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春,山东胶南人,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基地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易学、宋明理学、儒道哲学。其中,在提倡以新的学术视域和方法研究易学与中国哲学方面,位于本学科的前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原典,备受历代人士尊崇,涌现了不同理解视域下的《周易》观,引发了日新不已的易学延展长河,以此而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其他典籍所罕能与匹的作用,赢得了“六经之首”、“大道之源”、“三玄之一”等美誉。 [详细]
长期在陕西凤翔府郿县横渠镇授徒讲学,而被尊称为横渠先生的张载(1020年—1077年),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一道,开创历时700余年之久、影响广被东亚、南亚乃至波及西方的理学,而有“北宋五子”之称。他所标举的“横渠四句”,典型体现了理学语境下士人的生命主体意识自... [详细]
《易传》各篇相继问世之后,《周易》一书的学术品味获得了空前升华。 [详细]
80年代以来,大陆的易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老一辈学者研究的中心在《周易》经传,当今学界则不仅对于《周易》经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探索,而且开始逐步突破这一研究领域,树立起更为宏大的研究视野,确立起“易学”和“易学史”这类明确概念,使得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 [详细]
《周易》古经展示了符号与文字一体的文本形式。《易传》从象数、义理合一的理路出发,诠释这一文本,开显出阴阳之道与性命之理相贯通的易学天人之学。秉持象数优位立场的汉易一系的易家,承续《易传》的理路以诠《易》,将《易》象数学内涵的诠释与文字背后象数根据的揭示,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