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31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这事应当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当时孔子在陈国。陈国大夫陈司败认为鲁国国君昭公(这是后来的谥号)从吴国娶了同姓的老婆并且极力掩盖(应当叫吴姬而不是称吴孟子)是违礼行为就去问孔子:“昭公知礼吗?”孔子不知他问话何意,就顺口说了一句:“知礼。”陈司败听孔子回答后就对在路上碰到的巫马期说:“我原来认为孔丘是个君子,君子吗,就应当有是非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把对的说成错的,也不会把错的说成对的。谁知我错了。你看昭公娶了吴国的同姓女子孟子,娶了就娶了,还掩人耳目,不称她是吴姬,非要称她是吴孟子。我问孔丘说,昭公知礼吗?谁知孔丘竟然回答说昭公知礼。若昭公这样做还叫知礼,那世上还有什么叫不知礼呢?”巫马期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是个特别幸运的人啊。假如我有过错,别人一定知道。”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陈司败这个人不地道。见了孔子,他只是笼统地问:“昭公知礼乎?”对于这个笼统的问题,那孔子只能回答说是“知礼”。但陈司败见到巫马期的时候,却说的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说的是昭公娶吴孟子这件事情。当然在这个事情上昭公是不知礼,甚至是违背了礼。如果他一上来就说这个事,孔子很可能会实事求是地答“昭公不知礼”。实际上,陈司败是设了个套让孔子钻。
第二,孔子是非常大度的。他没有指责陈司败设套,而是把锅背起来,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错了。这一点不容易。一般人会推过揽功,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把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但孔子不这样,功就是功,过就是过,错了就大胆地认错。孔子讲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提倡“不二过”,孔子是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主张。
顺便说一下昭公娶吴孟子的事。
吴孟子是吴国美女,长得相当漂亮。昭公一见就喜欢上了,非要娶人家做老婆不行。可这里有一个障碍,这孟子姓姬,与昭公是同一个姓,按照当时的礼法,同姓是不能结婚的。若是一般人就算了,可昭公不是一般人啊,他是国君啊,最终他还是把吴孟子娶到手。把吴孟子娶回鲁国以后,他不说孟子姓姬的事,只说这孟子来自吴国,当然他这是在混淆视听。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天下人骗倒。谁知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这事不仅鲁国人知道了,连陈国人也知道了,并且还被历史记录了下来。
子贡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国君犯了错,就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那样,没有人看不见。最好的办法不是掩盖错误,而是改正错误。但自古至今,又有几个人会这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