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具有怎样的价值?红色文化传承呈现何种态势?应该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围绕这些问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书文接受了记者采访。
红色文化契合中华民族精神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请您结合沂蒙精神谈一谈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孙书文: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洗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遭受了外来的侵略,文化自信心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和影响,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自卑感。中国革命的成功使中国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光明的前途,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这期间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新的时期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增添动力。
沂蒙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地域形成,同时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具有普遍意义。沂蒙精神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6个字,具有影响深远的巨大精神力量。
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结合沂蒙精神,谈谈当前红色文化传播的态势。
孙书文:当前,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展露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一系列红色文化古迹被有意识地开发成红色旅游地,红色文化网站方兴未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电视、电影、纪录片走红。
以沂蒙精神的传播为例,沂南县马牧池乡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地和影视拍摄基地;电视剧《沂蒙》在央视八套播出时的平均收视率高达3.28%,获得“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三项大奖;以沂蒙六姐妹为主题的美术创作,采用了油画和国画两种形式,相映生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教育效果。虽然红色文化传播在积极推进,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传播内容较为单一,甚至有时会出现偏差。一些主创人员往往局限于表面历史内容的描述与评价,缺乏红色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使传播效果打了折扣。很多情节设置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出红色文化的内涵,反而会因不真实引起观众的反感,进而使其内涵肤浅化。
其二,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完善。政府运用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的机制尚不完善,这就导致红色文化的传播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最为严重的是恶搞红色文化。2018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我相信这会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其三,人文教育尚存在形式化问题。一些机关、学校等单位仅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固化为特殊节日的一次参观活动或一次主题演讲活动,强调感性的感悟,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计划方案以及效果评估等相关内容。
推进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请您谈一谈推进红色文化传播的举措及建议。
孙书文: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新机遇。推进红色文化传播,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在文化产业的内容上下功夫。以影视剧为例,要通过对战争场景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情节的叙述来吸引观众。例如,2017年播出的以1941年大青山突围战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血染大青山》,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突出了信仰的力量,是继《沂蒙》之后又一部成功展现沂蒙精神的影视作品。
其二,开发多种红色旅游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红色旅游必须立足于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而不是一般旅游的经济效益。要收到良好的效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旅游产品,延伸红色旅游的产业链条,充分开发红色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以满足游客纪念和消费的需求。
其三,加强相关行业的内在联系,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红色文化品牌。沂蒙凭借红色风情的旅游优势,形成了以临沂为中心,以孟良崮、山东省政府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红嫂故里、滨海革命文化、大青山战斗遗址、鲁南革命文化等八个纪念区为组团的红色文化聚集地,集中展示了沂蒙红色精神的独特内涵。下一步,要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红色旅游的板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