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安葬之地。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北纬36°36',东经117°42'。孔林地处南暖温带,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约在600mm左右,月平均相对湿度为60%,全年有近7个月的时间适于植物生长。孔林的土壤系由泗水河冲积母质发育而来的褐土化浅色草甸土,质地粘重,土层厚而肥沃,酸碱适中,很适于动植物的繁衍。
孔林的植被极其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3类,一类是森林植被,包括以侧柏和圆柏为建群种的针叶林和以麻栎和黄连木为优势建群种的落叶阔叶林。据统计,孔林中仅高大乔木就有2万多株,其中包括被国家列为一二级“活文物”的古树9445株。另一类是以草本植物和灌木形成的灌草丛植被。第三类是生活在水域系统中的水生植被,另外林下苔藓、蕨类种类繁多,生长茂盛。
孔林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在300种左右,占孔林植物总数的70%以上,隶属72科,其中以菊科、蝶形花科、禾本科、蔷薇科的植物为最多,均在10种以上。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生长在孔林里的一种特殊植物:蓍草。
《曲阜县志》卷五记载:“至圣冢上有蓍草,既凋复青茎有八棱象八卦,叶有五出象五行,以一丛五十茎者为贵,然不可得。”《阙里志》卷二十亦载:“蓍草生圣墓上,一丛五十者占筮有奇验。”
蓍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
《辞海》解释曰:别称“锯齿草”、“蚰蜒草”。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箆状羽裂,裂片边缘有锐锯齿。头状花序多数密集于枝顶成复伞房花丛,夏秋间开白花。
其实,蓍草的种类很多,有高山蓍草、欧蓍草、云南蓍草等等。野生分部较广,东亚、西伯利亚、日本及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西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地区都有生长。蓍草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耐寒,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及半阴处皆可正常生长。不择土壤,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及石灰质的砂壤土上生长良好。
那么,孔林里生长的蓍草,是一种什么样的蓍草?《孔子世家》:“叶子似蒿非蒿,似艾非艾,茎儿七节八棱。”也就是说,蓍草既象蒿,又象艾,可谓言简意明。
什么是“蒿”?
蒿就是白蒿。《图解神农本草经》释名曰:“白蒿味甘无毒,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及甘肃、陕西等地,2月发芽,叶子似嫩艾而枝细,面青背白,茎的颜色为红色或白色,根部白而脆。”
《唐本草》:“白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欲似细艾者。所在有之也。”《开宝本草》:“别本注云,(白蒿)叶似艾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为蓬蒿。”
《中药大辞典》记录更具体:白蒿“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被白毛,多分枝。单叶互生;生柄;2—3回羽状深裂或全裂,终裂片宽线形,线形或近披针形,先端常纯,上面绿色,毛较少,下有面灰绿色,密生白毛;茎上部的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近无柄。头状花序半球形,径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线形,灰黄绿色;小花皆为管状,黄色,表面有腺点,全部结实,花托有毛,毛几与小花等长。瘦果小,狭长倒卵形,具纵纹,黄褐色,长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长河边、草地、荒地。”
什么是“艾”?
艾就是艾草,为菊科植物。又有“冰台”“艾蒿”“灸草”“家艾”“香艾”等别称。《本草图经》曰:“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炙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
《本草纲目》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
《中药大辞典》则更详细地记道:“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了解了“蒿”和“艾”,对认识和鉴别蓍草,是有帮助的。
清陈淏子《花镜·蓍草》,对蓍草解释道:“蓍神草也,为百草之长,生少室山谷,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有之。其形似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二十余茎,至多者四、五十茎。生梗条最直,独异于蒿。秋后有花,出于枝端,色红紫如菊,结实如艾子。”陈淏子进而又说:“蓍至百年,则百茎共生一根。其所生之处,兽无虎狼,草无毒螯,上有青云覆之,下有神龟守之。易取五十茎,为卜筮之用。揲则其应如响,产于文王、孔子墓上者更灵,取用以末大于本者为佳。天子蓍长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无蓍草亦可以荆蒿代之。”这可以说是对蓍草,从形状到应用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陈淏子所据参照植物依然是“蒿”和“艾”。
古往今来,人们把蓍草视为“灵物”“神物”。
相传,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画卦”。《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易·系辞上》又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质;圆,运转不定;神谓“阴阳不测”。“卦之德”谓卦的性质;“方以知”,方谓“止而有兮”。圆是动,方是不动。这反映事物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报告吉与凶。此书更进一步地说:“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探求繁杂的物象,索求幽隐的事理,钩求深远的道术,使人获致远大的前途,以决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的,没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和“龟甲”更伟大的了。
《史记·龟策列传》:“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又说“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梼蓍,下有神龟。’……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草茎长丈,其丛生百茎。’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以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已上,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记曰:‘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风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州龟’,八曰‘玉龟’。凡八名龟。龟图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此某之龟也。略记其大指,不写其图。取此龟不必满尺二寸,民人得长七八寸,可宝矣。今夫珠玉宝器,虽有所深藏,必见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谓乎!故玉处于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者,润泽之所加也。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蛟龙伏之。王者得之,长有天下,四夷宾服。能得百茎蓍,并得其下龟以卜者,百言百当,足以决吉凶。”这无疑是在本已神秘的蓍草上,又涂上了一层玄奥的色彩。
古人卜筮为什么不用其他器物,而偏用“蓍草“呢?
