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宋志明
微信图片_20190416083842.jpg

宋志明

宋志明,1947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现代中国哲学思潮》、《熊十力评传》、《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20世纪中国实证哲学研究》、《中华儒学源流》、《陈献章》等。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等。

  • 读书“三食”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孔子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是指读书;而“习”则是反复玩味书中的意思,形成自己的心得。在《论语》中,有许多劝学的警言隽语,如“敏而好学,不耻... [详细]

    2019-04-24 10:40
  • 宋志明:儒家思想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1555316816(1).jpg

    4月1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本次会议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总结交流中国孔子基金会在过去... [详细]

    2019-04-15 16:25
  • 宋志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上,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 [详细]

    2019-04-15 17:21
  • 宋志明:中国哲学的精神

    为了阐述思想,我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时常拿出西方的哲学、印度的哲学,作为一种比较,因为没有比较显示不出特点,我们说张三个高,是以李四的个矮为前提,如果就一个张三,你不好说张三的个高还是个矮,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恐怕还是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中国哲学的精... [详细]

    2019-04-15 17:09
  • 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中,儒学一直处于核心的位置。千百年来,经过儒家传统思想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起着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不过,也应看到,儒学对于民族精神的影响力也是有局限性的。儒学借助权势大行其道的同时,道家(包括道... [详细]

    2019-04-15 17:04
  • 中国哲学史的六个里程碑

    从先秦的多维哲学到汉代的政治哲学,再到魏晋的半政治哲学,再到隋唐的宗教哲学,再到宋元明清的人生哲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清晰的发展轨迹。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史,如果不按朝代更迭来表述,而按哲学形态更迭来表述,是否更贴近实际呢? [详细]

    2019-04-15 17:02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