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在前面主要从中华礼学文化的学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大的或者小的仪式,作了初步介绍,这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我那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教材里面有更多更全面的介绍。
今天,在最后这一讲我们从大文化的角度,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遭遇这一角度,来谈一谈为什么要守望我们的文化传统?希望讲过之后大家能有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能产生一种文化自觉。有一些同学认为我们的社会在变化、在开放,吸收一些西方文化或者尽可能多地吸收西方文化能有什么问题呢?这不是一个潮流吗?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对于现在这个局面,我们要有一个很清醒的头脑。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首先,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文化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一个核心。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到云南去,在街上一看,就知道这是苗族,那是傣族,怎么知道的?就在于文化不同,文化体现在服饰上、节庆仪式上、饮食方式上、居住形态上、语言上等各个方面。文化是多样的,因为民族各不相同,每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各不相同。所以现在世界上的民族多样性就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到现在为止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在某些方面相对好一些,可能在某些方面就相对弱一些,不过文化的多样性正好可以彼此互补,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在现在的政治形势下,强调文化的多元性有其特殊的意义。
众所周知,现在美国意图把全世界变成它的一统天下,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来衡量所有的民族,与其不合的就是错的,就应该被颠覆。然而,现状是:各个国家皆奋起与之抗争,希望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多元的政治格局有利于世界的稳定,所以包括西欧在内,他们团结起来要用一个声音与美国对话,通过这次金融风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样,东南亚地区、俄罗斯、非洲地区,现在也意识到世界政治的格局如果是多元的就可以互相制约,如果是一元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悲剧。与之相适应,世界的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前些年,世界上许多国家,比如法国、日本,都在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倡导各个民族不管大小,在文化上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文化也应该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些国家很清醒地看到,不能跟着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走。我想任何有一点自尊的民族都会有这样的一种理念。
什么是民族?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实际上是有争论的,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是国内长期以来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一个概念。所谓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强调了几个共同,包括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并且这些共同之处表现在文化上,尤其是心理素质,也就是现在经常讲到的文化心理,是相对稳定的人群这样的共同体。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凡是人创造的都叫文化。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是没有文化的,所以街头出现宠物文化我就觉得很奇怪,动物怎么能够有文化呢?人创造的一切都叫文化,比方我们吃什么这不叫文化,因为动物每天也都面临着吃什么的问题,可是一个东西怎么吃就是文化了,是炒着吃还是炸着吃,是蒸着吃还是煮着吃?给它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怎么把它做得色香味俱全,这其中就能体现出文化来。同样一个东西在动物身上不可能成为文化,可是到了人的手上就成了文化。
我们这里说的文化,只是很笼统的概念,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这一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无处不在。如果要粗略地给文化分类,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物质文化。人类首先要依赖一些物质条件才能生存;第二类是思想文化。人与动物不同,人除了吃饱喝足,有了大量的生存物质之外,还有精神家园,脑子都会思考问题,人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有精神活动,还有理想、有追求,这就产生了思想文化;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既非物质又非思想的,既是物质的又是思想的制度文化。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国家,仅有思想是无法管理的,只有物质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我在清华大学开选修课之前,把很多课表都看了一下,就发现现在大学里开的文化类的选修课,百分九十八以上或者更高比例的课程都是思想文化的,比如《老子》、《庄子》、《诗经》、《楚辞》、《周易》等。