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是一个常用字,但是有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字的结构。《说文解字》释其义为“步行也”,字形结构分析为“从辵,土声”,是个形声字。在字形演变的过程中,隶书和楷书都把义符“辵”上部的三个撇拉长,成了“彳”,把下半部分“止”写在了“土”的下面,把声符“土”挤在了右上角。巧合的是,右边凑成了“走”字。这样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徒”是“彳”和“走”组成的左右结构的字,而且与其意义“步行”还比较吻合。
其实,“徒”字的形体结构中没有“走”,右上角是声符“土”,右下角是意符“辵”字中的“止”。古代“走”字的上半部分并不是“土”字,而是一个“大”字,下半部分是“止”字。“大”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的正面形象,有两条胳臂和两条腿,本义是人,“止”的本义是脚印,二字会意,组合成“走”。在“走”字的篆文中,还把“大”字的一条胳臂扬起来,像是一个人奔跑的形象。“走”在古代确实是“跑”的意思。《释名》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可见古代的“走”速度比今义快。《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其中的“走”正是跑。“走”的今义是步行,这个意义古代一般用“步”。在隶书和楷书中,“走”上部的“大”字发生了讹变,写成了“土”。“走”与“土”意义上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辵”字的意义是行走,这个字今已不用。作为构字偏旁,经过隶变,写成了“辶”,致使许多在篆文中原本是左右结构的字楷化后都变成了半包围结构。有人编了一副对联:“进退迎送通达道,远近迟速逍遥逰”,用的全是同部首的字,很有趣。《说文解字》收释“ 辵”部首的字一百多个,如“返、还、过、巡、迹、违、邂、逅、逡、巡、逶、迤、遭、遇、追、逐、逃、逸、迅、速、造、逢、适、遵、述”等,这些字的意义基本上都与行走有关。只是有的字意义引申以后,本义不再常用了。如“造”,《说文解字》解释为“就也”,意思是“到……去”,今有“造访”、“登峰造极”等词语中仍保留古义。再如“遵”和“述”,《说文解字》解释为“循也”,意思是“顺着、沿着”。
“辵”部字还有一个“徙”字,在形体结构演变上与“徒”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不过,这个字的右边没有合成现代的某个字,声符比较容易看得出来。有人把它看作是左右结构的字,又不明白右边是个什么字,觉得奇怪。还有一个“從”字与此类似,今已废除,简化字又重新用其古字“从”来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