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典礼仪
释奠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早在商周之时,我国就已有官学的设置,周代礼制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释币和上香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尸是古代祭祀亡魂时扮演死者的人,以死者生前服饰、相貌装扮);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上香是最简单的祭祀程序,古代庠、序每天举行的祭典仪式。释奠、释菜礼,最初只是入学的一项仪式,先圣先师到底是哪些人,也没有具体的确指。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过阙里以太牢礼祀孔子,当时还只是将孔子当作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来纪念。汉武帝以后,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师也就由儒者担任了。至东汉时,孔子被称为“先师”,后又被尊为先圣,成了帝王们尊崇膜拜的对象。古代人们认为,不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师也是天之所命。邵雍《观物篇》道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又谓其“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因此,先师也享受如同神灵一样的祭祀。
唐代以后,天下的孔庙都是由朝廷自上至下推动而建立的,各地孔庙则入国家系统,成为官庙一体,既为官庙,其祀典便由国家举行。贞观二十一年(646年)定孔庙祀典:国学,天子视学亲为释奠外,另将遣官行礼;州县以守令主祭。历代孔庙配享、从祀诸儒的遴选都是出自朝臣之廷议,决诸皇帝之钦定。
可以说,孔庙祭祀操纵于国家,其目的在于厉行教化。祀孔表明,国家厉行教化的根本内涵就是孔子之道,它由孔孟以至程朱,一脉相承,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化的礼制秩序。礼仪的差序格局对应了现实政治中心的等级秩序,突出“君尊臣卑”,从而使皇帝“知为皇帝之贵”,使群臣、百姓各有等差,在等级秩序中各安其分,由此便可以形成有序的社会。这样的政治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历代统治者以礼乐为治的根本原因莫过于此。
孔子之教因而也被称作“礼教”,崇祀孔子也就是推崇“礼教”。正如明人程徐所说:“……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明史》卷一百三十九)
曲阜孔庙的祭祀典礼名目繁多,规格不一,仪式内容也不相同。从参加祭祀的人员分,有家祭、官祭两类;从祭祀种类分,有丁祭、行香、祭告、时享、祫祭、遣官致祭、遣官祭告、释奠、释菜、荐新。
丁祭,系释奠中的一种祭礼,每季仲月丁日举行。释奠安排在丁日,始于隋文帝初年,命国子寺每年以四仲月(旧历二、五、八、十一月)上丁日释奠于先圣先师。
行香,每月望日举行。清代以前设供品,至清代取消供品,只上香,行礼。由衍圣公率属官、族人在大成殿、启圣祠、崇圣祠行礼。
祭告,祭告属于不定时举行的祭祀,孔氏家族中遇有重大事情,如合修族谱时举行。事先选定吉日,告于家庙,礼仪也不固定。
时享,时享本是宗庙四时祭祀的祭典。曲阜阙里孔庙也有孔氏家庙性质,所以每年四孟月(旧历一、四、七、十月)上戊日(第一个戊日)在家庙行礼。由衍圣公主献,族人随班。
祫祭,原只在天子诸侯丧事后举行,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祫祭,后成为定期祭。何时行礼无明文记载,通常三年举行一次。曲阜阙里孔庙则是每年腊月初一日在家庙祫祭,由衍圣公率族人行礼。
遣官致祭,即皇帝派遣官员为代表祭祀先圣先贤,一般是派遣官员到京师国子监致祭,有时也遣官到曲阜阙里孔庙致祭。遣官到曲阜致祭,始于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刘秀过阙里,遣大司空宋弘致祭。北魏皇兴二年(468年),献文帝派中书令高允到曲阜,以太牢祀孔子。唐、宋、金三朝很少遣官致祭,元末惠宗遣官致祭最为频繁,每隔几年即进行一次。明清两代遣官致祭很少。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孔庙遭遇火灾时曾派官慰祭。