人类的文化不是只有思想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就是在一个物质上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怎么样能做出质量来?其中我们的审美情趣以及我们的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等都融合在里面,所以看到某个东西就能知道这个时代的文化是何种样态。在大学中,物质文化很少有,制度文化除非在历史系有一些关于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的研究,在大学的通选课上几乎空缺。所以我在清华大学开选修课的时候,就有意地避开了大家争着开的那些课,我开了一门《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文物是古代留下来的遗物,开这门课我试图介绍中国古代在天文、音乐、医学、建筑等物质文明领域里的成就,实际上是一门文化史,只是讲法不同;另外我开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试图要介绍一种制度文化,通过一种理念、理想转化成制度使其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其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的。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到欧洲去,经常会被认为是日本人,我就好几次被问是不是日本人或者高丽人。为什么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高丽人?因为我认同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现在中国的力量比以前强大了,要到世界上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但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身份问题,就是我们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参与世界上的重大事务?这个身份就是文化身份,西欧是地中海的文化,美国有美国的一套文化,日本也有其自己的一套文化,中国十三亿人不能以美国文化的身份去参与。文化对于我们来讲,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离不开的。
二、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原因
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四大原生文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绵延至今的古文明。其余三大文明在外来文明的侵略之下,政权被颠覆,文化被覆盖,以至后来,由于被覆盖之后的时间过久再没有恢复起来,就此这些文明就被消灭、失落了。比如今天的埃及与法老时代的埃及文明是没有关系的,尽管它还是在这块土地上,今天的埃及文化是在被波斯帝国侵占之后,在一个新的、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与古埃及文化是没有连接的。另外,今天的伊拉克与巴比伦文明也是这样,毫无关系,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后把印度文明斩断了。原生文明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独立生长出来,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所以是最有个性的。四大原生文明中唯独中华文明,如果追得远一点,从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再追得远一点,从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一直到今天,都是没有中断的,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当今世界的文明绝大部分叫做次生文明,所谓次生文明就是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周边文明的强大影响而形成的。比如说朝鲜文明、日本文明就不是独立形成的,其中充满着中国文化的因素。可能会有观点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可能是因为它很幸运,没有被外来文明占领、颠覆的遭遇,这个观点是错的,事实上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当中遭受到非常多文化颠覆的危机,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历了无数风雨,中华文明的融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外来民族和文化曾意图颠覆、消灭中华文化,但是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做到,最后反而都被融合到中华文明里面了,这是因为中国民族到现在为止,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志士仁人,他们有很强的文化自觉,每当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都会站起来,指引所有的民众为捍卫中华的本位文化而斗争,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力挽狂澜,保留住了中华文明的传统。
