做不到。

  那么为什么中庸之道,贤者、智者,他也会不及。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但是之者贤者也要注意,不要把只不过知,自己的贤用到过了度,你认为你学了一点东西,你就掌握宇宙了真理了,别都不对,这个想法本身就错了。在社会上如果推行下去,实际上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这个历史上也有很多,所谓的知者、贤者,结果反倒是因为不符合中庸之道害了自己。这个是明朝的一个大臣,叫于谦,于谦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清官之一,他曾经做一首诗,叫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个人是这么说,同时他道德清白,而且能力上也特别强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事呢?他是明英宗时候的大臣,明英宗是一个中庸里面比较糊涂的皇帝,蒙古人当时在北边,军事压力很大,他听信了一个太监的谗言,说没问题,陛下亲征,一定能够打败蒙古人。

  结果他就出关打去了,结果在一个地方让人包围了,让人给捉了起来,你想全国的震动有多大那么皇帝让人捉了,皇帝还守住守不住,这个时候于谦就挺身而出,然后组织全城人抗击蒙古人的侵略把蒙古人打败了。他治理国家的时候,治理得也不错。当宰相的时候,国家也不错。

  但是这个人呢,就是有的时候把自己的清高,和自己的廉洁,就是他自己是微臣不敢的一个廉洁的大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工资特别低,一年年俸120元,一个大家族,就是请一次客、吃一次饭,皇帝给工资那么少,主要考虑的业余的收入。

  那么于谦呢,恪守本分。后来他提拔的人,他重用的那些干部,就想怎么报答?就想了一个办法,说他儿子已经成名了,但是还没安排工作,管干部的尚宫,就说给他儿子安排一个工作吧,后来于谦知道这个事以后,在皇帝前面痛斥了一遍,这个人本身是他的学生,结果他把人臭骂一顿说你行贿什么,最后皇帝出面,才没革了这个人的职。就这样连着几件事,把朝里的人都得罪了。后来又出了一个事,蒙古人把皇帝放回来了,之后朝廷里的那些坏的官员结合起来,联合起来一块把他扳倒了。

  所以我们说今天反腐倡廉,好多人都欢欣鼓舞,希望这一下子就把国家所有的贪官都给斩尽杀绝,其实这不现实。在我们的社会有好多时候,是制度不健全,所以才导致出现这么多问题。所以按中庸理论,实际上更多的是通过反腐倡廉,我们加强制度的建设,以后想贪这么多不可能了,功夫主要还是下在这儿。

  再有一章呢,孔子进一步的分析中庸不行的原因。

  人都说中庸之道很容易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个很好理解,但为什么好多人办事的时候,老是做不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被物欲吸引。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的诱惑,让人丧失了把持中庸的原则,干的过了。再有一个,这道理很简单,容易知道,但是坚持不了一两个月。长期坚持,实际上是很难的。那么谁做得好呢,孔子说颜回做得好。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这是一个贤者,他特别能够克制自己,不接受欲望。我们想把中庸之道贯彻到底,也需要学习颜回坚持善道,这样一种精神。

  孔子又说了中庸之道是非常难坚持的,他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我觉得这个话说得非常的深刻,按说天下国家可辞也,为了道义,你就是把国家都给我,我都可以拒绝,可以推辞。天下国家可均,我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很平均,这是最高的智慧。爵禄可辞,给我高官厚禄,我觉得不合原则,我也可以推辞,这个是仁。白刃可蹈也,人家把刀子都拔出来了,你还敢英勇而上,面对歹徒,面对敌人,这就是智仁勇。但是做到这三点都容易,在孔子看来,在这个三点之上,还需要做到中庸。这个比仅仅的智仁勇更难。你有很高的智慧,但是你不会把握治国的尺度,可能让自己陷入困境。

  现在我们有好多企业家,在现代社会里头,去经营我们的企业。实际上因为社会制度本身有好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绝对的,按照某一个的道义原则经营,说老实话,用不了几天就可以关门。我不经营企业,但我认识一些企业家,他们也说过很多为难的事。

  所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现代的制度底下怎么经营呢?只好要外圆内方,内方,就像那个铜钱一样,里头有一个方孔。这个方就是大的原则是不能丢的,大的原则丢了,那将来是要出大事。外圆呢,就是小的事,能妥协就要学会妥协。该通融也要学会通融。所以中庸是智慧,是超过了智仁勇的这些道德品质的。

