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要义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今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它源自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所强调的正心修身、孝悌齐家、兼济天下,是振兴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想的不竭动力和内在需要。
儒家的价值观,是以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为其核心特点的。儒家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认识,是立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基础上的。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是道德属性,道德属性是由人的存在的社会特征及其社会行为所决定的。因此,儒家认为人的存在的价值,可概括为修己安人,即以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为其基本追求,以道德践履为基础,以达致修己安人为终极目标。宋代张载曾将这一价值取向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即准确地点明了儒家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思想的主体内容和价值取向,存在着逻辑上的和实践上的先后顺序。对此,《大学》之中已经予以充分的论释。由此论释来看,达致止于至善的平天下,是儒家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和根本价值。
儒家思想是以内圣外王为其价值追求的,修己是实现自身道德的完善,而安人是达致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儒家认为,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存在价值实现的首要前提。人的存在价值,其基础在于自我道德善性的完善,其表现则在于自身社会职能的完成。只有依据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职能,才能成就自身的价值。虽然修身以成就个体的道德完善,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基础和必备前提,但是仅仅满足和局限于“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体道德完善,是不可能实现平天下的目的和价值的。故儒家指出,个人在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应当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实现。由此可见,儒家更为推重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在“修身以敬”达到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修身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亦即个人应当承担使命实践安人的社会管理,以达致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因此,实现安人的价值,是儒家对于人的存在价值取向的最高追求。达致安人的价值取向,即为儒家所向往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实现。
在大同世界中,社会真正实现了安人的管理目的。《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篇描述的大同社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中,既包括权力的公有,又包括财物的公有。二是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选贤与能也即管理社会的人是被公正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全社会的民众。三是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中,人们之间是以讲求信睦来协调人际关系的,而信睦决定了人们之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五是大同世界是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既没有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也没有盗贼和战争,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大同社会,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安人”价值的完美实现。
大同社会,就是孔子说的尧舜尚且没有达到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德境界的社会。这一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是儒家对于社会管理所应达到的目标设定,这一目标的实现是由修己安人的管理,不断进步、发展和完善而完成的。
儒家追求的安人价值实现,在于建构人人安于其位的社会运行和谐秩序,实现人人得以生存的社会保障体制。而要实现安人的目的,就要实行爱民保民的仁政德治,达致国力强盛,物质富足。所以,儒家认为,安人的价值实现的,不仅包括养民富民,而且还包括富国安邦。只有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生态和谐,民众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进步发展。儒家之所以将安人作为价值追求的最终目的,这是因为达致安人的境界,是出自人的生存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