可能会有人认为文化被消灭掉有什么关系,而且我们十三亿人口还在,文化会消亡吗?回答是:会消亡。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核心一旦丢了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就开始走上了消亡的道路,这里我不说是消灭,消灭是很快的,在一瞬间或者很短的时间就死亡了,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比放人的血,一滴一滴地放,这个死亡过程会很长,但是总有被放光血而死亡的那一天。比如契丹民族消亡的历史教训。隋唐以后有宋辽金元的时代,当时的辽曾经非常强大,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叫契丹,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契丹文,这说明契丹的文明是很高的,中国有那么多民族,大多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且这个民族当时的势力非常强大,在宋辽金元的时候,汉人是打不过契丹的,他们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都很厉害,另外,由于契丹是横亘在俄罗斯和汉族中间,大概在内蒙、辽宁这一狭长地带,以前的俄罗斯人面对的是离他们最近的契丹,契丹后面才是汉以及长江南岸等。当时的俄罗斯人以为契丹后面的人与契丹都是一样的,所以俄罗斯人把中国就叫做契丹,俄语里面的中国也是契丹,因为那个时候的契丹在俄罗斯人面前太强大了,使他们以为后面全是这样。可是现在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无非有这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契丹被一个外族屠杀,最后一个都不剩了,这是不可能的,以前西方人到了美洲要杀光印第安人,也杀不光的。如果有这个可能的话,史书上会有记载,即使不记载,周边民族也会有记载,所以这么大的一个种族被屠杀是不可能的。第二种可能是有一种病毒把契丹消灭了,如果真有这种病毒的话,那也必须是智能型的,只有遇到契丹人的时候才传染,非契丹人不传染,所以最后能够准确无误地把契丹人消灭光了,这也不可能。
实际上,契丹人自己把自己消灭了,就是因为他们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总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好,在与蒙古人或者汉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去学其他民族的文化,比如他们看其他民族的衣服好,就扔掉自己民族的衣服,改穿其他民族的;另外像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也慢慢被扔掉,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扔一点,明天扔一点,今年扔一点,明年扔一点,就像放血,慢慢得把血放光了,最后这个民族所有的子民都去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其实契丹族的子孙后代还在中华大地上,还在现在的十三亿人口当中,而且数量大概也不会小,而且如果我们从一个契丹的墓葬中提取细胞,再抽取当今某一个人的一滴血做一个DNA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有没有契丹血统了,只不过即使一个人祖上有契丹血统,他也不敢要求高考加分啊,因为虽然人还在,作为一个民族,契丹永远地消失了。你说你是契丹人,那你说契丹话是什么样的,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呢?都跟汉族一样。历史上像契丹族这样,把文化丢掉了,人还在,但是这个民族已经灭亡了的民族,不是绝无仅有,而是非常多的,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千万要记住这个教训,每个人都要想想,自己身上究竟还有多少中国文化。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文化自戕,其他民族都很珍惜自己的民族肌体,我们总觉得这块肌肉怎么还这么发达,就砍它一刀,砍一刀不够再砍两刀,就这样不停地自残。有人批评这是我们民族在精神上出问题了,自虐狂总觉得自愧不如别人。我现在很担心,这样下去我们会不会重走契丹的路,我们成了又一个契丹,现在的契丹是遥远的,只有在字典里、在历史书里面可以看到,将来会不会有比契丹更大的一个契丹,也是在历史书里,也被说成“传说中的契丹,自己把自己消灭掉了”。
其实汉族人在历史上是很厉害的,匈奴打我们,五胡十六国、金、辽、元,一直打到清。当时清军南下,有一个最难办的问题就是文化认同,一个那么小的民族如何让一个幅员远比他辽阔、人口比他众多的而且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一个汉族臣服,一开始他们采取了一个很残酷的政策叫做“剃发令”,军队打到哪里,剃头挑子就跟到哪里,遇到汉人抓来就问认不认同,如果不认同就把头砍了,如果认同就在头上留下一个标志,把头发刮光,只在后面留一点,让它长成大辫子,现在有学者说这是文化交流,真是胡扯,诸位想想这是何等的屈辱啊,有这样进行文化交流的吗?以前曾经有一位老师跟我讲,他研究**战争展览的时候,发现苏南这个地方的汉奸是最少的。我告诉他,清军南下,打到苏南的时候,所遇到的抵抗是最剧烈的,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化最发达,文化自尊最强。清军打到南京以后,有一个人叫顾炎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江苏昆山人。顾炎武的母亲听说清军打到南京了,很快就要往东打,于是开始绝食,一个妇道人家她就有一种文化自尊,当时苏南很多农村的大树上没有一个树枝上没吊死过人的,宁死不丢自己的文化。后来清军打到他们家乡的时候,顾炎武的母亲气绝身亡,临死前吩咐顾炎武:“你不能做他们的臣子”。当时有很多这样的人,像山西的傅山等。顾炎武把母亲埋葬以后,先是在苏州,然后到了南京,最后在山东加入反清复明的战斗,后来在山东被出卖,被抓了起来,后来被释放后又到河北、山西、陕西继续,最后客死他乡。
清军过了南京以后,进行了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当时苏南人民为了捍卫汉文化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正是这种斗争迫使清政府意识到,暴力实行文化认同是行不通的,所以需要改变政策,尊重汉文化,他们自己也开始带头读汉人的典籍,了解汉文化,尊重汉人,通过科举吸收汉人参与政治,这样矛盾才缓和了下来。当时,顾炎武在他的一个代表作《日知录》里面有一篇提到中国两千多年历史里面,改朝换代不计其数,按照一个标准来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皇帝换了,朝廷原来姓张,现在姓李,但整个的文化还是一样,比如宋齐梁陈,城头变换大王旗,这叫亡国,姓张的国亡了,变成姓李的了,过了多少年姓李的又亡了,变成姓刘的了,可是文化没有动;还有一种情况是国家亡了,文化也被颠覆了,国家和文化彻底没有了,这叫亡国灭种,顾炎武把这个叫做“亡天下”。后人把顾炎武的这篇文章压缩成八个字,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年考上清华大学的同学到学校报到后有个测试水平的考试,有一份试卷的题目是我出的,其中我就要求把顾炎武的这篇文章标点,然后回答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道理。在这篇文章中就讲到亡国是肉食者也就是朝廷官员的事情,老百姓的文化照旧,跟我们没太大关系,但是如果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有责任,天下是兴还是亡?匹夫有责。**战争时期,聂耳写了一首歌叫《毕业歌》,歌词中就号召: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是要被日本亡还是战胜日本,亡了就是亡国灭种。