  孔子又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那么就是说,我们怎么把握中庸,这个中庸的中在哪儿,这里具体讲到,我们怎么找到中庸?孔子说,我们最好像舜学习,那么他怎么找到呢?他是大智慧的人,这个知就是我们说的智慧的智,就是他特别勤学好问,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广泛的进行调查研究,老百姓,特别底层的,就是民间的反映,他都及时的听到。

  听到以后把这些意见都收集来了,怎么处理?把那些坏的事物,我当然不能去宣传,去推广,那么坏的办法,我不会拿到我们的行政上面来去推行,我们可以把好的表彰,发扬。这样我的政治就会好,所以叫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比方说我们现在看政府好多决策的时候,都会开听证会。比如说水要涨价,公共汽车涨价,他会请管理部门的人,管理部门的人当然是愿意把价钱提得越高越好,老百姓当然是希望越低越好。聪明的决策者,往往把两个方案综合考虑,最后取其中者。

  孔子说,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小人的行为,“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素隐行怪,也是一种小人的极端主义行为,不符合中庸之道。什么叫“素隐行怪”?就是用一种怪癖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历史上可能竹林七贤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个就是最典型的素隐行怪。这个竹林七贤里头,像阮籍,刘伶这些人,这都是用自己的怪异行为,来抗议曹氏司马氏政权的黑暗统治。你们不是讲礼法吗?我就故意行为不讲礼法。

  再一个现代的嬉皮士,那种朋克,也是运用自己的怪异,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来表现自己。这种行为,其实对于治理国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孔子说这些都是小人的行为,我不去做。

  还有就是半途而废,搞一半就不弄了。所以孔子认为,君子他是要依靠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就是宁愿遁世,人家不知道我也不后悔。

  上面我们讲了第三个部分,叫持中守正之道。孔子说中庸之道很难,那么有没有什么入手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学好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之道呢?那么孔子就推出了一个推己及人之道,这也是咱们书院的宗旨之一,推己及人的人生观,这个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儒学里头,一以贯之的一个根本原则。

  论语里头记载,说孔子有一天上课,问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子说我的道是一个东西,把它统一贯穿起来。曾子说,是的。曾子懂了,但是别人没懂。孔子下课了,老师出去了,别人问曾子,说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么忠恕之道,也就是推己及人之道,是孔子所有学说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孔子的仁学,忠恕之道集中到两句话,一个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有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在《中庸》里头,如何讲忠恕之道呢?紧接着前头的那一部分,讲中庸难行,后面孔子就讲怎么来推行它了。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说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之道,看起来很远,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手里。他用了一句诗经的话,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比喻忠恕之道离我们很近。其实这个道不远人,人自以为远,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再继续往下讲,讲到真正的人道,忠恕为道不远,说只要你实行忠恕的原则,你离中庸之道就很近了。那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只要学会了忠恕之道,那就会得到那个道。孔子具体讲了四个情况,这四个情况也就是我们身边最常发生的,四种人际关系。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说中庸之道很简单,所求乎子以事父,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这么一个道理。那么所求乎子以事父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求你儿子,希望你的儿子将来孝敬你,所求乎子,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你就孝敬你的父亲,孝敬你的父母。

  孔子大家知道,他出生没多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没来得及孝敬父亲,所以他很是内疚的。他没有来得及孝敬他的父亲,所以他很悲伤。

  孔子他很想为祖国效力,但是国君不重用他。要求弟弟尊重哥哥,你最好尊重你的哥哥。你希望你的朋友对你好,你最好对朋友好。有些人老是抱怨自己身边小人太多,坑自己的人太多,那你想一想,你是不是都用诚实之道,诚信之道,对待你的朋友。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是不是先施了。所以我发现有好多会做人的人和人打交道,不是说没好处一点不掏的,往往首先是先施,先施了以后人家受了你的恩惠,到时候在你困难的时候,自然也会帮你。

  所以帮朋友讲诚信,要先施后收。这些就是围绕着以推己及人之道,这些东西就都可以做到了。所以推己及人之道,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也贯穿在《中庸》当中的。

