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服”是服事天子之意,是古代地域的划分。《尚书·益稷》载:“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云:“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因此,“服”也是古代王畿之外以五百里为分界点,以此向外拓展的地方。“南服”,最早见《文选·谢瞻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注”云:“南服,南方五服也。”可见在史书记载来看,海南岛是远离京城的最南方。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于此同时,秦始皇采取移民边疆,据《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载,当时有很多中原民众迁徙岭南,与当地人杂居在一起,中原的文化才进入海南岛。
元鼎六年 (前111年)十月,汉政府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澹耳九郡。汉置珠崖、澹耳二郡,这是海南正式设郡的开始。
建元元年(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汉武帝重视,并采取儒学治国。海南岛设郡恰好是在这个时期,加上这个时期汉政府继承秦“以吏为师”的地方管理体系,儒家思想应该随着当时地方官吏驻守此处,定会传到这一地域。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善人,武帝置郡之初已有三万之数。”所谓“善人”,是指迁到海南的汉商贾小贩及接受汉化的越人。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有来自岭南和中原地域的一些商人,他们自然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在与黎族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不断传递儒家思想。
汉武帝在边疆地区采取“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的治理策略,取得一定的成效,海南在设郡后的10年左右时间,少有动乱。到武帝末年,珠崖郡太守孙幸贪婪民财,广征贡品向皇帝进献,引发了黎族人的反乱。据史书记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后来他的儿子孙豹自领郡事,并上书朝廷,“封还印绶”。朝廷于是命豹为太守,加大了武力统治的力度,使得 “威政大行”,孙豹 “讨击余党,连年乃平”。
这个时期之所以汉政府采取强硬的对地方势力的打压,与当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武帝末年好大喜功,到处传诵“大一统”,加上连年的战争,于是加大对地方的暴征。
珠崖郡建郡20年间,到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共6次动乱。汉朝为了便于统治,于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澹耳郡并归属珠崖。但是也没有减少黎族的反抗,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珠崖郡3县动乱;甘露元年(前53年)珠崖郡9县动乱,汉遣都尉张禄率兵平定;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珠崖郡动乱,汉发兵击之;初元三年(前 46年)珠崖郡山南县动乱。
到汉元帝即位(前48年),汉政权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加上海南人民反抗激烈,于是汉元帝采纳了贾捐之罢弃珠崖的建议,并下诏罢弃珠崖。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郡(现越南境内)姐妹徵侧、徵贰反叛,占据九真、日南及合浦(含雷州半岛)等65城。光武帝刘秀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水陆大军,沿海进发。三年后平息战乱。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带来中原的文化。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加强了东汉王朝对海南的管理。
道光《琼中府志》载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丹阳人僮尹被任命为儋耳太守,劝课农桑,教育民众读儒家经典。
“光绪《澄迈县志》云:“澄僻居海岛,旧俗颇陋,与中州相远。一变于汉之锡光;再变于唐之义方;三变于宋之守之。”
“锡光,字长冲,东汉汉中西城县人,汉哀帝、汉平帝期间,为交州刺史,徙交趾(今越南河内)太守。《后汉书》卷八十六记载:“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聚。建立学校,导之礼义。”
据临高《王氏族谱》记载,建武二年(26),山东王氏来到海南。其中王琳,汉代来琼,总管南黎,后落地于此。儋州《符氏族谱》也有这样记载,东汉光武帝的时候,其祖上随马援来到儋州,后在此地生活。等等。虽然我们对家谱中的很多资料不能全信,但是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已经有大量北方的民众到到海南来。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在中央王朝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思想后,儒学在海南得到不断渗透,这位以后海南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