遣官祭告,是皇帝因有大事而派人祭告。遣官祭告曲阜阙里孔庙始于唐代。乾封元年(666年),因追赠孔子为太师,维修曲阜孔庙,免孔子嫡系子孙赋役事,派遣司稼卿扶馀隆祭告。元代,凡皇帝登基,改变孔庙祀典,维修孔庙建筑均遣官祭告。明、清因之,而清代祭告更为繁杂,平判获胜、祈求丰年、皇太后及皇帝逢十大寿、皇帝及太后升配礼成,皇帝登基逢十大庆,皇帝南巡,追封孔子五代先人为王,甚至立国储、立正宫、孔庙大成殿上梁时出现祥云,都派官祭告。仅乾隆一朝,遣官祭告就达十六次之多。
释奠,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后发展为程序严谨、繁琐、充满着虔诚的典礼仪式。释奠是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阙里孔庙汉代时长孙即四时祭祀,而官方祭祀一年只有两次,“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东汉《乙瑛碑》)晋泰始三年(267年)命鲁国四时备三牲奉祀,至清代仍于每年四仲月举行。
阙里孔庙举行释奠礼,除皇帝亲自致祭或遣官致祭外,例有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圣、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宗庙等。
释菜,古代凡新入学就读者均需行释菜礼,以芹藻之类祭祀先师,不用牲牢币帛,是一种从简的祭礼。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始命国子监每月朔日行礼。清代时,释菜仅有菜、枣、栗三种祭品,各置豆内,祭祀时上献爵,每月朔日举行。阙里孔庙在大成殿、启圣祠、崇圣祠行礼,由衍圣公主献,公府属官、四氏学师生及孔氏族人随班。
荐新,是用新熟的五谷或别的新食物祭祀祖先。阙里孔庙于每年农历二月的花朝日、三月的寒食日、五月端阳日、六月初伏日、八月中秋日、九月重阳日、十一月长至日、十二月腊日举行,由衍圣公率领族人荐新于庙寝。
唐代之前,孔子祀典动摇不定。如汉代,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配享;晋、宋、梁、陈及隋,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学立周公、孔子庙。七年(624年),唐高祖行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贞观二年(628年),房玄龄等建议,停祀周公,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但贞观之制未久行,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复为武德旧制。至显庆二年(657年),太尉长孙无忌等奏:“成王年幼,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实乃贬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拯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弘圣教于六经,阐儒风于千世,故孟轲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秦惠《五礼通考》卷一百一十七,《祭先圣先师》)最后别祀周公,使之配享武王;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孔子祀典从此独立,再无动摇。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王者冕服,南面而坐,十哲东西侍列,孔子祀典升为中祀。宋朝文治兴盛,孔子祀典又视前朝有加。真宗加谥“元圣文宣王”,不久改为“至圣文宣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孔子用天子冕,增为十二旒。元大德十年(1306年)再加封,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王圻《续文献通考·学校》)名号加“大成”,祭祀仪物由少牢升格为太牢。
随着历史的演进,孔子祀典不断提高,孔子地位不断突显。其中原因为明宪宗一语道破,他说:“自孔子后,有天下者无虑十余代,其君虽有贤愚之不同,孰不赖孔子之道以为治?其尊崇之礼愈久而愈彰,愈远而愈盛。”(阙里孔庙《重修孔子庙碑》)
(二)释典礼器
