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魏嘉瓒

魏嘉瓒:醉心吟诵 非遗传承

2019-06-28 15:14:00  作者:  来源:酒城新报

  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人们通过吟诵深刻体会中华古典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在各个吟诵流派中,清末古文家、教育家唐文治所创的“近现代吟诵第一调”——唐调,这无疑是20世纪影响力十足的吟诵调。

  

  第二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天下文宗·四川首批历史名人(杨慎)高峰论坛会上,为将杨慎曾生活过的泸州鲜活地演绎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更形象地读懂诗词,读懂杨慎,读懂杨慎与泸州的微妙情感,魏嘉瓒受邀来到泸州,为大家带来一场听觉的盛宴。本期,让我们走进苏州市诗词协会会长、唐调吟诵法传承人魏嘉瓒,一起了解他的吟诵世界。

  吟诵  带来听觉盛宴 

  登舻一望一魂销,赖有清樽慰寂寥。

  宠饯江阳殊蔼蔼,壮游滇路漫迢迢。

  梅心柳眼皆春意,僰舞夷歌亦舜韶。

  犹有多情如杜牧,画桥明月教吹箫。 

  这首《孟冬苦寒滇南之行留别江阳亲友》是杨慎去滇南之行时,为抒发他对泸州及亲友的依恋深情而作,他远行之悲,致此而极,此诗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对泸州有无限的厚爱和深情。魏嘉瓒在现场吟诵了此首诗,让在场观众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吟诵方法的音律之美,也让泸州市民了解了唐调的吟诵方式。

  

  吟诵:结缘已是极早 

  而魏嘉瓒与吟诵结缘,是极早远的事了。来自徐州书香门第的魏嘉瓒,儿时跟随大表兄上过几年私塾,当时的私塾先生在教授古文时采用正是吟诵的教学方法。之后,魏嘉瓒又跟随在私塾教书的叔父学习旧体诗,“叔父教诗的时候经常哼诗,久而久之,那个旋律就印在了脑子里,慢慢的自己也会哼了。”魏嘉瓒告诉新报记者,正式学习吟诵,是在大学时期,当时,他就读于徐州师范学院(现名“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他古文的老师便是国学大师、吟诵“唐调”创始人唐文治的学生蒋庭曜。“老师教古文时,沿袭了唐文治先生的教育方法,唱着讲,自己听着听着就学会了。”魏嘉瓒说道。

  

  

  “上古文课有时就像上音乐课一样,当时我是班级的学习委员,经常到老师家里联系课务上的事情,一来二往就学会了吟诵《岳阳楼记》。”魏嘉瓒说,《岳阳楼记》是在蒋老师家里请他吟唱,我跟着学了几遍,后来自己又经常默默地哼着学习的,但并没有学得很像。当年,老师没有告诉他这叫“吟诵”,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吟诵,就是很自然地读读、唱唱、讲讲。

  吟诵:曾不知为何调 

  上学时,魏嘉瓒不仅不知道吟诵,也不知道有唐调。他坦言,自己知道唐调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府上,钱仲联有时会和他谈起唐文治、唐调等等,继而 1995 年,他得到了唐文治 1948 年的吟诵录音和钱仲联先生的吟诵录音,这时他才把从蒋廷曜老师那里学来的吟诵和唐调联系起来,朦胧地知道自己吟诵的调子是唐调。但当时他本身的行政工作很忙,对吟诵也并不在意;再者唐文治的录音杂音太多、模糊不清,很难听清楚;因此,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听过。

  

  

  2008 年,中央民族大学的徐健顺教授找到魏嘉瓒进行吟诵录音,2009 年,魏嘉瓒到北京参加了“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大会,并参加了“唐调”吟诵专场等活动,在这之后,魏嘉瓒对自己吟诵的唐调多了一些思考。魏嘉瓒最初的结论很简单:“我的老师是唐文治的学生,因此我的吟诵当然也就是唐调。”但徐健顺教授回到北京后把他吟诵的《木兰辞》和他在全国各地采录到的一些吟诵调一起制成了光盘,把《木兰辞》吟诵误标成“徐州调”,后来又有人根据蒋老师的籍贯说成是别的什么调。“这促使我自己吟诵的《木兰辞》和另外几个蒋庭曜老师教的调子源头理清楚,否则,埋没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于心不安。”这时起,魏嘉瓒开始专于唐调研究。

  吟诵:传授给更多人

  吟诵,中华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最美的中国式读书法”。而百年前,自朗诵之法传入,吟诵渐成绝响,濒临失传。魏嘉瓒作为唐调的传承人,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苏州吟诵的传承尽一份力。“抢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吟诵的传承,要让更多人了解吟诵,学会吟诵,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魏嘉瓒说:“听的人多了,就开始有想学的人,对于这些有兴趣学的,我都热烈欢迎,时常帮他们点拨一下,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会唐调。”魏嘉瓒还受到学校、社区、企业的教学邀请,传授唐调,此次来到泸州也接到邀请,与泸州民间爱好吟诵团体共同进行了探讨。

  

  

  记者了解到,在魏嘉瓒的倡导下成立了“苏州笛岸台吟诵传习社”。“我们有一个小规模的研习社,大约十四五人。这些人中以小学老师为主,有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大学副教授。我这里的规定也很严,必须有一定国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下决心学会,到课率不能少于80%。”如今,这个研习社的人数已经扩大到二十多人。魏嘉瓒期望,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苏州培养出一批会吟诵的大中小学老师和吟诵爱好者。“先教一批核心的,由他们去传播和发扬。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吟诵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魏嘉瓒如是说。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