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肖群忠

崇德向善 重塑重德精神刻不容缓

2019-06-27 15:39:00  作者:  来源:齐鲁网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社会的提倡和法律的后盾,坚持崇德向善,重塑民族重德精神刻不容缓。

  肖群忠以“两弹一星”功臣们长期隐姓埋名为祖国提升硬实力做贡献为例,指出他们这种敬业崇德的行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很多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做了突出成绩,也在于他们有敬业美德。

  “肯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肖群忠解释说,近年来,食品安全、以次充好等社会诚信之德缺失的事件,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值数。“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弘扬传统美德,是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措施。”他还引征《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仁者寿、德者福”,这几句话,指出道德的修养与坚守不仅有利于精神的高贵,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基于崇德向善的重要意义,肖群忠提出,要长期不懈坚持正面宣传引导,树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道德楷模表彰、“最美人物”报道,“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道德善举要继续发掘,强化宣传,使社会道德逐步回暧。“还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用法制保障道德的光大。对道德榜样的表彰不能流于一般的宣传,而且要通过制度、法律给予他们以更为恒常稳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肖群忠认为,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社会的提倡和法律的后盾。要把道德培育工作深入到民众的各个年龄段,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正确而坚定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见义勇为的担当意识和意志力。他说,加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实践能力培育,才能够真正把道德落到实处。“对于最近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有评论说,这是中国人在以生命的代价为自己的道德失落买单,孔夫子也曾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试想,如果当时有人阻止,就不会造成如此沉重结局。可见,坚持崇德向善,重塑民族重德精神已经刻不容缓。”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