祀孔礼仪,其制源于商周,商周崇尚祀典。《礼记》是记载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典籍,祭孔礼仪则蕴含《礼记》中非常丰富的古礼元素,包括祭器、祭品等。由释奠礼乐的溯源,可了解古代礼仪的哲学与价值观。可以说,释奠礼乐是今天礼仪文化中最珍贵的文化财富,这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还包括了礼器的配制。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敦礼重义,为世人所称道。古代的祭祀名目繁多,祭祀要有专器,故古代的礼器也很多。祭孔礼器分为两类,一为皇帝御赐,仅供陈列;一为祭祀实用的礼器。帝王御赐祭孔的礼器,最早记载于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章帝过鲁祭孔子,留太尊、牺尊、象尊、山尊、雷尊、明水瓶共六事。
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帝幸鲁祭孔,留所用奠酒器、银炉各两件于庙。
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所赐五供,曾作为礼器使用,分盛泛齐、终献酒、亚献酒、醴齐、初献酒,自乾隆后不再使用。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帝幸阙里,赐银器共重八百两;天禧二年(1018年)赐文宣公家祭冕服。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五月,颁赐罍一、洗一、勺一、帨二,笥、壶、尊各二,勺、冪、毛血盘各一,象尊、牺尊各一,簠、簋各二有盖,箱、篚各一,铏、鼎各三,有盖;柶笾十,有冪;豆十,有盖;爵三,有坫;祭服一。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六月诏,准衍圣公祭庙初献用四品服四梁冠,亚献用七品服三梁冠。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诏,准去江南打造全套祭庙礼器。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赐阙里祭服一套、七梁冠一,又赐磁祭器一副、酒盏一百二十五,酒尊五,有盖;毛血盘十五、罍四,羹碗四,笾豆、碟四百八十,爵二十。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阙里孔庙祭器毁于刘六、刘七起义。十五年(1520年),兖州知府补造完备。
清雍正十年(1732年),御赐珐琅铜香鼎一、烛台一、花瓶二、香合一、金龙朱漆几五、帛篚七、铜爵二十六、登一、铏六、簠二十一、簋二十一、笾八十六、豆八十六,皆有盖。乾隆六年(1741年),钦颁铏十六、簠一、簋一、笾四、豆四,俱有盖。十二年(1747年)又钦颁爵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颁商周十供,均为铜器,分别为木工鼎、亚弓觚、牺尊、伯彝、父乙卣、蟠夔敦、宝簋、夔凤豆、饕餮甗、方鼎。其中木工鼎、亚弓觚、父己卣三件为商代器物。
清雍正十年(1732年)颁赐的珐琅祭器,其中香鼎一件、烛台二件、花瓶二件等珐琅五供;以及商周十供,祭祀时只陈列殿中。
清代祭孔时,孔子神位前,实用礼器及盛放祭器陈列有:
簠二只,分盛稻、黍。
簋二只,分盛粱、稷。
笾十只,分盛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醢、白饼、黑饼。
豆十只,分盛韭菹、醯醢、箐菹、鹿脯、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肵、豚膊。
登一只,盛太羹。
铏二只,盛和羹。
爵三只,盛献酒。
壶尊,盛祭酒。
俎,陈放牺牲。
烛台四只,插放蜡烛用。
茅沙池,接求神时,向地灌酒用。
罍,盛酒器。后来在祭祀时,也用以盛浴手水用。
冼,洗爵用。
盥盆,接浴手水用。
篚,放帛用。
坫,放爵用。
香鼎炉,焚香用。
祝版,贴祝文用。
香盒,放香用。
龙冪,盖尊用。
笾巾,盖笾用。
帨巾,拭手、洗爵用。
燔炉,焚烧萧、艾用。
庭燎,照明用。
牌,张贴告示等用。
毕,燔肉燎帛用。
锹,埋帛用。
旗,迎牲帛粢盛用。
刀,制祭品用。
孔庙祭祀礼器,铸造精密,保留商周遗风。《圣门礼志》说:“屡有须发彝器,又蒙特旨,厘定宫商礼制乐章,尽美尽善,诚为千古未有之巨观,所谓崇礼先师,增辉圣德。”又说:“考圣庙礼制,究三代遗踪铸造,礼器古朴精详。(朱熹)知潭州时曾申省部,乞准颁行崇文馆,奉勅刊行释奠仪注及礼器图式,颁行郡县。盖是时,各学宫旧制残缺,故朱子更为考定,而阙里庙中则断不至考稽之。”
(三)释典乐器
孔庙用乐,由来已久。
孔子去世后,以宅为庙,陈列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琴为孔庙记载最早的乐器。