  第五个叫素位守常之道,这个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这个跟中庸之道一样,这个素位守常,是保护社会和谐的非常重要的道理,而这块道理近代以来,特别是我们搞了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给遗忘掉了,甚至被批判掉了,所以这块我们讲国学,我们要把它用来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这一条我们是需要做一点解释的。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素位而行,就是你原来是什么身份,什么社会地位,你就应该按照你的身份地位,按照你的社会条件来生活,来行事。富贵的人,家里经济条件好的人,你就按富的活,家庭比较贫贱,你就按比较贫贱的去生活,不要攀比,不要互相埋怨。

  儒家我觉得比墨家好,后来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就是他不回避这些矛盾。墨家就提倡,就应该把贫苦的人都拉上来,贫苦人和富人都应该过一样的日子。

  我曾经给一些企业家讲这个课,有一个老板谈体会,他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做老板可以奢侈,但不可能浪费。我觉得这个话蛮有道理的,你收入到这儿了,你可以买贵的东西,你不花,不买贵的东西,这个社会也发展不起来,所以他说可以奢侈,但不能浪费。

  他们大概也还有点学佛,所以吃饭的时候那盘子里,真的绝对是不会有剩好多,浪费掉。浪费是不可以的。所以素富贵的人,你就得按富贵的生活,你不要越过你的等级。素贫贱的人,那你就要按贫贱的生活方式。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个讲的是君子应该怎么样,在上位的时候不要欺凌下属,在下位的时候不要攀援上方,不要结帮拉派搞一些活动。

  正自己而不求助人,我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劳动基础上面,不要寄托在外在那些有人施恩,外在的什么社会变化,会给我分多少,不要判断国家政策这样那样。

  实际上现在素贫贱的人,他的立足点不对,他把工夫花在怨天尤人上,君子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你身在什么身份上,你在这个地位上一个人努力很难改变,所以你不要埋怨,不要埋怨国家政策不好,不要埋怨你身边老有小人坑你。什么事都从自己努力开始。

  君子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所以他努力的做自己的工作,等待命运安排。过去我们按照唯心唯物的哲学,那讲到这儿,相信命都是唯心主义。其实这种形态过于简单了,毫无学术价值。

  实际上我们去研究古代的命运观,命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在反复的探讨。最后,我觉得怎么看待命运,命运这个东西,实际上我们笼统说就是个人能力所不能左右的社会大形势之组合,就叫命运。

  这里头有一部分唯心的东西,但更多的时候,就是客观的身份,客观的时代造成的,你比如说现在我们的社会,他本身已经存在了,那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人,和落在贫民窟,他生活就是有很大的不同。

  你生活在中国和生活在迪拜的,那就是不一样,我去迪拜玩了一趟就发现,人家生在那儿就是生在一个金银滩上,国家一个公民可以发一辆雷克萨斯的570,还有三种车挑一辆,国家免费给,他一共20万人民,卖石油就够了。干活的全是印度人,巴勒斯坦人,中国也有干活的人在那儿,反正干活的没阿拉伯人。你说你跟他比气死你。

  但是君子也不提倡在命运不一样的时候,你就怨天尤人,啥都不干,那么怎么办?

  君子就按照合乎你生活本位去努力,等待生命的财源,后来这句话变成了现在的一句话,叫做君子尽人事而听天命。孟子后来发挥,叫君子尽其命而矣。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这个才是一个君子所应该的素位守常的这样一个原则。

  反过来讲,你怨天尤人,一点都改变不了你可怜的命运,最后失去了很多的机会,越过越惨。那么素位守常,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叫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就是没有最高尚的德性的人,你不要自己胡乱创造制作什么东西。

  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首先要遵德性,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同时积极的在社会上去学习。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把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节,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

  比方说我们现在学国学,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不应该老是专攻一门,我如果离开了儒学大的框架,就扎到一个篇幅里去了,这个时候就可能走偏。

  学的时候眼界要高,世界观要高,但是最后表达出来的结论,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应该太过高深玄奥。

  我可以推荐一套书,叫《贞观六书》,通俗一点,一般人懂。道理讲得不要那么玄奥那么古怪,人家就会接受,这样的学问才是大学问。所以维持素位守常还要注意这个问题。

  再有一个是明哲保身。就是明和哲还是不一样的,明就是我们对事物认识要深刻,要彻底,要高明,智慧达到一个最高,达到了最高,我们还要懂得一定的哲理。

  有些事你看清楚了,但是时机未到,未必可行。你按照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中庸的哲理都不讲,那只能让自己在这儿碰钉子。

