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单纯
W020170417536448974253.jpg

单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涉及宗教、哲学、文化等多领域,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曾在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欧洲、中东地区作访问学者和讲课教授。指导过来自美国、韩国、挪威、德国、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三十一):海外华族的民族学启示

    海外华族的形成历史及经济上获得的成功,成了历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与之相关的民族学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沉寂。海外华族的祖籍国——中国是一个人文荟萃且有悠久人文研究传统的文化大国,理应对其浪迹天涯海角的民族同胞有更多的了解,提供一种独特的研究... [详细]

    2019-05-22 14:52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三十):论中国人的“天下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在每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产生过作用。但是,由于每个民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经验不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历史上的公民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多元民族主义相比,中国人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形成了特殊的“天... [详细]

    2019-05-15 14:49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二十九):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开放特征

    华民族形成的特征是亘古亘今的老问题,既有“一元”论的也有“多元一体”论的观点。这些论点的依据和面对的问题不同,所以解释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必然相异。本文认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开放特征可以取各家之长而又可作进一步的发挥。 [详细]

    2019-04-28 14:48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二十八):中华民族的“天下”观

    “天下”概念从五帝三代的地理空间意义向秦汉后的以仁为核心的普世伦理转化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变局。“天下”理念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有助于维系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演变中的疆域完整和民族团结,而且培育出了中国式的伦理自由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都有巨... [详细]

    2019-04-24 13:35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二十七):反思达赖现象

    从一个中国地区的宗教领袖演变成一种引起人们关注的国际政治和文化话题,达赖喇嘛的身份传递出多种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涉及到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涉及到全球化时代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宗教文化问题。 [详细]

    2019-04-22 14:45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二十六):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按照现在中国人比较通行的说法,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但是,当时对中国人的思想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经过了大约两百多年,也就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与中国新道家的玄学的结合,才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详细]

    2019-04-18 14:16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二十五):禅宗的佛性论及其意义

    中国禅宗对于整个佛教的贡献不仅仅是成佛的顿悟方法,而且是为这个方法寻找到了佛性论的根据,这就是在继承印度佛教佛性本寂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佛性本觉的思想,突出了佛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佛教的本体论和人生观统一起来,客观地诠释了佛性自觉、反省体悟和顿悟成佛这三者... [详细]

    2019-04-17 13:33
  • 论会通于”心”的知识与伦理

    ——作为东亚精神文明重镇的阳明学

    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 [详细]

    2019-04-16 09:36
  • 中国思想传统四十讲(二十四):佛教哲学三论

    佛教哲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宇宙生成论、知识论和人生论。其特点是在同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这三者虽以人生论为核心,但又相互独立、相互照应、递进发明,使其宇宙论来源于经验世界又无限地超越之,其知识论则以严密的逻辑系统解析出超越知识的般若智慧,其人生论又... [详细]

    2019-04-16 09:32
  • 过秦与正韩:论儒家对秦制及法家思想的批判

    延续二千多年的秦制是中国特有的暴君专制,其思想基础以韩非的法律工具主义为代表,“焚书坑儒”是其极权酷刑的典范,而儒家则是其思想上持续不断的批判者—以普遍圣贤人格纠正法家以人为耕战工具、君主耳目的谬误。 [详细]

    2019-04-12 13:56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