今天我们依然面临文化会不会被颠覆的问题,只是斗争的方式不一样,变成高科技了,媒体轰炸,视觉轰炸,这些东西如果要颠覆的话,文化力道是很大的。我们这个民族还想不想存在,我们要成为别国的第五十一个州,还是说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不能毁在自己手上,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所以我常说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为中华文化存亡继绝。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流失不停,甚至这种流失是加速度的,经过文化大**、破四旧,全面西化,现在我们的文化所剩无几。如果我们站到南京一个最高的地方,举目四望,看看还有哪些建筑是属于中国文化的,当然外国的建筑也不错,但一个五千年的民族不能到最后不会造房子了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种建筑形态,这与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一体的。我们西北的房子一面儿盖,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安徽的青砖小瓦马头墙,湘西的吊脚楼,现在被颠覆得差不多了,到了现在我们这个五千年民族不会造房子了。可以改革,可以解决土地困难、建筑材料困难的问题,可是必须是民族的。
再看看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有几件是中国人的衣服?翻领的都不是中国人的衣服,奥运会的福娃提炼中国元素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都是直领或者是交领的,但却没有翻领的,所以福娃也没有一个是翻领的,不过现在我们的衣服都被颠覆了。当年孙中山先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1911年推翻满清,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中山先生就想:推翻满清之后还穿旗袍,怎么办?“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文化表征要一看就知道是哪个族的,而且彼此一看也是中国人,于是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四个口袋代表礼仪廉耻,这里面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现在我们不要中山装了,不仅是大陆上的人,连国民党也扔掉了。连战第一站跑到中山陵献花圈,可是西装革履,中山先生九泉有知,会说这是谁呀?作为中山先生的传人,连衣钵都不穿了,这跟和尚不穿袈裟穿西装是一样的了,甚至连说相声的也都穿西装了,简直是莫名其妙。我们现在没有民族服装了,十三亿人总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吧?我们看每一次欧佩克会议第一天大团圆,到了菲律宾全体人都穿菲律宾衣服,到了印度尼西亚都穿印度尼西亚衣服。前几年欧佩克会议到了上海,有个记者脑袋很灵光问组委会说:“开会第一天要穿什么衣服?”我们已经没有民族服装了,后来大会组委会说保密,民族服装怎么能保密呢?后来拿出来的是唐装,再后来唐装也归于沉寂。
我们现在的生活习俗也都在西化,带来很多问题。另外,现在我们的语言也是这样,现在的大学生说英文比中文好,英文有四级、六级,中文是没有人管的,再看看现在自己写的东西,我上大学生的网站,BBS看了都想哭啊,都是充斥着小痞子的语言。现在大学生里面过洋节是很时髦的,我有一年在北京的一个学校上课,也像这样都是选修,那天晚上一位女同学跑来说今天他们班里的同学都要请假,说要搞活动,我当时把脸一板,没有同意,我说这是读书的地方,读完书星期天再搞活动,哪有搞活动请假不上课的?要搞活动就退学,那样一天搞二十四个小时活动也没人管你。清华有个传统就是当年蒋南翔在的时候,这种活动是周不过一,一个礼拜只能一次,不能冲击教学。后来我又问她今天搞什么活动,她说今天是平安夜,我非常生气,对她说:“你是团支部书记,你是无神论者,平安夜是宗教活动啊,你为了去过平安夜而请假?”。现在我们的年经人像疯了一样,好像追随西方文化唯恐落后。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觉得很多方面我们表现得很好,不过里面有个瑕疵,就是我们现在自觉不自觉地要用西方的标准来改造我们,悼念死者为什么要用蜡烛啊?应该是看到西方人、美国人是那样做的,所以我们也向美国文化看齐,举国上下都是这样,实际上西方人是因为信仰天主教才用蜡烛的,我们中国人没有丧礼吗?我们现在总以西方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中国文化却流失非常严重。
三、近代中国的文化之争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之争。
最近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三周年,他们创办的一个刊物叫《中国国学研究》,约我写一篇稿,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国学三题》,在这个刊物的第一篇发表。到后来《光明日报》围绕着这个问题要写一组文章又让我写了一篇。在这里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有关内容,谈谈我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三年前,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当时社会上就像炸开锅了,有很多人认为都什么年代了还讲什么国学,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甚至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在报纸上骂得很难听,还有人说为什么中国有国学,美国怎么没有国学?