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王赛时
微信图片_20190124162148.jpg

王赛时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专门史、区域史、隋唐史以及餐饮学方面的研究,以研究领域广阔而著称。研究范围包括社会生活史、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饮食史、中国酒史、海洋开发史。出版过《中国古代体育文明》、《中国酒史》、《山东沿海开发史》、《山东海疆文化研究》、《唐代饮食》、《汉唐流风》、《中华千年饮食》等著作,发表各学科的学术论文超过300篇。目前待出版的学术专著尚有《中国古代饮食文明》和《中国海洋经略史》,将于日后奉献。

  • 人类之手的共同擎举 ——寰球视野下的小口尖底瓶

    微信图片_20210316130944.jpg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特有的陶制容器,产生年代大约在距今6500年之前,最晚在庙底沟二期文化中还能找到,其存续的时间长达1700年。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瓷器的登场,小口尖底瓶离我们渐渐远去。然而直到如今,有关小口尖底瓶的谜底还没有被完全揭开,这种器具到底有着... [详细]

    2021-03-16 13:08
  • 中国酒史视野下的贵州酒史

    《中国酒史视野下的贵州酒史》是2019年王赛时先生应贵州省仁怀市人民政府之邀,专门撰写的贵州酒史论文,同年9月9日,在仁怀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酒都?酱香仁怀”中国酒文化高峰论坛上曾予以演讲。王赛时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酒史研究,尤其关注贵州酱香白酒的进程,为中国酱酒提... [详细]

    2020-03-13 10:41
  • 鳌山卫酒赋

    即墨老酒为北酒之翘楚,自古以来壮绝山东,享誉华夏,惜之酿者渐稀,饮者渐疏,幸有“鳌山卫”之美酒横空出世,再创北派黄酒之荣誉,是所以有此赋。 [详细]

    2020-01-19 10:13
  • 剑南的生春与烧春——唐代四川酿酒大揭秘之二

    唐代的谷物发酵酒(米酒)称之为“春酒”,举国都是这种称呼。然而在四川地区,人们又将其分为“生春”和“烧春”。在唐朝,人们把四川称为“剑南”,因而就有了剑南生春、剑南烧春的说法。 [详细]

    2019-10-21 13:45
  • 射洪春酒寒仍绿——唐代四川酿酒大揭秘之一

    射洪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位于涪江上游,为千年古县,历代出产美酒。到唐朝时,随着剑南酒业的高涨,射洪美酒开始闻名于世。当然,射洪酒的出名,离不开一个伟大诗人的宣扬,这个诗人就是杜甫。 [详细]

    2019-10-15 17:41
  • 从汾阳酒具看汾酒变迁

    ——新晋商酒庄集团酒具博物馆的历史诉说

    汾阳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也是中国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周之古兹,晋之西河,唐之汾州,宋之汾阳,都指向于此。几千年来,汾阳美酒就像一股充满活力的洪流,在中国酒文化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它那种与时俱进的酒质、迷人的酒感以及高雅的酒韵,始终为国人所喜爱。无论从何种角度... [详细]

    2019-09-27 17:55
  • 酒赋带来的文化张力

    ——王赛时酒赋欣赏之三

    王赛时教授长期为源坤教育科技和上海酒育文化举办的全国品酒师培训班授课,受业者众多。师生情谊,延及课外。交流之际,王赛时教授曾为一些学员的酒企业写出多篇《酒赋》,批沙识金,画龙点睛,格外精彩。下面遴选三篇,以飨读者。 [详细]

    2019-08-19 09:02
  • 酒史出一“赋”,酒业获一“宝”

    ——王赛时酒赋欣赏之二

    酒赋,是赞誉美酒的最好方式,酒因为赋的书写,而传香更远,赋因为酒的融入,而语惊四方。自扬雄以《酒赋》开先河,三国曹植、魏国王粲、晋代张载、宋代张耒、苏轼等等众名家所作酒赋,喷涌而出。以赋赞酒,成为传统,也成为对酒表达赞誉的最好方式。正如中国酒文化学者、《中... [详细]

    2019-08-14 14:18
  • 酒赋:对酒的最高级赞誉

    ——王赛时《酒赋》欣赏之一

    古赋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尤其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赋作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被推崇到至高点,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青睐甚于诗,古赋体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既可以抒发主观感情而华丽细腻,又可以描... [详细]

    2019-07-31 14:01
  • 中国蒸馏器不是酿酒业的专利

    蒸馏器是蒸馏酒的必备工具,有了蒸馏器才能生产蒸馏酒,这是酒界常识。然而蒸馏器并不一定非去蒸馏酒,还可以蒸馏其它物质。所以,仅凭蒸馏器的出现迹象,还不能完全证明酒已蒸馏。在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许多蒸馏器,都不是用来蒸馏酒的。现代很多酒业人士看到古代蒸馏... [详细]

    2019-07-03 16:37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