  过去我们把明哲保身当一个坏词,其实这个人,圣贤者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就是既要明了也要有哲理,是更高明的中庸的哲理。

  我讲两个古人的故事,一个是叫隰斯弥,他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一个人。他的主子就是齐国的一个国君,等于是推翻了老主的新的国君,田成子。这个隰斯弥原来是他手下的一个大官,一个臣子,那么有一次他陪着田成子到阁楼上去观望,田成子看见前面的风景,开始很高兴,突然就看见前面有一排大树,把他的视线遮住了,他就不高兴了,本来高高兴兴的说话,但是一看见那排树挡住了视线,他就不再往下说了,但是也没有表示。

  这个隰斯弥是非常聪明的人,一看主子的脸色,就知道主子想什么,就这排树挡了国君前面的视线了,而那排树恰恰是他们家种的大树。所以回家以后,一是为了取悦国君,二是为自己避祸,立刻让家人把树砍了。

  那么家人就照着执行了,但是砍了几颗树之后,这个隰斯弥突然说,别别,赶紧停下来。家人说,您不是说让我们砍吗?这不是说挡了国君的视线,让他不高兴吗?

  后来隰斯弥说了一句话,叫知渊中之鱼者不祥。说你这个人如果眼睛太明亮,把所有的事情看明白,这样的人太聪明了,不祥。这个国君对我的看法,对我们家树的看法,他并没有表示出来,如果他没表示,我就提前知道他心理的活动。那他认为我把他的心看穿了。

  当领导的是不是都有这个习惯,不希望底下的人比自己高明,你底下人比我高明,你老把我想显露一下的地方都给读懂了,那你这个人要倒霉了。所以他赶紧说,停下来,不砍了。结果正因为他明哲保身,后来田成子政变的时候,杀了好多前朝的大臣,就把他给留下了。他靠明哲保身保住了自己。所以我们说中庸是一个生命的智慧。碰到了这种情况的时候,明哲保身是不得已的一个办法。

  还有一位就不懂得明哲保身,老卖弄自己的聪明,这就是杨修,杨修他家是四世三公,是辈辈都当大官的,他到了曹操手下当官,特别聪明,特别有才干。可是有的时候呢,他老把曹操想干的事,他给说破了。

  有一次曹操盖了一个大宅子,上那儿视察,曹操看了工程以后没说什么话,在大门那儿写了一个字“阔”。曹操一走,杨修赶紧把施工的找来了,赶紧把这门改窄点,说为什么改?说丞相在这儿写着阔,就是门宽了,这个赶紧改。曹操一看这小子还很聪明。

  第二回人家给送了一盒酥糖,曹操写了一盒酥。后来曹操写了这个字以后,群臣都不解其义,杨修带头上来拿了一块就吃了,说来来来,大家伙都来,丞相赐给咱们了。说你怎么知道丞相赐的?说丞相写的一盒酥,这个一盒,实际上就是人底下一个口,底下酥,酥糖的酥,就是一人一口酥,大家伙纷纷吃的意思,又把曹操的心理给看破了。

  最不能原谅的是一次打仗的时候,前线僵持住了,进也不得,退也不得。曹操心里很苦恼,退还是进?正好那天晚上曹操在那儿吃饭,啃鸡骨头,大块肉吃完了,吃到鸡肋这个地方,鸡肋大家都知道,弃之可惜,食之无肉的地方。

  正好传令兵进来了,说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么?曹操就说了一句话,鸡肋。后来这鸡肋典故就出来了。曹操传出这个令来以后,别人都不解,杨修又参透了。

  就是说这个仗打到这会儿了,叫弃之可惜了,食之无味了,不好弄了。后来他就跟别人讲,就说赶紧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吧,说为什么?说丞相传的口谕,说鸡肋,就是这个仗没得好打了,大家伙赶紧收拾行李。

  后来曹操晚上出来巡逻了一看,说你们怎么收拾行李?大伙说杨参军说了要我们收拾,说是您的意思,曹操一听就火了,说这混蛋,这是扰乱军心,立刻抓来给杀了。杀了并不是说曹操不要撤退,杀完了还是要撤退的。但是你不能把上面意思都给参透了。所以叫知渊中之鱼者不祥。