东汉元和二年(85年)章帝过鲁,祭祀孔子,作六代之乐,为孔庙用乐之始。永寿二年(156年),鲁相韩敕为孔庙制造乐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此碑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北屋)建宁元年(168年),鲁相史晨祭祀孔子,“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此碑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北屋)。
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皇太子刘劭释奠孔子,舞用六佾,乐用登歌。这是由朝廷正式明确祭孔乐舞。
南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尚书令王俭奉诏设轩县(悬)舞佾。北齐、后周因之。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太子杨广上言下诏吏部尚书牛弘、太子洗马柳顾言、秘书丞许善心、内史舍人虞尧基、礼部侍郎蔡徵等创作雅乐歌辞,祭孔用之。因此,《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明言,祭孔乐舞的形成是以隋文帝指令乐官制定的孔子“释奠乐章”为标志的。
唐初沿用隋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始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窦琎等定大唐雅乐,乃至十二和。贞观中,协律郎张文因十二和之制未备,奉诏与起居郎吕才考正律吕,用于释奠之仪。降神用永和,文舞三成,送神一成;奠币用登歌,奏肃和;八俎及彻豆奏雍和。开元中又增三和,为十五和乐,释奠用宣和。
祭孔乐器自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赐正声大乐器一副,孔庙始备太常乐器制度。
金明昌五年(1194年),敕赐曲阜孔庙登歌乐一部,将太常寺所余钟、磬笙、竽等修正发下。
元至大四年(1311年),孔思逮奏请朝廷,于江浙行省制造了登歌乐,与金代相比,巢笙、和笙改二为四。编钟一虡在东,编磬一虡在西,楹鼓一在编钟之东,足鼓在编磬之西,瑟四在钟磬之北,琴六在瑟北。搏拊二、丛鼓二,笙、洞箫、笛各三,埙、篪、排箫各一,柷一,敔一。
明洪武七年(1374年),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请于朝廷,颁给乐器一部。计钟磬各一虡,琴十瑟四,凤箫、洞箫、埙、篪、笙、笛各四,搏拊二,柷、敔、麾各一,应鼓二对。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颁赐阙里孔庙“中和韶乐”乐器一副,计柷一、敔一、编钟十六、编磬十六、琴六、瑟四、笙六、箫六、笛六、埙二、篪四、排箫二。乾隆年间又增加了一些乐器。
“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
祭孔乐器,堪称八音俱全。《圣门乐志》说,圣庙乐器备考三代(夏、商、周)遗制,铸造精密,于知潭州,颁行诸路施行,名学宫乐器最为近古。《乐志》载:“学士大夫诵法先王,考稽莫据,幸登阙里庙堂,声容可接,名物灿然,君子辨器以审音,审音以知乐,播之管弦羽籥,而仿佛《箫》《韶》之遗响者,其为大成乐乎。”
作为歌舞乐融为一体的祭祀乐舞,虽然歌乃一乐之主,但八音必具克谐,方有助于“氤氲满庭香,八音六律间宫商”(孔庙引导乐曲《朝廷歌》)的释奠礼仪。所以,自周代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庞大的乐队配合礼式。
(四)释典乐章
祭孔乐章及乐名,是随着朝代更迭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史料证明,祭孔乐章的真正形成,是从隋代开始的。隋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平定南朝陈国,获得了南朝宋及齐国所保存的汉族传统古乐。当时的太常卿牛弘等奏请整修所获宋、齐雅乐的遗存,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便展开了宫廷雅乐内容的研究、创作、扩展与实施。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由太常卿牛弘、太常少卿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礼部侍郎蔡征等组成的研究机构,创制了一个庞大的雅乐系列,其中包括:祠圜丘之乐、五郊祭祀之乐、感帝乐章、雩祭乐章、朝日和夕月乐章、方丘之乐、神州乐章、社稷之乐、先农之乐、太庙之乐、食举之乐,还有上寿、宴飨群臣、文舞、武舞、大射、祝凯旋,以及皇后内乐等近二十种场合的五十六首歌诗。
