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王蔚

“作者七人”当是谁?

2019-08-19 08:55:00  作者:王蔚  来源:中国孔子网

  《论语》的许多章节是可以连起来读的,连起来读意义更连贯,意思更清楚。有些篇章是可以对比着读的。对比着读,往往理解起来更透彻。比如《论语》中季康子与鲁哀公分别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弟子孰为好学?“孔子的回答略有不同。回答季康子问话时,孔子没有讲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而回答鲁哀公问话时,则特别强调了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是连起来读还是对比着读,既要看两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看两章之间的人物关系。

  在《宪问篇》的第37章,也就是14.37,谈到了“避世、避地、避色、避言”的所谓贤者。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是必须遵循的处世原则。孔子的主张是,如遇到邦无道的情况就应当隐居山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至少也要避开被他们当面喝斥,免遭羞辱。在讲了四种贤者的类型(避世、避地、避色、避言)后,孔子讲了一句非常确切的话:“作者七人矣。”说,这样做的人共七人。请看原文:14.37 子曰:“贤者辟(bì)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但孔子没有讲是哪七人,这在当时,这可能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似乎说话的人清楚,听话的人明白。但对后来的诠释者来说,却是个很大的难题。

  唐之前的皇侃之《疏》,没有明确这“作者七人”即“逸民七人”,但明确说,“逸民”共七人也。

  皇《疏》:逸民者,谓民中节行超逸不拘于世者也。其人在下,伯夷一人也,叔齐二人也,虞仲三人也,夷逸四人也,朱张五人也,柳下惠六人也,少连七人也。

  朱熹的《论语集注》,据说是论语注解之集大成者,但他也不敢肯定这“作者七人”即“逸民”七人。

  “子曰:"贤者辟世,辟,去声,下同。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其次辟地,去乱国,适治邦。其次辟色,礼貌衰而去。其次辟言。"有违言而后去也。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

  子曰:"作者七人矣。"李氏曰:"作,起也。言起而隐去者,今七人矣。不可知其谁何。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

  从朱熹这段话里,我们知道两点:第一,关于避世、避地、避色、避言,程子认为,对这四者并没有必要分个高低,都好。第二,至于这七人是谁,无论是程子还是朱子,都没有讲清楚是谁。

  至于后世的诠释者,大多沿用朱熹的讲法,认为“这七人不可考”,往往一笔带过。

  前些天我读《微子篇》,其中的第8章谈到了7个“逸民”,并且点了名字:孔子对这7个“逸民”作了详细的评论,请看原文: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请大家注意,这一章开始时,列了七个人名。但孔子评价时,孔子并没有按顺序依次评价,且孔子没有评价“朱张”这个人。

  《宪问篇》第37章谈到的所谓七个贤者的共同特点是“避”,《微子篇》第18章谈到的逸民七人的共同特点也是“避”:。所不同的是,前面用了“贤者”,后面用了“逸民”,其实“贤者”就是“逸民”,“逸民”就是“贤者”也。我据此认为,《宪问篇》第37章讲的“作者七人矣”就是《微子篇》第18章讲的“逸民”。

  当然,我这也不是什么新观点。查有关资料,方知王弼与郑玄就是这么认为的:“《论语注疏》引王弼说认为七人是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不知道朱熹是基于什么考虑不承认王弼的观点。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密难免一疏?

  可能吧。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