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时,子路就问过孔子。《论衡·卜筮篇》记载:“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羊膊,可以得兆,萑苇藁芼,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孔子曰:‘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耆也,龟之为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常问耆旧也。’”意思是说,因为蓍草和乌龟都很长寿,能够预见未来,和向老人请教解答一样。古代筮、蓍、耆字音相同。“耆”指六十岁的老人。
《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上古巫史多由耆老担任。老人阅历丰富,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数往知来,以见知隐,具有预测能力,是古代社会的知识权威。
《慎子·威德》云:“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
《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引《洪范·五行》曰:“蓍之言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茎。此草木之寿,亦知吉凶者,圣人以问鬼神。”
《白虎通义》:“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
《易纬·干凿度》引古《经》:“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其犹蓍百茎共一本,龟千岁而人宝,是以三代传决疑焉。”
《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食气者指龟,不食者即蓍草。传说蓍草可以先知先觉,体现未来的征兆,草茎越多越长越是灵验,成为神草。
《礼记·中庸》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仪礼·特牲馈食礼》:“筮人取筮于西塾。”注:“筮问也,取其所用问神明者谓蓍也。”
唐贾公彦《仪礼注疏》:“郭璞云:上有荫从蓍,下有千龄龟。凡虫之智,莫善于龟;凡草之灵,莫善于蓍。蓍、龟自有灵也。”
《本草纲目》说:“龟以春夏出蛰脱甲,秋冬藏穴导引,故灵而多寿,能通任脉。”
蓍草每年秋枯春生,源于其根不死,割枯茎而后萌生新茎,象征生命轮回,与龟一样都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埤雅》上解释“蓍”字,说:“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
《博物志》也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
傅玄《蓍赋》说:“暨商秋而坚贞,虽离霜而未凋。”
看来,当年太昊伏羲氏用蓍草揲卦,也是经过“中观万物”认真加以“筛选”,而不是信手拈来。
现今,人们知道蓍草的很少,可在古代,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人们时常要用蓍草占卜,所以蓍草的人气非常旺盛。
在古代,占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打仗、出行、嫁娶方方面面的事都是要占卜一番,确定吉凶,才有行动。蓍与龟同为占卜重要工具,龟背上出了河洛图,而蓍做的小草棍,排列组合、推理演绎出了八卦。蓍与龟用来占卜,不仅因为古人发现乌龟喜欢呆在蓍草下纳凉休息,还因为蓍草多年生,岁岁不息,预示了长寿,而人们对长寿总是有很多的信赖。多岁而且长得很长蓍,被认为最有神灵。占卜是一件非常迷惑人的事情,再不迷信的人,也免不了对自己的未来向往好奇,以至愿意迷信一番,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加进预测中,期望美梦成真。
制作蓍策应在秋后采割已经干枯的蓍茎,所以,被《论衡·卜筮篇》称为“枯龟之骨,死蓍之茎”。蓍茎使用越久越灵验越有神,于是周朝卜官开始收藏蓍茎,可能就是孔子所说的“退藏于密”和“知来藏往”,甚至在随身携带时,也装进皮制匣子里保护起来。因此,《仪礼·士冠礼》有言,“筮人执策抽上轒。”后来改用木匣,即椟,秘不示人。《管子·水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指蓍龟善于隐身,而蛰伏本来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方式。
《汉书·张禹传》:“择日露蓍,正衣冠,筮毕。”服注:“易蓍于星宿之下,明日乃用,言得天气也。”说明深夜割蓍草待天明后用于占卜,可以使蓍草保存通天的灵气,增加预测成功的概率。
