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宋荣培
4.jpg

宋荣培

宋荣培,韩国国立汉城(seoul)大学哲学系教授。1944年出生于韩国。汉城(seoul)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于台湾大学再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进修,并最终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 海德格“存有”概念初探

    海德格存有论(Ontologie)的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存在者的存有”(Sein des Seienden)?换句话说,到底什么是使整个“存在者”(das Seiende)本身成为“存在者”本身?就是“存在者”之所以然者——即“存有”(Sein)的问题。 [详细]

    2007-05-19 15:54
  • 老庄哲学之道相与象的研究

    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第十一、十二两章里面说,现存老子书中道之意义可以分为六种。第一义是虚理之道。第二义是所谓形而上之道体。第三义是道相(我以为此为道之存有论)。第四义是同德之道。第五义是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第六义是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他把这六种... [详细]

    2007-05-19 15:53
  • 关于庄子的社会危机意识和自由意识的问题

    庄子所处之战国时代,在中国哲学史上被称之为“思想的百家争鸣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各种思想对“人”和“世界”予以各自不同的诠释与理解。诸子百家在当时剧烈的战争局面中,针对社会问题,以不同的解决方式和政治主张互为对峙。 [详细]

    2007-05-19 15:52
  • 董仲舒的历史哲学:董氏春秋学的历史哲学意义及其局限

    如果说对既往历史所发生的事实和记录进行经验性和事实性的分析与研究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话,那么,“历史哲学”就是某一位“历史学家”或“思想家”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既往历史事实的重新观照,从而首先揭出理想的历史模型,其次通过这种模型指出现世的问题,以及克... [详细]

    2007-05-19 15:51
  • 当代韩国儒学发展之概况

    韩国现代史,以1945年为分歧点,可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前半期(1876——1945),是从韩末缔结江华岛条约(1876)到解放的时期。后半期是从1945年至今,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南北分裂和韩战(1950——1953),并从极为穷困的农业国家转变成为现代的产业社会。 [详细]

    2007-05-19 15:38
  • 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意义及其问题:与西方不同的儒家式现代化是否可能?

    今年(1993)《时代》(Times)周刊曾多次登载以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思想为主题的文章,尤其最近一期(93.6.4)的文章,就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国家愈益富裕,信心十足,而谈到这些亚洲国家有别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即儒家模式现代化的特点,然而从历史上看,19世纪以来传统的儒家... [详细]

    2007-05-19 15:37
  • 利玛窦的《天主实义》与儒学的融合和困境

    可以说,利玛窦的《天主实义》(1603年 北京)是东西思想互相适应而成的杰作。根据利玛窦的说法,基督教所追求的道理也是儒家之伦理理想:“仁义”而已。但内容上,他所述的“仁”是人类对天主的爱。其说明方式更是积极适应于儒家文化的基本观念。 [详细]

    2007-05-19 15:36
  • 略论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儒家伦理观”的意义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预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再生产会使所有现有的相互分割的社会关系宣告终结,甚至通过东西方的分裂,带来面向“一个”(世界)市场的一体化。这一预言,在“全球化”过程中, 可以说正在得到生动地证明。 [详细]

    2007-05-19 15:35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