该宫廷雅乐也包括了祭祀先圣先师孔子的乐章。从此,祭祀孔子有了专用的乐章,也成了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代祭孔乐章取《诚夏》为乐名,全称为《诚夏登歌》。这标志着祭孔乐章是隋朝宫廷雅乐大系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隋朝孔庙雅乐以“夏”为名,如迎神奏(唱)《昭夏》、皇帝升坛奏《皇夏》、初献奏《诚夏》、饮福酒奏《需夏》、送神奏《昭夏》等。以“夏”为乐名,其用意在于继承华夏之声,但可惜的是乐章已无法见其曲谱了。
隋代孔庙雅乐的文学部分,是继承了我国周代以来的传统雅颂歌诗的表现形式,每乐章由五对四言诗句组成。虽然今天已经无法见其曲谱,但是,根据歌诗的内容和格律,以及古代祭祀音乐的诸多描述,仍可想象出它的典雅风格。
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李渊诏国子监,立周公庙和孔子庙。自武德七年(624年)后,依时举行释奠。到了武德九年(626年),高祖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确立宫廷雅乐制度,撰写乐章,开始了唐代雅乐的制作和实施。唐太宗继位之后,仍然按照高祖所诏议的宫廷雅乐计划,由祖孝孙和窦琎等人继续履行其职责。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经祖孝孙、窦琎等人历两年时间,考以古音、乐制、乐章、乐器、乐队编制、舞蹈服饰等,全面设计创制了十二《和》,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并法天之成数十二”的大唐宫廷雅乐系列。以此视之,唐代应有完整的宫廷音乐体制,但流传至今的祀孔乐章已不完整了。
唐贞观中,协律郎张文收,以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考正律吕。用于释奠者有降神奏《诚和》,文舞三成,送神一成;奠币登歌奏《肃和》;入俎及彻豆奏《雍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奏《舒和》。唯独未载“酌献”乐,据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考,可能当时凡祭祀酌献皆奏《寿和》。
从十二《和》雅乐系列,看得出隋、唐两代的雅乐制作,有着明显的不同。从唐代的雅乐系列中,可知礼仪的规划状况比前代有所繁华。也正是这种标志太平盛世的庞大礼制的确立,才产生了洋洋壮观的十二《和》。
在五代中,仅有后汉和后周两代祭孔乐章的记载。后汉立国虽然短暂,但对尊孔活动却很积极。其措施是,改唐代祭孔乐章和乐名以为己用。比如沿用唐代乐章及歌诗之全部,只改其原来“十二《和》”乐名为十二《成之乐》;比如改唐代《宣和之乐》为《师雅之乐》。
后周时期的宫廷雅乐是改后汉的“十二《成之乐》”谓“十二《顺之乐》”,即将后汉的《师雅之乐》改为《礼顺之乐》。
释奠乐章至宋代显得成熟和繁荣。
《宋史》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兼太常窦俨上言,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唯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窦俨建议:“改前朝祭孔雅乐‘十二顺之乐’谓‘十二安之乐’,尽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就这样,宋朝建国初期,经过太常寺翰林学士窦俨等宫廷礼乐官的整理,为大宋王朝确立了一代雅乐。于是,改后周宫廷雅乐《十二顺》,立为宋朝《十二安》之乐,施用于当朝各种祭祀场合。
宋崇宁四年(1105年),徽宗下令设立专管宫廷音乐的机构“大晟乐府”。由该乐府于大观三年(1109年)及四年(1110年),分别制作了两套不同的祭孔乐章,乐章由原来的六首,增加到十四首。其特色是:每个乐章曲名,都以“安”为最后一个字;而且乐章均承袭过去“四言、八句”的格式。
宋代雅乐与前代相比,其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大约有:祈谷、雩祀、祀五方帝、祀感生帝、朝日、夕月、祀九宫贵神、封禅、祭九鼎、祀岳镇海渎、祀大火、祭风雨灵师、祭先农先蠺、腊祭、祭文宣王庙等祭祀活动。
金初取汴,得北宋之乐而用之。
《宋史•乐志》:“靖康二年,金人取汴,凡大乐轩架、乐舞图、舜文二琴、教坊乐器、乐书、乐章、明堂布政闰月体式、景阳钟并虡,九鼎皆亡矣。”到了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开始议定本朝雅乐。