确实,在鸦片战争之前没有国学这个词,医生也没一个叫中医的,就是医生,画画没一个叫国画的,后来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呢?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这个西学东渐不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它是借助鸦片和炮舰强势进来的,之后风靡全国,我觉得一些知识分子在里面起了很恶劣的作用。西方文化进来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把西洋人的叫西学,就把原来中国的叫做国学,国学是作为本国固有的那个东西,于是西方的医学进来了,中国的医学就叫中医,西洋画进来了中国的画就叫国画,西洋的体操进来了就把中国的武术叫国术,西洋的话剧进来了就把京剧叫国剧,这都是为了与西洋的相区别。国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美国为什么没有国学?那是因为没有外敌去侵略,所以没有这个概念。国学实际上是中国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之下,是那个很不幸的时代留下来的一个问题。
近代西学进来之后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国学还要不要?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不要国学,全盘西化;还有一种就在当时的形势下,取西学所长,但是要保住中国文化的根,然后再慢慢发展,图谋将来的自强和自立。在主张要全盘西化的人里面有一个最有名的人叫胡适,他在西方留过学,回国以后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膜拜到认为“月亮都是美国的圆”,他曾经非常露骨地表达他民族自卑和虚无主义的立场,他说“我们的固有文化实在是很贫乏的,谈不到‘太丰富’的梦话。”“我们所有的,欧洲也都有;我们所没有的,人家所独有的,人家什么都比我们强。”他认定中国文化是劣等文化,用极其刻薄的语言加以谩骂,称他的老乡方苞、姚鼐为“桐城谬种”,指《昭明文选》为“选学妖孽”。在他看来,连汉字、汉语都是亡国的祸根:“汉字不废,中国必亡。”
其实,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到今天汉字已经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来了,日本人、韩国人,尤其是韩国人现在有一种心态曾经想把汉字取消了,但是他们的文明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取消不掉。他们的语言文字实际上都是从汉字转变过去的,只不过他们学汉字的读音学得不好而已,我们听不懂,但如果给他们说清楚了其实全是汉语,比如说洗衣机,在中国南方洗就是打,他们的读音其实是“洗打机”;冰箱的读音其实就是中国的“冷藏库”,问候你好,其实读音源自“安宁”等等,不过他们很努力地取消中国的痕迹,现在全弄成英文的了,不懂英文就不懂韩文,利用英文的音译,所以日本和韩国都要编一个英文的词典,把中文的去掉,英文的又出来了。其实日本人、韩国人到中国来说中国人非常有智慧,这语言非常了不起,外来语进来汉字都能把它消化掉变成汉文化,比方说化学元素周期表,造出那么多字,气体的,金字旁的金属,石字旁的矿石,水字旁的液体,全用汉字解决了,而且这些汉字一看就懂还知道读什么,而且连它的化学成分都清楚;发明电以后,用汉字也都可以化解,电灯、电视、电脑、电话、电饭煲,电熨斗等等;美国的可口可乐,德国的宝马、奔驰,汉字把这些外来词的意思、读音翻得都很好。胡适怎么说汉字是亡国的祸根?“汉字不废,中国必亡”,简直是胡说八道。日本人占领东三省不让中国人学汉字,我前不久看到东北民歌手郭颂说他小的时候在东北都以为自己是日本人,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人,学日本历史,读日本的文字,而且被教育说是大日本的臣民,后来他哥哥偷偷地告诉他,我们不是日本人,我们是中国人,他从心底里感到震动。中国蒙受这种耻辱,当时日本人无论到哪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这样文化认同就出问题了,时间一长就不得了。这是侵略者想做做不到的事情,胡适先生就主动想办法做了。当时刘半农、钱玄同也是脑子糊涂,受胡适影响给教育部上书说所有的学校要取消汉字,所有的人不许写汉字,不许读汉字的书,所有的学校要用英文或法文来替代。这已经不是文化自残了,简直到了文化自杀的程度。胡适说不要怕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要怕我们事事不如人,要痛下决心按照西方的榜样彻底改造自己的文化,他热捧陈序经“全盘西化”的主张。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主张,他们很爱国吗?这是很有问题的,他们没有起码的一种民族自卫、民族自尊。胡适主张白话文,使得中国的语言水平一直到今天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白话诗没有几首是留得下来的,都是大白话,现在教授也说大白话,台湾人就很奇怪,写来的信一点文绉绉的味道都没有,跟没念过书的人写得是一样的。当时清华有个教授就挖苦胡适,说你不是主张白话文吗?那你为什么叫胡适之呢?之就是文言文,你应该改名叫“胡适的”。胡适主张全盘西化,打一个比方,当时八个强盗打到中国来,中国是一个秀才,他们把这位秀才打得遍体鳞伤倒在地上,把他的眼睛打瞎了,这个秀才站起来之后不知道往哪里走,他们就拿一根绳子,绳子上面写着“西方文化”,说你接我这根绳子跟我们走,你就能看到光明,胡适就属于要接这根绳子,铁定了心要跟他们走的人。
除了胡适这样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之外,还有许多很清醒的人,我这里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与我有关系:一个是我现在所在的清华,一个是我家乡的无锡国专。