古人认为,蓍草的功能很多。《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于是迎日推策。”注云:“策,神蓍也。黄帝得蓍因以推算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礼记·曲礼》曰:“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怫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看来,蓍草与历法还有着秘切的关联。
蓍草和艾草、白蒿(萧)的秆茎是做烛芯的材料;它们的叶子是做燃香的材料。晋陆机《毛诗义疏》曰:“萧,今获蒿也。或谓牛尾蒿。茎可做烛,有香气。故祭祠,脂之为香也。”《本草纲目》说:艾“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炙炷,滋润炙疮,至愈不疼,亦可代蓍,及做烛心。”
上古时代的火烛,是用香蒿的草茎,裹满动物的油脂,油膏制作的,除照明外,还用于祭祀。《周礼·天官》有“祭祀,共萧茅”的说法。《周礼·秋官·司烜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坟,火也,树于门外曰火烛,于门内曰庭燎,皆听以照众为明。”《礼记·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在曲阜,每年要举行多次重大的祭祀孔子的活动,在隆重的仪程当中,有一项重要的仪程叫“迎神”。《祭孔礼乐》记云:“工祝执手炉引太祝生、太史生由中阶降至杏坛前。工祝唱:‘求神!’正献官以下俱跪。工祝唱:‘燔燎!’太史生举柴,太祝生举火,焚萧艾香草,求神于阳。”火光、香气和烟雾,都是古代先民交流和传达信息的方式,点烛、烧香、熏烟是为了能与神灵及祖先沟通。蓍草既是夜间记时的工具,同时又成为祭祀通神的重要中介具。《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谓“出幽于神明”,和夜晚于冥暗处点明蓍草之烛,照见神灵及祖先(牌位),有必然联系。
有一种传说,不知流传了多少年。说是蓍草稀贵,全国仅有三处生长此草。一是山东曲阜的孔林;一是山西纪念周武王次子的晋祠;再就是与太昊伏羲氏相关的地方。毫无疑问,这三处都是“圣神之域”。
曲阜的孔林,是至圣先师孔子长眠归葬的地方。孔林,也称其至圣林,占地面积3000余亩,林内植被茂盛,树木苍翠,蓊郁葱茏。自从当年孔子安葬在这里后,其子孙后代也结墓附葬,以至于林地一扩再扩,达到今天的规模。
孔林里生长蓍草,孔子后人们不但知晓,而且深谙其用途:“孔林里有一种野草叫蓍草,开白色小花,笔直的茎,用六经里的易经算命时就要用蓍草,过去有个讲究:有蓍草的算命先生,算的最灵,许多远地的算命先生,都千方百计托人弄到孔林的蓍草。据说哪个算命先生面前放着一把蓍草,就表示他是真心懂得算命的,顾客也就比较多。来孔林参观的人临走时常常带些蓍草。我们小时候,也常常拿着蓍草算命玩。”(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
民国初年,在孔庙金声门左侧,有一行单桌,上边摆放着《圣迹图》,以及一些碑帖、曲阜楷木手杖,还有成包的蓍草等。这些物品,是曲阜的旅游记念品。蓍草,以黄色包装,外加精印的红签,题曰“圣墓蓍草”,每束售价四元。当时大约折合小麦二百斤之价格。
明代杨埙《载蓍草台记》云:“上蔡,古建侯之国也,由东门不二里许,有水一脉,萦纡委折,东流三十里,注于洪河。旧有元龟,素甲缟身,浮游其中故名蔡沟。台之四周方广二十顷,蓍草丛生其间,首若龙矫,尾若凤翔,盈于台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画八卦之变,故名曰蓍台。又于其西北为八卦台,后人建白龟于其上,以祀元龟之神。其创始岁月漫不可考,意者唐、虞、三代之旧欤。”
《图经本草》谓:“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三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菊。”
《续河南通志·舆地志》:“宓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为蔡。”
然而,对后世有影响的还有太昊伏羲陵上生长的蓍草。《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因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画八卦的,称为“揲蓍画卦”,因此,这里生长的蓍草身价更加高贵。
太昊陵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类始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处。宋著名诗人王禹偁在拜谒了太昊陵后写道:“兹焉拜古陵,聊以酬素志。愿求五十蓍,决彼天下事。”(《太昊遗墟》)清贡生钱廷文,则把太昊伏羲陵赞兴为“圣神之域”,把“蓍草”颂为“灵物”,他说:“太昊伏羲氏陵,蓍草周阿而生,圣神之域,灵物斯荣。”(《蓍草赋》)清雷方晓在《赏蓍诗》中写道:“晴日春效畅暖烟,羲陵蓍草正芊芊。条柔秀拙得宵雨,根老灵盘太古年。一画鸿图开道脉,千秋精蕴渲心传。由来神物殊凡卉,奕叶荣敷二月天。”
