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经心书院举办150周年纪念活动,冯天瑜、郭齐勇、安乐哲、万俊人、丁夏等著名学者齐聚经心书院,围绕“看世界·看中国”这一主题探讨如何从青少年开始,促进中外文化互鉴与民心互通。
本文根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万俊人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
万俊人教授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什么叫文化软实力?这是最近一些年我们才意识到的一个大问题,最早是外国朋友或者外国的政要帮我们意识到的。
本世纪初,在一个很公开很正式的场合,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女士说,中国的发展“不足虑”,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中国只有钱,只有GDP,没有文化“软实力”。她这个讲话得到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呼应,撒切尔夫人也说中国的崛起“不足虑”,因为中国没有文化“巧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是个新词,最早好像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来的,它是指与国家经济、军事等显型“硬实力”(hard power)相对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观念形态的隐型国家力量。“巧实力”与“软实力”差不多意思。现在,好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不这么看了,觉得中国还是有一些甚至是相当“可虑”的,所以中美之间出现了贸易和科技的关系紧张,当然背后更多的是政治紧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发现,崛起的中国不仅“硬实力”日益强大,还有不断增长的“软实力”诉求。
关于文化“软实力”,我们可以用两个比方来加以解释:一个是武林秘籍。大家看金庸的小说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原来,最高的武艺不是硬功夫,而是《葵花宝典》这一类的软功夫。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秘籍,或者说文化的《葵花宝典》。
另一个比方是说,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心力”,讲的就是经心书院的这个“心”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文明区域的心力,即是其文化“软实力”。民族国家有多大的心,有多坚强的心,有多智慧的心,他就有多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智慧、文化理想、精神意志,以及,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文化软实力与书院有何关系
大家知道,书院是人类早期发明和创建的“教育基地”,是用于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所在,所以,我们可以把书院看作是文化的温床和摇篮。
孔子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位教育学家,是最早开展书院教育的先驱。当年,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传播政治理想,但其仕途却屡屡遭遇严重障碍,终生不得其志。因此,他晚年被迫选择退而求其变,不是退而求其次。历史证明,夫子的这一“变”其实是开天辟地,抓住了真正具有根本意义的要害。孔子发现,当人们不理解他的时候,无论他的政治抱负或政治理想多么高远,都不能被人接受,更无望实现。所以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心,在于人之“心力”的开发。所以他退回来,开始办私塾,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先知。
中国有着丰富的书院历史。我们大家知道的是,唐代有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我老家的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这三个书院是没有争议的;还有河南的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也有人说是衡阳的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这两个中究竟何者该列入“四大书院”之中,还有些争议。依本人陋见,不如说唐代五大书院来得简明,因为他们的存在都是真实无疑的。
我们去了解书院的历史,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第一,所有书院不仅都培养了大量文化人才,还都曾发生过多次不同学者、不同大师、不同学派之间的讨论、对话,甚至是争论。文化的生长,思想的创新就是在这些讨论、对话和争论中爆发的,比如说,理学与心学之争;朱熹和张栻关于理学的讨论;等等。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书院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学统乃至学派。我们知道,在古希腊,“Academy”(学园)的创制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讲学传道不在学园,而是喜欢在公共场合直接讲学论辩,比如说,奥林匹克运动会、广场演讲。他也因此受到批评甚至被国王判刑,说他到处蛊惑人心,尤其是蛊惑青少年。苏格拉底这个人胆子比较大,人家开奥林匹亚运动会,他就去运动场找那些年轻人追问问题,跟他们辩论,当然是追问和辩论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通过这种辩论、追问,去启迪年轻人的思想,所以他才被说是蛊惑青少年,最后被判以极刑。但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吸取了“教训”,办起了正规合法的书院,不再针对公众,而是针对一些可造之才来授课讲道,培养了包括亚里斯多德这样的伟大哲学家弟子,当然更多的是创造了我们所熟知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那就是: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灵肉双强,这是古希腊文化精神的核心。可见,培养大量的文化人才和某种文化精神才是书院的伟大贡献,特别是在古代。
经心书院同样如此。但与古老的唐代四大书院不同,经心书院还有其独特之处。以我极为粗浅的了解,经心书院独特的特点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打破了原来的书院只涉及传统中国人文学的范畴局限,开始引入自然科学,引入西学。所以经心书院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中西古今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发明的所在。另一个特点是,经心书院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它的创办者张之洞和李鸿章,被称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两位先行者和实践者。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开始向外部现代文化、外部现代文明或者文化他者学习的起点。过去,我们只从洋务运动本身所创造的实际社会效果来评价它,其实我们更应该用长远的文化眼光和历史眼光来评价它,在这样一种新的视野下,洋务运动包括经心书院其实有着更深刻,更长远的时代性贡献,这是过去我们没有看到的,或者是没有充分关注的。
总之,书院不仅培养人才,而且创造思想,提供不同文化或文明、不同学术流派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的场所和空间。无论是古老的书院还是现代的大学,都是维护、储存、传承文化传统,传播知识,并且创造新知识的文化基地。所以,书院不仅培养人才,更创新知识,在这一点上,经心书院的知识创新特点更加明显。