  社会上实际上我们个人,不能改变自己很多很多,就像我们当老师的,成天的在讲课,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你看到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说。在你们这儿说得比较从容,见了一般的领导干部也没问题,你见到管理意识形态的,那你不能说实话,领导就是那样的,都给他说穿了,那倒霉的一定是你。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你给他说通了,他也可以听的。但不一定听了就改变政策,但是这些话你是可以说的,但有些话你可以说,有些话不可以说,这个就叫明哲保身。

   第七章中庸是成己成物之道。儒家讲道德修养,不是说只是修养个人,修养自己的心性,为自己求得长生不老。儒家特别提倡君子之学,他是要用来治国的,所以不但要成己,还要成物。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就是君子之道,修行要从率性至诚开始。要有一个真诚的心,但是成呢,不仅要成自己,而且还要成物。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关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呢,儒家也有一段,我觉得这是咱们四观书院的宗旨,协和万邦也是连接到一起的。治国之九经,这个实际上也是协和万邦的具体化。

  咱们说的协和万邦这句话,咱们书院的宗旨是从《尚书·尧典》来的,叫“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那么怎么从自己克明峻德,到以亲九族,从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到平常百姓,从平常百姓到协和万邦?那么中庸就把它给具体化了。变成了一共九个层次,所以叫治国之九经。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从自己的修身开始,最后逐渐一层一层到亲人,到大臣,到远民,而诸侯就是我们说的国际关系。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由内向外,修身治国平天下,而这一切都是从自成开始的,我们开始讲率性至诚,天下治国九经,其中之一也。最后达到协和万邦。

  最后一个我们来讲讲中庸的中和位育之道。这个也是中庸思想的一个最高的境界。那么一个学说,他都应该有一个终极的价值,整个儒家的终极价值大家都知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是我们现实的世界,离大道世界有很大的距离。

  那这个时候儒家有理想的目标,也有现实的目标,现实的目标就是小康社会,也就是以礼治天下。

   那么在中庸所设计的中庸的路线,实际上不是为大同世界设立,是为小康世界设立的。我们今天对十三五完成,2020年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社会还在小康时代,我们就需要学会中和位育之道。

   那么什么叫中和位育之道?中庸的第一章里头的第三段,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

  在现实社会中喜怒哀乐各种感情的因素,没有发散出来的,人心都不善良,发散出来了,发散得不对这个人心就变恶了,发散得对了,就是和。未发谓之中,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如果发散得合乎礼节,我该合乎我的身份,素位而行,该什么享受就什么享受,这个时候我的吃喝玩乐就是发而皆中节,这个社会都这样,那么他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所以中也者,天下之大和也,中庸是天下最大的和谐。也就是中庸,是天下最大的根本,那么和谐就是天下要达到的一个最高的境界。所以儒学强调和而不同,最终向大同世界前进,而我们现在的小康世界,就是建设我们和谐的世界。

  那么和谐的世界怎么建构?中庸这本书,提了最经典的话,前面一句是称赞孔子的公德,这个我不说了。我讲下面这句,叫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一个,人是有各自的本位的,只有天地位焉,万物才能育焉,中和就是要各安本位,就是素位守常,各安本位最后的结果,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实际上这个是不会互相妨碍的。道并行而不悖,就是狼有狼道,狗有狗道,各自的道,也是不互相干扰的。

  这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这个是对世界和而不同最高的概括,我们追求的目的,也就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所以我们中国现在在国际上,在反复的宣传儒家和而不同,殊途同归,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样的一个道理。

  有人说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恰恰是破解西方国家所奉行的文化冲突论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所以我们宣传儒家的中庸之道,宣传这些优秀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软实力。其实在国内治国也是一样,企业和企业之间,员工和企业管理之间,实际上也应该强调和而不同,大家伙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而不同。而不要走到一种零和博弈,大家结成死扣子。

  ◇◇◇ 所以我们整个社会,还是要追求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如果大家都按这样的境界去做,在国际上就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在国内就是和谐的社会,那么在一个企业里头,一个学校里头,他就是一个和谐的企业或学校。我们要找到一个并生而不相害的大道理,最后的道理就是中庸的道理。

  所以我把中庸之道,称之为中国人的生命智慧。也可以说是我们四观书院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好的,今天和大家多分享了十分钟,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