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男,汉族。 1939年生,山东烟台人。1957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1966至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转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现为该校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兼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华侨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顾问等。
为了显现君子的主要品质,孔子特意将君子与小人对举,用小人的缺德衬托君子的有德。其中最能表现二者差异的有两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详细]
过去人们看西方文明的优点多,看中华文明的缺点多;而现在西方文明暴露的弊端引起一系列世界性危机,使中华传统潜在的精华得以展现,当此之时,更多地关注中华文明的优点及其当代及未来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详细]
我写作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直面当下的问题,尽量以精练、通俗的语言,将中国文化是什么及其当代价值阐释明白,希望有助于大家、特别是年轻人,走进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的当下意义。 [详细]
张岱年先生和我提出国学书目八十五部,它包括了儒佛道三教和诸子百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在历史上影响深广的要典(见《中国思想文化典籍导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这个书目也许太大,也许还需要补充调整,那么让社会人们共同参予研讨,加以改造。 [详细]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对道教的偏见,认为道教粗俗庞杂,未能达到高雅的层次,故而产生轻视的态度。这是教外一些人士仅凭表面印象得来的感受,而这些印象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我不否认实际生活中的道教有教派繁多、成员复杂、道术诡异的情况。 [详细]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治国理念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建立和谐社会”便是这一变化的中心内容。“和谐社会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世界从冲突走向和平,从冷战走向对话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治国理念中的具体体现。 [详细]
老子是中国和人类的智慧大师,《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道德经》对于中国文化的滋润涵养,其功至伟; [详细]
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02-1972),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之一,他提出“多线进化论”和文化生态学,首次把生态学应用于人类文化的研究。 [详细]
中国古代没有民族学和宗教学,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和“宗教”概念的表述,它们都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但是中国古代却有民族观和宗教观,且有东方的特征,包含着东方的智慧,颇值得我们后人加以研究和开发。 [详细]
昨日上午,著名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牟钟鉴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时代特征和需要出发,为市民们详细讲解儒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提出了新时代重建儒家“仁学”的构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