我们先来看清华,清华是用庚子赔款创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也是当时唯一一所属于外交部而不属于教育部的留美预备学校。这个学校一开始就实行全盘西化,校章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沿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所以学校里的行政管理、学制、课程、教材、兵操乃至于学生演话剧都要效法美国。英文是学校的主要语言,校长训话、贴布告、讲课全用英文。校内主要的建筑,现在全国有四所大学的老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是其中一个,很多欧洲人到清华去就大吃一惊,感叹这个学校就是一个西式学校。当时,清华校园是一个美国人完全按照欧洲的样式设计的,校门是西式的,拱形的,有柱子,进去是大草坪、大礼堂,后面是运动场、图书馆,主要的材料也都是从海外进口的。1920年,著名哲学家罗素到清华访问时说:“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了的大学校。”清华作为留美学校当时留得是十二、三岁的小孩,年龄非常小就送到外国去读书,那个年龄段的小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他们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都要在外国度过。美国人用庚子赔款指定要办学校,他们国会的文件说,就是要培养亲美派,让中国把知识精英送到美国来,等他们在美国待久了对美国有了感情,将来在所有问题上就能够亲美。当时学校里的舆论就非常忧虑,全盘西化,按照胡适那一套搞下去,而且学校真的已经那样做了,后果会很严重。校内当时有报纸就说清华学生“感受美化最深”,“未出而先洋”,培养的“是非中非西的人”,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纯粹的洋人。清华当时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一部分,包括清华园等,后来火烧圆明园就烧到清华学校里面,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塘中有个岛,岛上原来的很多建筑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全部被烧掉了,后来老人们把那个岛叫做荒岛,清华就是在火烧圆明园劫后的一个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学校的建筑是美国式的,学校的老师也都是西式的,国家被人凌辱,所以清华的师生就想怎样让国家自强、振奋,意识到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能从美利坚引进的吗?不可能的,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能从外国进口的,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其结果只能是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而不可能有我们本民族的自立与自强,如果看清华老的校报,关于这方面的议论很厉害。1925年秋,这是清华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刻,学校决定废除欧美旧的教育体制,成立自主的本科教育体系,从这一年开始清华就不是清华学校了,成为本科了,同时创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当时的校长曹云祥很有远见,他在开学典礼上说:“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之教育”,而“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要自强,就必须谋 “新教育”之“自动”;而要谋“新教育”之“自动”,就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当时学校就决定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当时清华作为一个留美预备学校要办国学院,这不是附庸风雅,这是当时要为中国找回自己的国魂,找回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有走出这一步,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翻身,如果把我们的魂丢了,我们亡国灭种就不远了。就这样清华从一个全盘西化的留美预备学校到最后全变回来了。另外,当时清华之所以要办本科是因为当时派出去的孩子才十二、三岁,高中的课程可以开,本科的课也能开,实在开不了的,再有计划地派人出去学,那个时候派出去学的人都会回来。我觉得清华有一点很重要,在清华的历史上,上上下下都把个人与学校的发展、民族的兴旺连在一起。现在我们非要有国学不可,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呢?真的还要走胡适的道路吗?
另外一个例子是无锡国专。当时的国学有两个旗帜,北方是清华的国学研究院,南方是无锡国专。无锡国专是1920年年底创立的,那时的大学一开始都是中专或者是中等学校,后来成为大学,校长唐文治是上海交大往前追溯的第一任校长。唐文治是合旧学、新学于一身的人物。其父唐若钦为清代贡生,故有家学渊源。唐文治14 岁读完《五经》;16岁入州学,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18岁中举;21岁进江阴南菁书院,师从黄元同和王先谦研习训诂之学;28岁进士及第。后入仕途,历任户部江西司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左侍郎;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后,以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又任外务部榷算司主事。唐文治非常追求进步,甲午战争以后,他反对投降,支持康有为公车上书,坚决主张拒绝葡萄牙意欲掠夺澳门附近的岛屿的企图,后来他的这一主张被外交部采纳,最后那些岛屿没有被侵占。他制订商办铁路政策,最早利用侨商财力修筑铁路。辛亥**时,他在上海协助捐筹军饷,并通电清室,要求宣统逊位。“五四”运动时,他三次致电徐世昌总统和国务院,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反动、没落腐朽的贵族。
清华校长曹云祥在一篇文章《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和将来》里面讲“夫国家精神,寄于一国之宗教、哲学、文词、艺术”,文化精神是渗透于其中并通过这些来体现的,“此而消亡,国何以立?”如果把国家的文学、哲学、艺术全部消灭掉,用西方的来替代,国家的精神、国性没有了,这个国家就消亡了。
1914年,梁启超在与清华学生座谈时说:“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 在清华一个教学楼里面有一个早期党员的雕像,雕像下面还有对他很大篇幅的介绍,这个人叫施滉,他牺牲得很早,否则他的身份也会相当高,1924年,施滉在《对于清华各方面之建议》中说:“清华本是预备留美学校,所以一向的方针,似乎仅是培养预备留美的人材——能够入美国大学,能够应付美国环境的人材。这是把手段看作目的的错误。”“务必要使清华人亦能够应付中国环境”。他建议学校“拟订出洋前必需的国学程度”。早期的清华,派出国的多是年纪尚小的中学生,校长曹云祥认为,学生年幼即出国,最大的问题是,“不谙国情,且易丧失国性”。那些小孩子出国以后久而久之就丧失了中国人的国性。