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年),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曰《太和之乐》,而定乐曲以“宁”名。释奠乐章有:来宁、静宁、肃宁、和宁、安宁、辑宁、泰宁、咸宁等乐章。礼行三献,以祭酒、司业、博士允,学生以儒服陪位。
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朝廷开始向各直省颁布孔庙祭祀乐章。与此同时,也向曲阜衍圣公府颁布了一套有九个乐章组成的祭孔音乐,表演形式袭用了宋代“登歌”的编制。
元代早期也同宋、金一样,袭用前代孔庙的《太和之乐》,那就是演奏金代雅乐之遗作。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称帝时期,才开始治理当朝雅乐。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昭告中外崇奉孔子,为元代制订祭孔乐章奠定了思想基础。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推出了元代的祭孔乐章。按《元史》记载的元代雅乐共分五类,其中有“郊祀乐章”、“宗庙乐章”、“社稷乐章”、“先农乐章”和“宣圣乐章”等。元代雅乐的前四类乐名均为“宁”字,惟有宣圣乐章取“箫韶九成”之义,定名《大成乐》,每个乐章的曲名为“安”。
元末,曾拟写过祭孔乐章,以“明”定曲名,如文明、昭明、景明、诚明、灵明及庆明等乐章。这套乐章与采用宋代大晟乐府撰写的那套相比,结构精炼,演奏勿须换用多种宫调,歌诗有新意、有特点,反映了元代在尊孔崇儒方面的热情,但未及使用。
明初,在祭祀孔子的典礼中,采用宋之大晟登歌旧乐。
明洪武六年(1373年)冬十一月,颁先师孔子乐章,取宋代大晟乐府撰写的十四个乐章中的六章,改以“和“为曲名。化繁为简,采六章六奏的型式,为大成释奠乐谱。所取宋乐章之内容为:将其中迎神所用乐章取其首章,更名为《咸和之曲》;取其“奠帛”乐章更名为《宁和之曲》;取“文宣王酌献”之乐章用于“初献”更名为《安和之曲》;取其亚、终献用乐章更名为《景和之曲》;将其彻馔用乐更名为《咸和之曲》;而送神更名亦为《咸和之曲》。
明代初期制定的这套全国通用的孔庙乐章,定名为《大成乐章》,一直为后人采用。而近二百四十年后,万历年间李之藻《頖宫礼乐疏》一书中,所做合理序性的改进,亦影响了清代的祀孔礼乐的发展。清历次的乐章均保留此“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等仪序及六章六奏的基本音乐架构格式。
清代初年使用祀孔乐章沿袭明制。
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也就是清廷迁入北京后,皇宫开始遣官在国学孔庙致祭先师孔子。所演奏的乐章是斟酌了宋、明两代孔庙歌诗,在继承前代歌诗遗产的基础上,糅进新词句。
顺治十三年(1656年),第一次颁定国学释奠乐章,采用新乐章诗词,乐章名将明朝所用乐章中的“和”字改为“平”。新订六乐章为迎神用“咸平”、初献用“宁平”、亚献用“安平”、终献用“景平”、彻馔用“咸平”、送神用“咸平”。仍沿明制采“六章六奏”方式,舞用六佾,三献均用文德之舞。
康熙六年(1667年),皇帝亲自考究声律,治理一代雅乐。康熙帝在斟酌上下五千年的雅乐沿革基础上,终于制定了以《中和韶乐》而命名的清朝孔庙雅乐。《圣门乐志》曰:“依宋乐志考其宫调,则是以太簇起调,而仲吕为宫,然黄钟非合字,太簇非四字,仲吕非上字,则其声字宫调皆未可以为据。自我圣祖仁皇帝考其之声,我皇上钦定乐章。”
乾隆七年(1742年),又将顺治元年乐章之辞进行了修改。本次修订,乐章名保留了顺治年间所用“咸平、宁平、安平、景平、咸平、咸平”六乐中的“平”字,改名为“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中央级的孔庙、阙里孔庙升格为大祀,改为八佾之舞,行帝王所用之礼节;地方级的孔庙也跟着升级为中祀。
民国初期的临时政府承袭了前代已有的“国学”和各直省孔庙祀典乐章及其礼制和乐制。
民国三年八月,袁世凯大总统准颁《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祀孔典礼》一卷,由政事堂礼制馆遵照通行。该卷订以夏历春秋两丁为祀孔日,仍从大祀,礼节、服制、祭品与祭天一致,并规定京师文庙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方文庙由该长官主祭,孔子生日则听各习惯,自由致祭。并分别对“京师文庙”、“各地方文庙”修订乐章名一样,但歌词不一样的乐章。