古往今来,人们把蓍草视为“灵物”“神物”,到太昊拜祭的人,都会认真地看看蓍草园,听听蓍草神奇的传说。赵宋以来,历代皇帝也都知道蓍草的稀贵,每年春秋二季派大臣前来祭拜伏羲,返京时都要取回一束蓍草。
关于蓍草的神奇之处,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说:“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捎兔丝去之,既以鮸烛此地烛之,火灭,即记其处,以新布四丈环置之,明即掘取之,入四尺至七尺,得矣,过七尺不可得。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已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已上,长满六尺者,既可用矣。”
西汉末的纬书《易纬·乾坤凿度》也说:“圣人设计,以用蓍生,圣人度以虚实,英草与天齐休。《万行经》曰:‘蓍生地于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一千岁尚有紫气,下有神龟伏于下’。《轩辕木经》曰:‘紫蓍之下,五龙十朋伏隐。天生灵物,圣人采之,而用四十有九,运天地之数,万源由也。’”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蓍,蒿属,千岁,三百茎。”
《诗经·曹风·下泉》记载:“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这是说文王之子郇侯,主持祭祀天地、慰劳诸侯的活动的时候,用一丛点燃的蓍草去浸润清冽的泉水。
《楚辞·卜居》说:“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就是说屈原流放三年仍不得任用,心烦意乱,六神无主,不知道自己到底往哪儿去,自己将何以自处,没有办法,就去问负责占卜的太卜,郑詹尹就把蓍草摆端正,将龟甲擦干净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由此可见,在当时被视为夷蛮的楚国也非常流行龟策之术,朝廷还设有专门的太卜,并且这种技术更被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办,也要用蓍草来决定何去何从。不过这太卜还是很明智的,“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神明也有不清楚的时候,还是按你自己的心意作事吧。
蓍为占卜的重要工具。甚至有人说,蓍草是人神交易过程中的货币。在“绝地天通”之后,先民通过巫师(祭司、巫医)割取蓍草,将其与衹交换来取得未来信息,该信息用蓍草梗,变换推演的数字形态来表达,这便是“易”的本原,也是蓍草神话传说生态解构的本原。
《礼记·曲礼》曰:“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豫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蓍草与占卜的关联是密切的。《仪礼·士冠礼》云:“筮人执策。”《韩非子·饰邪》也有“凿龟数筴”的说法。《战国策·秦策》:“襄主错龟,数策占兆。”高诱注:“策,蓍也。”策还是量词,单指一枝蓍草。策也称筹、筭。《老子》“善数者不用筹策”,《史记·袁盎传》“使人问筹策”,以筹策并称。《仪礼·乡射礼》“箭筹八十”,注:“筹、筭也”,是筹也称做筭。《说文》段注云:“筹犹策,策犹筭……故曰筭、曰筹、曰策,一也。”《左传·僖公十五年》韩简云:“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用蓍草占卜方法:
选五十根蓍草茎,首先取出一根。
然后,把剩下的四十九根随意分成两份,分别据于左右手,由右手拿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间。
以四根为一组,先用右手分数左手中的蓍草,再用左手数右手中蓍草,一组一组地分数完以后,两手中的蓍草余数必有一个规律:左余三,则右余一,左余二,则右余二;左余三,则右余一;左余四,则右余四。
把左手所余蓍草置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间,右手所余蓍草置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这样,左手指缝间的蓍草余数非五即九,去除余数后的蓍草数必为四十四或四十。这是蓍草演易的第一变。
一变之后,去除左手指间的余数,再将两手所持的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按一变的同样方法和顺序进行演算,即先将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合在一起,然后任意一分为二,并从右手中取了同一根蓍草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间,再用右手四四一组分数左手中的蓍草,然后用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