理解了书院,或者说,从中外书院本身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书院和大学一样,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文化“软实力”的创造与增进都是关键性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这些书院,我们曾经的文明会是什么样子,曾经的文人会是什么样子。更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大学,现代社会将会怎么样,现代的知识、人才又能如何。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多次访学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故事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她对美国建国和美国强大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大家知道,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是一个新生的、由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组成的新型国家,其中的主力由当时被英国驱赶的新教徒和一些政治上失意者,生意上的破落贵族共同组成。幸运的是,这些失意者或被放逐者却有着坚强的心智和高远的志向。这就是,他们要立志建一个比“日不落帝国”(也就是大英帝国)更为强大的帝国。怎么建?他们确信,若要建一个比大英帝国更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建比牛津、剑桥更好的大学。所以,在美国是先有哈佛、耶鲁,而后才有美利坚合众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可见,哈佛这个传说非常美丽。那一批最早登陆北美洲的“新英格兰人”,他们历经苦难,实际上是一群失意者、流浪者,漂泊到了北美那个荒凉原始的地方,虽然他们做过的一些事今天被史学家们所诟病,比如说,他们对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不友好,甚至是残酷屠杀。但他们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的历史经验,先建大学,后建帝国的见识与实践,就值得我们学习。这就好比是文化软实力,先练软功夫,再建硬骨架。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新英格兰人不仅开拓了“新大陆”,还建立了很多新道德,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感恩节。登上北美洲并站稳脚跟之后,他们觉得自己对印第安人有些太过分,好在他们最终懂得要感激印第安人,虽说有些太迟。最初登陆北美的那些新英格兰人人生地不熟,面对漫长而严寒的冬天,他们几乎无法坚持,难以生存。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正是遭受他们驱赶和绞杀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给他们默默送来火鸡和土豆等过冬食物,帮助他们度过了漫长而饥荒的严冬,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了下来。感恩节是新英格兰人专门设定的一个节日,本意即是“感谢给予”(Thanksgiving)。
由一群懂得感恩、懂得帝国成功之道、懂得先办大学后建强国的人建立起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在一百多年便迅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现代超级大国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而然的。在这里,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文化道德的力量,看到文化“软实力”的深远而巨大的价值。
文化软实力从何而来
文化软实力从哪里来?我的回答是:
第一,文化软实力从传统中来。文化软实力可以说是一个“祖传秘方”,我们要记住它,用好它,传承它,光大它。
第二,文化软实力从学习中来。我想再次强调,学习曾经是美国诞生和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是一个文化多元性最典型的国家。美国还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型国家,这是美国得以强大的秘密。美国曾经向天下人学习。很多史学家说,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帝国,是因为它借两次世界大战之机发了大财,既把武器卖给日本,德国,也把武器卖给蒋介石,共产党。这当然是真实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本质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美国吸纳了大量优质人才,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哲学等各个方面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代心理学的重镇在美国,但其实心理学最早发源于欧洲,但为什么这个中心移到了美国呢?不仅如此,很多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重镇现在几乎都在美国。美国为什么这么强大呢?一个哈佛大学都有超过百人获诺贝尔奖,更不用说其他了。
美国崛起和强大的秘密就是“学习”,就是其巨大的文化科技人才的吸纳力,可以将之比如为文化“软实力”意义上的“吸心大法”。最近,我接触了一些美国学者,他们最忧心的不是特朗普总统的“不按章法出牌”,不是他的“退群”胡来,甚至也不是中美贸易战,而是美国人现在的做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生一种令人不安的转变:即从一个曾经卓越的学习者,一个非常高明、非常谦虚、非常开放的学习者,慢慢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偏执的独断主义的“师爷”。现在的美国不再虚心,不再虚心向别人别国学习,而是总想指点别人,教训别国,乃至教训整个世界,还往往用上惩罚或是“极限施压”的不光彩手段。所以这些教授认为,这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我也经常跟我的博士生和研究生说,永远不要把我看作是你们的知识导师,我只是在身份上是你们的导师,但你们不能只听我的课,如果你只听我的课或我的“指点”,纵然你们把我的全部本事100%学过去,也不过是“万俊人第二”或“第三”、“第n”。你们应该向令狐冲学习,谁手段高明就跟谁学,谁有绝招就跟谁学,甚至是“偷学武艺”也无妨。我看金庸小说的一个最大收获是,我有了一个学习的学习型榜样,他就是令狐冲。令狐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武艺盖世的绝顶高手,靠的就是虚心学习和广泛学习。同理,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当今最强大的国家,原因就在于它曾经善于学习、肯学习,而且是完全开放地学习。但现在的美国,好像不愿意学习别人,好像不愿意承认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相反,它似乎越来越习惯于以自己所拥有所偏好的东西为唯一价值标准,我也认为,这才是今日美国之最大危机。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无论中美贸易战进入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能关门,都要保持开放;无论我们发展强大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自满,更不能自傲。强健自我的不二法门只能是学习再学习。文化软实力就是从学习中来。我特别想提醒我们的年轻朋友,会学习,不仅仅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向整个社会,向祖先,向经典,向陌生者,向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人学习,你就会成为一个最强者。
第三,文化软实力还要从不断地创新中来。
我大致了解了经心书院150年的历史,它多次改名,多次增删教学科目,最后能够文理兼顾,无问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我甚至想象,假如张之洞一直这样坚持把经心书院办下去,没有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动乱而搁置、停止,它一定会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适合于现代中国的优秀人才。虽然我们失去了历史时间,但是,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了经心书院得以复建,让我们可以重来。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开放是一种永久的心态,是强者的姿态,也是文化软实力最最重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