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子基金会特聘专家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王蔚
(2019年9月27日)
明天是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日。孔子诞生于2570年的明天,许多地方正在准备祭孔大典。我总觉得我应当写点什么。就写写孔子与农业这个话题吧。
孔子出生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按说与农业的关系不大。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但在孔子三岁时他便去世了。孔子的父亲去世以后,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带着他回了自己的娘家。但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孔子16岁的时候也去世了。孔子实际上是由他的姥爷和他的姥娘带大。由于姥爷的家境并不好,孔子学会了许多陌生的本领。如做仓库保管和做乘田吏。《论语》当中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想来学过《论语》的人来对这句话并不陌生。
研究孔子的人说孔子是在21岁那年做的乘田吏。孔子做事是认真的,这乘田吏他做的很好。网上有这么一段话,我直接粘贴在这里。
“孔子职司乘田吏的时候,乃周景王十四年,鲁昭
公十ー年,公元前531年,这时候的孔子21岁,由仓库主管改任乘田吏。这一个官职的职务是主管苑囿芻牧,意思就是在牧园內,放牧畜吃草,主要以畜养牛羊性畜,使那些牛羊能够更多的繁殖并且能够茁壮成长。”
有人据此还作过一幅画,描述孔子做乘田吏时的情景。
“虽然乘田吏的官职并不是很高,对于孔子而言,他从不计较职位的高与低,只有纯心至善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在画中右边树下站着位气宇轩昂,双手背在后腰的年轻人,那就是孔子。他两眼炯炯有神专注地望着远方,似乎正在很仔细地关注着所饲养的牛,马,羊等状况。孔子身边有一位童子随侍着,他们看着前方的这位牧童正在赶着牛吃草。此景的牧童在赶着牛吃草时,回头望着孔子,看着好像是在感激着孔子的关怀与照顾。显现出一片祥和温馨,真情流露出来的自然情景。”
孔子作乘田吏的时间并不长,这位年轻人有更大的理想。从15岁那年年开始,他志于学,开始积极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诗、书、礼、乐、射、御这六艺无所不通。在30岁之前他已经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在晚间他自豪地回忆说:三十而立。”
从30岁那年,孔子开始开门办学,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这是极其准确的评价。
从30岁开始,孔子从事教育事业,一直到去世。虽然在这期间他曾经做过官,并且周游列国14年。相信在这个时间,他没有直接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樊迟,认为他的老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当然也会农业,于是请学稼,请学圃。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蔬菜。论语当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附上译文吧,这样大家看起来容易些。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以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统治者喜好礼, 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统治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诚效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
批林批孔时,孔子被大批特批。上面这一段文字被当作孔子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农业生产活动的证据。后来我学了经济学,才知道孔子的看法是对的。孔子不是看不起农民,也不是看不起农业生产活动。孔子认为,有的人适合搞农业生产,有的人不运会,孔子认为,自己搞教育可能更擅长一些。孔子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由樊迟请学稼、学圃谈孔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早在2500年以前,孔子就洞察了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秘密,并以此来教育他的学生。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可用10个字来表示。“乐好博会恒,有因启喻硺”。乐好博会恒者,乐学、好学、博学、会学、恒学也。有因启喻琢者,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无喻不出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孔子喜欢用比喻。在《论语》当中,孔子至少用过两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比喻。
在《论语》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孔子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句话讲的就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事。孔子说,“苗种下以后有的不秀穗,即使有的秀了穗也不一定长粮食”。
我在农村呆过,觉得孔子这段话讲得特别好。不止把道理说得清楚,也形象明白。无论是种粮食也好,还是教书也好,总有白费的心血。凡事不能指望100%的成功,用不着为白费的心血难过。
许多人光知道孔子讲了这句话,但从来没有想过孔子在什么条件下说这句话,又为什么说这句话。如果看看这句话出现的前后文就一目了然了。其实孔子这段话说的是颜回。颜回早死对孔子打击很大。孔子说这句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
当樊迟向孔子问知问仁时,孔子用的农业生产作比喻。《论语雍也篇》这样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意,孔子在这里讲了一句著名的话,“仁者先难而后获。” 其实这也是用的农业上的比喻。孔子说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会有收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艰巨性不了解,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
《诗》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基本教材。在《论语》当中多次谈到《诗》。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有一次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请注意最后这句话“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鸟兽草木虽不是直接的农业生产,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论语》当中有人曾经说过孔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当然这是误解。说孔子五谷不分是有可能的,但说孔子是四体不勤,那就非常偏颇。孔子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绝对不懒。看看《论语》原文,也许读者诸君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拉拉扯扯就写这些,算是对孔子诞辰2570周年的纪念。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倾注在教育上,对农业鲜有涉及,但并不是没有接触。“仁者先难而后获”,孔子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这句话,而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农业的艰辛,似乎这句话到现在并没有过时。我的办公室里悬挂着著名颜体书法家李镛的一幅作品,上书“先难后获。”我以此自勉并以此教育我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