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一般是作为重量单位使用的,500克等于一市斤,现在人们习惯上还称“千克”为“公斤”。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斤”是个象形字,本义是斧头。《说文解字》释其义为“斫木斧”。《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用的都是本义。这个意义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有一个成语“运斤成风”,其中的“斤”保留着本义。这个成语源出《庄子》。《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通“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这个故事说的是,郢人粉刷墙壁的时候,鼻子尖上溅上了一个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泥点,请一个名叫石的木工为他去掉。这个木工抡起斧头带着风,随手就砍了一下,把泥点砍得干干净净还没伤着鼻子。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当然,这只是庄子为阐述哲理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其真实性未必可信。庄子只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匠石技艺虽然高超,但是需要郢人那样的人理解、信任、配合默契,才能体现出他的技艺。现代汉语中用这个成语形容技艺高超,手法纯熟。
汉字中有的字用“斤”字作表义偏旁,字义与斧头有关。如“析”,本义是劈木头。《说文解字》释其义为“破木也”。劈木头要用斧头,所以字形“从木从斤”会意。“析”的今义为“分析”,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说文解字》收“斤”部字十五个,意义都与斧头有关。“斧”字从“斤”自不必说,“斫”的意思是砍,“断”的意思是截断,也都与斧头有关,字形结构中都有“斤”字。有几个字意义发生了变化,例如:
兵,古义是武器。这个意义今天还保留在“短兵相接、秣马厉兵、兵不血刃、弃甲曳兵、甲兵、兵戈”等词语中。“兵”字的篆文字形结构是两手持斤,因为斧头在古代是重要的武器。有人把 “兵”字拆分为“丘八”,那是拆错了这个字的结构。“兵”的现代常用义是“士兵”或“军队”,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士兵”义古代一般用“卒”,“军队”义古代一般用“师”。
所,形声字,意符是“斤”,本义是砍树的声音。《说文解字》释其义为“伐木声也”,并引《诗经》“伐木所所”作为例证。
斯,形声字,意符是“斤”,本义是劈木头。《说文解字》释其义为“析也”,并引《诗经》“斧以斯之”作为例证。这个字的本义现代已不再用了。
新,形声字,意符是“斤”,本义是砍柴。《说文解字》释其义为“取木也”,当是“薪”的古字。现代义与“旧”相对,是其假借义。
“斤” 作为重量单位名词,古代就有了。《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这里的几个“斤”字都是作为重量单位使用的。当然,古时候一斤的重量大概不会是现代的500克重,更没有“千克”、“公斤”之类的重量单位名称,但是“斤”很早就当作一个重量单位名词使用却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