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山东滕州人,1956年1月生,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该系史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首批史学理论专业毕业生,留校任教。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政协第十三届常务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需要我们对儒学的学科属性和现代转化路径作出新的探索。 [详细]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诸多障碍和困境。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环境中,寻找全方位蕴含着中华文化内涵且宜于国际传播的新的文... [详细]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详细]
民族复兴之路是艰辛的、漫长的,文明的再造是民族复兴核心的环节。经过近二百年的艰辛探索、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转型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里程碑,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详细]
10月27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四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作题为“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与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认识中华文明历史底蕴,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部署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 [详细]
当今世界,各种倾向与力量在争斗、博弈,全球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大了世界政治、经济变局。面对关系复杂的多样化世界,关于人类的理想和归宿问题,各民族、各国家、不同文明都在提供自己的思考。在思想与文明的碰撞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全球提供了一个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 [详细]
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的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7日即将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开幕前夕,中国著名史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详细]
这一课题的挑战性在于:传统的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理念、人文追求,能否直接应用于现代国家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这句话给我们以极大启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