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仁义本为道德根
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德目,如周代的礼乐文明,春秋时期对忠信的重视,《管子》则提出了“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孔子对仁、礼的重视,曾子则非常强调孝,孔子及其孙子子思强调“三达德”即智仁勇,孟子强调“四德”即仁义礼智,而荀子则是“隆礼贵义”,到了汉代最终形成了“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仁、义、礼、智、信。汉代以后,在实践中老百姓比较重视忠孝节义,在宋代比较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但纵观中国传统美德的演变发展,其精神的源头和最重要的德目,是仁与义。
《易传·说卦》有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把仁义作为立人之道,与天地之德并称,可见其重要性。韩愈在其《原道》中认为:“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这是说道德只是一个范畴,其实质与根本就是仁义。正因为此,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仁义道德”连用的情况,我们也经常说“仁至义尽”,为了坚守仁义的价值我们要遵奉孔孟的教导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连生命都可以舍弃。兴“仁义之师”,而“仁者无敌”。行仁义之教,以化成天下。
“仁”就是一种爱人的感情,爱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切善良道德的情感渊薮。“义”是一种理性精神,是对合理、道理、应该、当行的信奉与坚守。人类社会生活,不仅需要“让世界充满爱”,而且要讲人伦、守规矩,行仁道、尽义务。如果合仁义,有情有义,情理兼顾,我们不仅能成为一名好人,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和谐,生活会更美好。
不仅社会生活需要以仁义为道德基础,我们每个人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传统美德,也要自仁义始。《孟子·离娄上》有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这就是说,人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先要宅心仁厚,培养自己的爱心与善意,如果不是这样,就像有大房子而不住让它空放着,这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关键,另外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要遵循道义、规矩,要走正路,尽义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是很悲哀、自暴自弃了。可见,要加强自身修养、立身行道必自仁义始。
2 修身养性存仁心
情感、心性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也是修养的起点,要心存爱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守住自己的善良仁爱之心而不要丢失,这是修身养性的关键。那么,“仁”德究竟包含哪些内涵呢?
其一,“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爱人而非爱己,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因为,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
其二,爱亲同情的人性根源。爱人的情感源自哪儿?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孝为仁之本”,孝即爱亲,也就是说爱亲是爱人的精神根源,仁是对爱亲感情的一种扩充。不爱其亲,何以爱人?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普遍人性角度看,仁爱的道德情感产生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即人对他人的一种同情与关切。
其三,“忠恕之道”的行仁方法。如何去爱他人?这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不愿意,也不要加给别人,自己有所树立,也应要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有通达,也应要别人有所通达。前者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不损伤他人,理解人,包容人;后者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积极地去尊重人、帮助人。
其四,“克己复礼”的修养实践。“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就是说,克服、战胜自己的私心、私欲,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于礼,便实现了仁。或者说,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们以礼待人。
仁爱要以克己为前提,即克制自己的私欲,因为,仁的基本精神要求人爱人、利人、助人,这与人的自私、利己之心是矛盾、冲突的。所以,“无私是仁之前事”,离开无私这一前提就没有仁。“克己”以遵守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这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义务。
其五,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人不仅有遵守社会道德的基本义务,而且,对社会有更积极和更高的义务即奉献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孔子要求君子、贤达、君王要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道德品质。《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孟曾一再希望统治者应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民,不仅要在思想上具备这样的德性,而且要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另外,作为一种广泛的道德要求,博施济众还要求所有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苍生谋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儒家仁爱精神引导下,古代的许多仁人志士坚持天下为公,奉献社会,造福民众。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弘扬仁爱之德呢?
首先,以同情爱人之情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2011年,一起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社会普遍的道德忧虑,大家都感到人性的冷漠和仁爱之心的丧失。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诸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最美人物”和道德模范,给社会带来了温暖和正能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其次,以忠恕之道培养“他人意识”。心有他人是道德在人际关系上最直接的体现。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应务》中说:“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与他人打交道,能否心有他人,是一个人有无道德素质的表现。要以忠恕之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要给他人造成不便与伤害,这是恕道的根本精神之一。恕道还有一种根本精神就是要严己宽人,宽以待人。另外要有忠道,即尽己利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周穷济困;财以济人,力以助人,智以勉人,德以化人。
再次,以博施济众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仁爱”精神倡导博施济众、天下为公,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为人民服务有内在的一致性。一个人如果立志做一个仁人志士,那么,就一定要抛弃一己之私,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为天下苍生和人民谋福利的理想。马克思胸怀“为人类工作”的理想,才可能有影响世界历史的思想创造;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核心。树立奉献意识固然要从人生实践中不断努力,但也要从传统仁德中汲取博施济众的思想资源,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
3 做人做事须循义
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墨子·天志下》曰:“义者正也。”义,不仅是合于一定目的的适宜,而且,要求行为本身要符合正确的道德原则。正义,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又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合理秩序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生活中,正义的含义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伦理秩序与天下公义。这种伦理秩序包含政治与社会两个层面。由于当时的政治是一种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因此,这种伦理秩序在政治层面上通过“义”所要表达的就是对等级秩序的维护。《大戴礼记·盛德》:“义者,所以等贵贱、明尊卑;贵贱有序,民尊上敬长矣。”
如果说等级秩序表达的是一种主流的、统治阶级的、正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话,那么,天下公义则表达着一种更具普遍性、更为社会化的超越于等级秩序的天下公义和公理。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天下为公,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以达到世界均平的理想。对所有人公平对待,不偏不倚,“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给每一个人以平等的发展机会,举贤不避亲、不避仇。法律面前也要努力实现人人平等。
墨家义德观特别强调周穷济困,利济苍生。前者具有补偿正义的含义,后者与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有一致性。墨子所说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还要求人们乐于助人,为他人谋利,这种天下公义和义济天下的义举思想,具有更强的社会性、民间性、普世性,长期影响着后世。
第二,道义为先的价值原则。儒家思想在义利观上强调和坚持的是义以为上,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因此要“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个人生活与修养来说,要“义以为质”“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将义作为物质利益得失取舍的准则。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论述到义利观之于治国的关系时,孟子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另外,孟子还从人生选择与人格修养的角度讲到义利观。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坚持道义的大丈夫精神对中国士人长期以来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民族崇德向善的重要精神资源,弥足珍贵。
第三,义务为本的人伦责任。传统中国是一个人伦本位、关系本位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这种人伦秩序中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很好地履行这种角色的责任,不仅是客观人伦秩序的需要,也是为人之义即处在关系中的人的社会道德责任。义不仅是一种客观的角色责任,更是一种人的伦理自觉,义德之所以成为德就在于这种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