京师文庙所用乐章,依清顺治年间创制、康熙年间部分修正的国学祀孔乐章歌词,再予修正部分文字,并将乐章名全部改以“和”为字尾的“昭和、雍和、熙和、渊和、昌和、德和”。地方文庙祀孔子仪之乐章,与京师文庙乐章相同,歌诗则沿清乾隆乐诗,仅作部分文字修定。
(五)释典佾舞
佾舞,即古代行列人数相等的雅乐舞蹈。
西周的礼乐制度等级分明,天子八佾,舞蹈人数六十四人。诸侯六佾,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十六人;士二佾,四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鲁国大夫季桓子在家祭时用八佾为舞。孔子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僭礼行为。《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祭孔乐舞,亦被称为佾舞。
祭孔舞蹈,其性格特征来自于孔子德备群圣,功觉生民的至高地位。
孔庙释奠无不力求笙、镛、羽、籥,有秩有伦,代代并隍报祀。以文质彬彬的文德之舞容,合中正宽舒的雅颂之乐歌,以国之大典崇宣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伟大功绩。
祭孔乐舞的表演者称为“舞生”。舞生在舞蹈时,右手执羽(又称翟),持羽取饰物以立容;左手执籥,以籥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于进退疾徐,变态离合,周旋中规,折旋中矩,整齐严肃,动应节奏,皆各有其不同之仪姿。左右开合各有代表不同之含意,每个舞蹈造型代表一字,歌声唱完一句,乐曲奏完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
传说舜时已有“韶乐羽舞”,至周代,在礼乐教化观念的催化下,原始社会的原始崇拜或祭祀祖先的、富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歌舞,便以礼乐治道的现实性应用意识而组合为一定程式的乐舞,以适应社会教化的需要。故在宗庙宫庭之礼仪方面,制有许多乐舞。
从先秦直到清末,各朝之祭祀乐舞虽不尽相同,唯均维持雅乐舞之体制。而依照周代的遗规,祭祀之舞有文舞、武舞,武舞亦名“干舞”,舞时执朱干玉戚;文舞亦名“羽舞”、“籥舞”,舞时执夏翟苇籥。
清庞钟璐《文庙祀典考》记曰,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诏立学,有司奏:“元嘉立学,裴松之议,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其冬,皇太子讲孝经,帝亲临释奠,车驾幸。”这应当被视为祭孔释奠用六佾、轩悬之乐之始。
唐代贞观年间,祭孔时文舞、武舞并用,迎神用文舞一成,亚终献用武舞二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先圣庙乐用宣和之舞,国子博士范頵撰乐章。唐玄宗开元中,曾用八佾。
宋时,则仅用文舞,取消武舞,取谦逊揖让仪,并配以咏唱朝廷所颁定颂扬孔子祝文之歌词。
明初,初用宋之大晟登歌旧乐,至洪武六年(1373年),颁五音阶乐章,惟歌词仍沿宋代。登歌乐、文舞、武舞齐备,惟祭孔仍用六佾,执三羽之翟。明代嘉靖年间以后,取消武舞,今用文舞,执三羽之翟。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与孔子生前评论《大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孔子一生尽以文德之功而奉献天下,故应该以《文舞》相祭之。
释奠所用佾舞,均用三成,搭配三首乐章,每首乐章均四言八句的诗词所组成,三成舞合计九十六个动作。今三成舞用于初献、亚献、终献礼。
现存有关佾舞之谱,留有文献可考者,仅有明、清二代。明代舞谱又分为前、后二期二种不同舞谱。前期三成佾舞用于“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后期三成佾舞,则分别用于“初献”、“亚献”、“终献”。
清初沿用明初期舞谱,至康熙年间才新作另一释奠佾舞。
康熙时创编的释奠佾舞共两套:一用于阙里及直省;一用于国学。直省泛指地方直隶省及府州县,广为各式版本礼乐书籍所收录,后来并成为全国各地方州县所通用。
佾舞为释奠乐之容。明、清两代四套释奠佾舞,其舞式虽各自不同,手持的舞器也有差异(明式的翟为三羽,清式为单羽),但仍有共通之处,如:均分为东西两班。祭孔释奠六佾舞,全队三十六名舞生,分为东西班各十八人,另有二名引队的“节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孔庙释奠由中祀为大祀,提高到天子的礼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