二变的结果,左余一必右余二,左余二必右余一,左余三必右余四,左余四必右余三,故两手余数和非四即八,两两手所持蓍草总数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如此进行三变,其结果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然后用四除,一爻就显现出来了。
一卦有六爻。需经过十八次演算变化,得到一个卦象。《周易》中每卦六爻的爻次是自下而上标记,第一爻称为“初”,其后依次称为二、三、四、五、爻,最上的第六爻称为“上”;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如《乾》卦的六爻就分别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还有一种较为简单的筮法:
取五十根蓍草,先除去一根为太极,再把四十九根蓍草分握左右手,从右手抽出一根夹在左手的小指中,然后以八根为一组用右手分数左手中的蓍草,当余数加上小指间的蓍草为一时,记为乾卦,二为兑卦,三为离卦,四为震卦,五为巽卦,六为坎卦,七为艮卦,八为坤卦。这样一次就得到了下卦。再用同样的程序进行一次,就可得到上卦。根据考古材料和古文字的考据,原始的八卦,可能来自抛掷12枝蓍草梗落地后的累积图像。先民划地为方框,也许是九宫图形,即《易传·系辞》所谓“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从框外向框内随意抛掷质量很轻的蓍草,一次一枝,以每掷二枝为一爻,查看其随机叠压的图像。
“x”是两枝蓍草棍相交又叠压,记数为五;“八”是两枝蓍草梗相触,或T(入)形,记数为六;“十”是两枝蓍草梗相交叉且垂直,记数为七;“八”是两枝蓍草梗互不相接,但彼此之间形成一定角度,记数为八;两枝平行,记数为二;如其中一枝,被掷于框外,另一枝留在框内,记数为一;如两枝蓍草梗全被掷于框外,则不成爻。
在占卜图形的数字中,五和七为两枝蓍草梗充分交叉,而一又单独成爻,所以将数字一、五、七归并为阳爻“一”,体现出上下联通性,通称做“九”;而以上下互不接触的二、六、八归并为阴爻“一一”,统称做“六”(可能因二和八的图形不易区别,后来将二并入八;秦简《归藏》直接以∧表示阴爻;古坤字为“巛”形,像三个阴爻排列的坤卦)。
由于在整个占卜过程中,框内蓍草不动,则因抛掷顺序,初爻必然在下,上爻排在最后。六十四易卦所反映出的其实是六爻立体交叉、层积叠压的卦象。
《艺文类聚》卷二引《六韬》曰:“文王(当作武王)问散宜生,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蓍不交而如折。”是说掷出的蓍草在不同爻之间都互不交接,好像生命力夭折了一样。
《路史·后纪》:“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曰:不吉。”枚占是指分三次抛掷两块竹板视其向背以定吉凶。民间演变为掷筊,即掷杯筊,《风俗通义·祀典》:“筊者,交易,阴阳代兴也。”筊与易同,筊亦为蒿。如《左传·哀公十七年》:“王与叶公枚卜子良以为令尹。”《汉书·艺文志》记孔子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楚俗:“秋分,掷教(筊)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卜。”《说文》:“枚,榦也。”枚和草茎类同。
此外,“祝蓍”也是一种占卜的方式,即焚烧蓍草,观察草灰的形状,从而判断吉凶。
另外还有一种,依蓍丛草茎的多少和其长短、粗细形状判断的方法。故《说文》云:“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史记·龟策列传》:“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已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已上,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
长茎的蓍草棍需要站立运筹,《礼记》有“立筮之辞。”《左传·僖公四年》:“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短”的含义引申为“不灵验”(亦有“筮轻龟重”之说)。《后汉书·张衡列传·思玄赋》:“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惧筮氏之长短兮,钻东龟以观祯。”《太平御览》七百二十七引《归藏·本蓍篇》:“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三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犯皆臧,五筮之神明皆聚焉。”《博物志·杂说》:“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茎必沐浴斋法食香,每日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龟亦然。”
