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又称至圣林,是至圣先师孔子的长眠之地。
孔林中有一种植物叫“文草”。
《曲阜县志·图考》记曰:孔林中“有草曰文草,叶细而蔓生,冬夏不凋,深秋结实,具五色五味。”孔尚任《阙里志·物产志》亦说:文草“生圣墓上,细蔓如络,叶如一字,冬夏不凋,得五行之正气,深秋结实,蓓蕾五色俱足,五味俱全,他处所无也。”
正如孔尚任所说,文草“他处所无也”,是孔林中的特生植物。
其实,文草真正的广受关注,还应是缘于康熙皇帝的曲阜之行。
清康熙皇帝玄烨,是一位尊孔崇儒的皇帝,他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亲率内阁宰臣、亲王和文武百官,来到曲阜祭祀孔子。当在孔林祭拜过孔子墓后“即来宋驻跸亭,彽徊良久,令侍卫登高远眺。上见树附野蔓,亲摘一叶,问此草何名?任奏曰:此名文草,冬夏不凋,根叶花实,俱五色五味。”(孔尚任《出山异数记》)
康熙皇帝玄烨与孔尚任的这一问一答,后被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文草之名便被人们屡屡提起。
此草过去未知其名,冠以“文草”之名,当从孔尚任开始。
对于孔尚任命名,后人曾产生过疑问,《曲阜文史》第八期:“康熙皇帝来曲阜朝圣时,见到这种植物即问在旁边的侍讲官孔尚任说:‘这是什么东西?’当时孔尚任也不知这种植物的名子,但又不能不答,灵机一动随口答曰:‘这叫文草。’皇帝又问:‘为什么叫文草?’答曰:‘因生在圣地,故名文草。’”
原来,这是孔尚任灵机一动的随口答曰之词。
另人有说,孔尚任之所以这么回答,并非随口而说,因为他对康熙皇帝的了解,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他知道康熙皇帝是一位既“崇文”,又“尚儒”的皇帝。把生长在“万世师表”孔子墓地的草,冠以“文草”之名,既得体,又符合康熙皇帝“崇文尚儒”的心态。
确实,康熙皇帝玄烨对文化的热爱,是大家所熟知的。
康熙皇帝爱好读书,据他自己说,他自五岁开始读书,至老不倦。他读书涉猎的范围很广,从中国的四书五经、词章、历算等传统文化到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几何等自然学知识,无不进行研读。而他特别留意研究的是儒家经典。
康熙八年(1653年),年仅十六岁的康熙便到太学祭奠孔子,研讲《周易》、《尚书》。次年,他下谕礼部为他举办专门讲习《四书》、《五经》的“经筵”,开始了对儒家经典的系统研究。
他把儒学作为制定政策、驾驭群臣、教喻百姓的理论基础,重用了一批理学名儒,俨然以当时的理学领袖自居。在他的支持下,理学家李光地编成了《朱子全书》和《性理精义》,对“忠孝节悌”的学说,康熙非常赏识。
除了系统研究儒家学说,康熙皇帝玄烨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能诗善文,写得一手好字,历史知识也很丰富。他的舅父佟国纲出征噶尔丹时战死,撰写祭文的翰林院学士用典不当,负责审查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也未发现。这个失误却被玄烨发现了,结果两人都受到了重重的责罚。康熙博闻强记,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政务。一次他批阅一件案子,案卷中原判罪犯哄骗受害人吃药,致使受害人昏迷喉哑,判处绞刑。对《本草纲目》颇有研究的玄烨当即批示,被害人食用半夏和鸡子造成昏迷喉哑的说法实属荒谬,应该据实改判。类似的例子在康熙一生中比比皆是。
康熙十六年(1677年),成立南书房,位于乾清宫斜对面。入直南书房的官员不仅陪伴皇帝研究学业,还有代拟谕旨、时备顾问的任务。南书房的官员大多选自汉臣,由于朝夕侍奉皇帝,其中的人才随时可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在清代的诸位皇帝中,康熙皇帝玄烨,在尊孔崇儒方面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即位后,曾多次遣官到曲阜的阙里孔庙祭孔子。