章太炎当时说“国之有史久远,则灭亡之难”。孔子编《春秋》的历史功绩在于:“令人人不忘前王”,“令国性不坠”,对唤醒民众争取民族独立有积极意义。国难当头,尤其需要砥砺国人的民族气节,为此章太炎在苏州、杭州等地到处作国学演讲、办国学讲习班,他提倡学习和践行《礼记》中的《儒行》篇:“今欲卓然自立,余以为非提倡《儒行》不可。”因为《儒行》是“专讲气节之书”,“《儒行》所述十五儒,皆以气节为尚”。“今日而讲国学,不但坐而言,要在起而行矣”,鲁迅先生曾批评中国是一个喜欢当看客的社会,坐在看台上看你们打,一看这边赢了,纷纷聚涌;一看要输了,纷纷逃散,就是赢了有我一份,输了与我无关。我现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把《礼记》四十九篇中的《儒行》一篇印下来,有十五、六段,每一段都非常精彩,看了以后会觉得回肠荡气,激励人要做一个大丈夫,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责任的人。
严复在《读经当积极提倡》一文中说:“夫读经固非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无加损,乃因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转而他求,则无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故曰经书不可不读也。”读经不是为别人读的,读经亦无损于孔子,孔子早已功成名就,能毁得掉他吗?文化大**时举国上下口诛笔伐,甚至挖孔子的祖坟,搅得一塌糊涂,又有损于他吗?到了今天还不是要回过来吗?我们没有宗教,就要靠这些经书确立人格的,怎么能把经书废掉呢?如果我们去求西方文化“则无国性”。严复讲这番话每一句都铿锵有力,而且这些话在当时讲出来,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悲愤的。
梁启超也提倡国人熟读《论语》、《孟子》,以为人格修养之资,他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liè),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现在应该多读经典,可以从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徐复观将某些试图消灭中华文化者称为“民族精神的自虐狂”,他在《当前读经问题之争论》一文中说:“我们假使不是有民族精神的自虐狂,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总应该承认自己有文化,总应该珍重自己的文化。世界上找不出任何例子,像我们许多浅薄之徒,一无所知的自己抹煞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要做这种浅薄之徒。
四、请善待我们自己的文化
最后我要讲的是:请大家善待我们自己的文化。
现在深圳有个“锦绣中华”,除了汉族之外,每个民族在里面都有一块地方,但是唯独没有汉族,我就很奇怪,没有汉族怎么能叫锦绣中华?叫锦绣中华少数民族园还可以,但叫“锦绣中华”是不可以的。如果里面用一块地方展现汉族,我们已经不知道拿什么去展现了,现在我们的房子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房子了,汉人上上下下一到正式场合穿西装、打领带,很是奇怪。我们看看日本人,鲁迅写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穿西装经常不打领带,结果遭到嘲笑,现在日本的首相在一些正式场合都不打领带了,据说是日本发现的,在脖子周围总是用领带压着不好。西装又有什么好的?中医最讲养生,人的胃是最怕寒的,所以中国人传统的大襟衣服都是包住胃的,对襟也是不敞开的,而西装就是敞开的。中国人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就是中国人,现在我出国也穿中国的衣服,穿自己的衣服多舒服啊。现在,刘德华、成龙也都穿中国的衣服,而且到处提倡。中国人穿中国人的衣服都没勇气吗?现在我们的语言,通过我这一门课大家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学养很不足吧?虽然你的英文很好,可是中文不行。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中华民族园盖成一个火柴盒子,里面一群穿西装的人说起话来都是英文,还有一群人在里面穿着西装在开Party,过圣诞节,过情人节,门口写个牌子“汉族”,那是很悲哀的事。我现在对我们汉族很是担心啊。近代以来的文化自戕所造成的中国文化的流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怎经得住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香港的媒体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千方百计地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我们进行殖民,但是有一点他始终做不到的是在文化上对我们殖民。但是近几十年以来,我们正在实行文化上的自我殖民,我们奉美国为中国文化的宗主,我们快要成为没有根的民族。什么是宗主?美国人占领了越南,把越南变成美国的殖民地,美国就是越南的宗主国。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被他国消灭了,完全跟着这个国家走,这个国家就是你的宗主。我们现在自己在奉美国为我们的宗主,中国的根是被自己切断了,而不是像其他国家的根被波斯帝国或者雅利安人切断的。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弁言,这是我在清华上课的时候第一堂课上讲给同学们听的。**战争的时候,钱穆先生以一个人的力量写了一部书叫《国史大纲》,钱先生在回忆这部书的写作过程时讲,当时在西南联大经常会听到警报,警报响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拼命地跑,跑到野外,跑到防空洞去,在那个地方哪怕有很短暂的时间,钱先生都在写《国史大纲》,他就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写成的。这本书商务印书馆一再翻印。我特别喜欢钱先生,因为他不是一个书虫,也不是一个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奋斗一辈子的所谓学者,他把自己的学术与民族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他在北大的时候,胡适那些人都西装革履,挂着怀表,拄着拐杖,一副外国教授的作派。钱先生在北大穿中装,陈寅恪先生在清华、王静安先生在清华也都是穿中装。胡适看到钱先生穿中国的衣服就挖苦他能代表中国文化吗?钱先生理直气壮说,是的,我就代表中国文化。在那个年代说这种话是需要勇气的,比我今天还要难。
在钱先生《国史大纲》进入正文的第一页就是扉页上有几段话,这是作为我的座右铭的。一共四段话,我逐句给大家读一下。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既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其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四段话是有严谨逻辑的。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即使有知识你也不是中国人,因为没有尽到一个国民的义务。中国的母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不一样,她是与中国的历代先祖的生活经历等等是密切相关的,是我们的先祖一代又一代辛勤创造的,所以我们应对中国的母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不要随便去谩骂,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可以起来做得更好。而我们读外国史往往不容易有温情和敬意,因为外国史与我们的生活相隔太远,如果对这个历史没有敬意,那你读的就是外国史,即使你读的是中国的历史但是对于你来说就是外国史。
什么叫偏激的虚无主义呢?这样的人很多,他们认为中国的历史一团漆黑,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其满意,如果自己认为自己站在历史的最高点,历史上没一个人比上自己,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进化论,实际上是一种浅薄的、不动脑子的、狂妄的进化,而且由于你认为站在历史最高之顶点,你被八国联军打了,你会怪孔子,八国联军打你,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使然,印度没有孔子不也被英法联军打了吗?伊斯兰没有孔子不也被打了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种怪事,比如德国的古典哲学非常发达,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很厉害,后来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但是没有一个德国人说,德国之所以会走上法西斯道路是因为康德,德国人照样以它历史上的古典哲学而自豪。我们中国人,我们把一切东西都诿卸于孔子,看起来这是中国人懂得反省、自觉,其实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中国人应该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不要总是逃避。中华民族要振兴,首先是文化的振兴,文化要振兴,要有大批有民族自尊、有文化自觉的知识青年。中华文化走到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被中国人抛弃了,中国人转而他求,中华民族的国粹全部不要了,只要有钱,而且把西方文化全盘移植到中国,我们在这样一种殖民文化的基础上再继续走,但是无论怎么走,这跟中国文化已经没有关系了,久而久之把文化丢光了,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起来鼓与呼,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在近百年来,尤其是文革以来,已经流失的所剩无几了。我们并不是排斥外来物品,而是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先要有本位文化,而且本位文化一定要很稳固,这时再去吸收外来文化之长,才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现在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自1840年至今,中国文化的流失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如果我们这时不去努力打造本位文化,做大做强,而且还嫌西化得不够,悲剧就要发生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参加了凤凰卫视的一个叫做“一虎一席谈”的节目,谈论的主题就是中国人要不要过洋节,节目中双方要互相辩论,我觉得在这种场合下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我不能容忍那些人在这么一个庄重的场合骂我们的中国文化,参加完节目之后我连续两个晚上我基本睡不着,我这个人很血性的,我不容许人家,尤其不容许我们的同胞咒骂我们的文化,其中有一个人说,汉唐的时候不是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吗?试想我们现在的文化能跟汉唐比吗?都快没了!在节目最后,要求每个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发言,我先说的,只说了一句话:请善待我们的母文化。轮到刚才那个人说的时候,他大发感慨:我就不明白现在我们有的人戴着眼镜、穿着西装,享受着西方文化的种种好处,却在那里反对西方文化。他大概不是说我,因为我没戴眼镜,也没穿西装,不过如果我要在他后面,我会说:我也不明白,有的人长的是黑头发、黄皮肤,喝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水,吃的是中华民族的粮,可是他却在那里反对中华民族,这种人没有国性,也不是中国人。
我们现在讲礼仪,讲文化,讲中国人的基本道德,归根到底,要把我们民族文化里面最优秀的东西找出来,把民族精神找出来,然后引领我们民族向上,我们现在发展不能割断历史。但是我这么说能有多少用处?刚才钱先生的几段话,是我在清华开课的时候第一堂课就讲的内容。有一年我在清华主楼一个五百多座位的后厅讲完以后出来走在路上,感叹自己这样一句一句地讲,也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听进去,我就觉得很伤感,可是我能做的也就是这么多了,作为一个教师,我站在讲台上,我只能讲我的立场,后来一想,还是觉得应该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