康熙七年(1668年),遣光禄寺正卿杨永宁到曲阜孔庙,致祭于先师孔子,祭文曰:“朕惟治统缘道统而益隆,作君子与作师而并重。先师孔子无其位而有其德,开来继往,历代帝王,未有不率有之而能治安天下者也。朕奉天明命,绍缵丕基,高山景行,每思彰明师道,以光敷至敬,而祀典未修,曷以表敬事之诚,登嘉平之理。兹遣专官虔祀阙里,仪惟备物,诚乃居歆。伏惟格思,尚冀鉴飨。”(孔庙《皇帝遣杨永宁祭庙祝文》碑)
康熙十五年(1676年),遣宗人府丞马汝骥到曲阜孔庙致祭,并献上祝文:“朕惟治统缘道统而益隆,作君与作师而并重。先师孔子,德侔天地,教范古今。历人帝王,咸宗道法,用臻治安。朕奉天眷命,绍缵丕基。懋建元储,以崇国本。景行至圣,肃举明禋。兹遣专官虔中殷荐,伏惟鉴格。尚冀居歆。”(孔庙《皇帝遣马汝骥祭庙祝文》碑)
玄烨不但多次派官员到曲阜祭告孔子,甚至还亲自驾临曲阜祭拜孔子。并留下了多篇感情真挚的御制诗文。
康熙《御书过阙里诗》:
鸾辂来东鲁, 先登夫子堂。
两楹陈俎豆, 数仞见宫墙。
道统唐虞接, 儒宗洙泗长。
入门抚松柏, 瞻拜肃冠裳。
康熙《阙里古桧御制诗》:
千耸朱甍外, 根蟠碧殿阿。
奇文成左纽, 元气挺孤柯。
瑞与龟龙并, 传来岁月多。
徘徊看手泽, 不共劫灰磨。
康熙《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
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圣人而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遡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为万古一人也。审矣朕巡东国,谒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摛笔而为之赞曰:
清浊有气, 刚柔有质。
圣人参之, 人极以立。
行着习察, 舍道莫由。
惟皇建极, 惟后绍猷。
作君作师, 垂统万古。
曰惟尧舜, 禹汤文武。
五百余岁, 至圣挺生。
声金振玉, 集厥大成。
序书删诗, 定礼正乐。
既穷象系, 亦严笔削。
上绍往绪, 下示来型。
道不终晦, 秩然大经。
百家纷纭, 殊途异趣。
日月无踰, 羹墙可晤。
孔子之道, 惟中与庸。
此心此理, 千圣所同。
夫子之道, 仁义中正。
秉彝之好, 根本天性。
庶几夙夜, 勖哉令图。
溯源洙泗, 景躅唐虞。
载历庭除, 式观礼器。
摛毫仰赞, 民焉遐企。
百世而上, 以圣为归。
百世而下, 以圣为师。
非师夫子, 惟师于道。
统天御世, 惟道为宝。
泰山岩岩, 东海泱泱。
墙高万仞, 夫子之堂。
孰窥其藩, 孰窥其经。
道不远人, 克念作圣。
从以上康熙皇帝的诗文中,我们不单单看到他真挚的遵孔之心,同时也看到这位真命天子的不凡文采。
难怪在孔林中,皇帝问及不知名的草时,孔尚任答为“文草”。的确这孔尚任算得上聪明绝顶,善解人意,原来是冲着康熙皇帝好诗文的性格而来的。
那么,孔林中的“文草”,到底属于哪种植物?有人经过考查,认为“此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属茜草科的一种。”(《曲阜文史》第八期)
其实,“文草”本名就叫“穿根藤”。
穿根藤,亦称春根藤、木头疳、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多枝平卧灌木,常攀附于石上或树上,茎上常生有不定根。叶小,纸质,对生;卵形、倒卵形或卵状矩圆形。
穿根藤有药用价值,《中药大辞典》说,能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治风湿关节痛,咽喉肿痛,痈肿,疥疮。
现在,“文草”的身影,在孔林内到处都能看到。不管叫“文草”也好,叫“穿根藤”也好,实际上这种植物早已打上了孔林的烙印,与孔林密不可分了。正如《林庙通纪诗》中,对文草的描写那样:
青青细叶如藤萝, 草得五行秀气多。
十字文成松柏外, 花开锦秀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