制作蓍策应在秋后,采制已经干枯的蓍茎,所以被《论衡·卜筮篇》称为“枯龟之骨,死蓍之茎”。
蓍草与历法的关联颇大。
《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于是迎日推策。”注云:“策,神蓍也。黄帝得蓍因此推算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尔雅·释诂》云:“历,数也。”《礼记·曲礼》曰:“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世本·作篇》:“巫咸作筮。”古代先民需要按照历法来安排生产和生活,在各种对未来的预测(占卜)中,农耕时代的先民对时辰接续、气候变化、时令更替的预测最为关切,需要依靠巫师提供;如果哪个巫师或祭司能够“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算”得准而有信,就会被公认具有通神的能力,成为统治集团的权威人物。
这里,我们讲一段孔子与蓍草的故事。
古代,一些地方的妇女,常常用一种蓍草做成簪子。
《韩诗外传》卷九云:“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言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向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
“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这真是一幕带有民俗色彩、浪漫的爱情故事。绾住妇人头发的蓍簪,是曾经相爱的人所赠,蓍簪丢了,无疑是丢掉了以往那段美好的回忆,“亡簪”带来的哀思,便可想而知。那么,孔子师徒是什么时候遇到的这位“亡吾蓍簪,吾是以哀”的妇人?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段清代的康熙皇帝与孔林蓍草故事。
清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孔尚任,在其所著《出山异数记》中,记载了一段康熙皇帝与孔林蓍草故事﹕
驾及洙水桥,即命驾辇。衍圣公毓圻奏曰:“此去墓门尚远。”又引驾至墓门,降辇步入。恭诣先师墓前,北面跪,大学士王熙、明珠捧金碗上三酹酒毕,行叩头礼。衍圣公毓圻率尚任等在后陪位。亲见御袍翠里有补缀烧痕。仰观皇上恭俭至德,媲美神禹矣。上仰瞻墓碑,门墓上是何木?任奏曰:“孔林草木,皆远方弟子各国所产,移植墓傍,种数多不能悉辨,惟楷木、蓍草二种最著……”上又问:“有蓍草否?取来朕看。”衍圣公自墓侧取草一茎进呈。上览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蓍一丛五十茎者占筮方验。今果有否?”任奏曰:“林中蓍草虽多,其丛生五十茎者,下有灵龟守之,谓之瑞草,不能常有。今銮舆经过,瑞草必生。臣当驰献。”上由圣墓傍至先贤子贡庐墓外,奉祀生端木植、端木谦跪庐外,上疏乞比仲氏,以博士祀祠。上问:“子贡后人何以致此?”衍圣公毓圻奏曰:“果系端木嫡支,奉此处香火。”上览奏毕,手付侍卫。即来宋驻跸亭,彽徊良久……又问:“有蓍草丛生地上者,可寻一观。”任引至楷亭之西,岗垅崎岖,榛岑深密,披丛指奏曰:“此即蓍草。”上亲摘一叶,玩其枝杆,又采子盈掬,辨其气味。倾易任手曰:“细嗅之,亦有异香。”
这是一段记录康熙皇帝在拜谒孔林时所发生的事情,不难看出,这位九五之尊的康熙皇帝,对孔林蓍草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令人惊讶的是,康熙皇帝对蓍草竟了解的如此清楚,并随口说出了用蓍草占筮的数字及方法,无疑他是精通《易经》和占筮之道的。
康熙皇帝进入孔林,对蓍草一问再问,衍圣公孔毓圻“取一草茎进呈”还不算,还要求引驾官孔尚任,带领着自己,走过“岗垅崎岖,榛岑深密”的林间小路,终于亲眼看到了生长在林地上的蓍草为止。并“亲摘一叶,玩其枝杆,又采子盈掬,辨其气味”。后又转手递到孔尚任手里,并说,我细细嗅过了,确实有一股异香之味。
康熙皇帝的“谒林寻草”已成为佳话,直到现在还有人常常提起。
在清代,对孔林蓍草感兴趣的还有乾隆皇帝。
清代诸位皇帝中,康熙玄烨和乾隆弘历,是两位亲临曲阜祭拜孔子的皇帝。他们来到曲阜,除了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外,还亲自到孔林,拜谒孔子圣墓,酹酒祭奠。然而,这两位皇帝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对孔林内生长的蓍草充满好奇。他们进入孔林后,都曾有过叫人寻找蓍草,呈来御览的经历。
康熙皇帝寻找蓍草的事,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乾隆皇帝寻找蓍草的事,则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曲阜县志》卷三十五记载:
夏四月,庚辰。圣驾回銮,至邹县,幸孟子庙拈香。遂至阙里,诣孔子庙,入棂星门,下马,由中道步入大成殿拈香,行两跪六叩头礼,出德侔天地坊。驻跸古泮池行宫。辛巳,诣孔林酹酒,礼毕,低徊久之。问衍圣公孔昭焕蓍草根苗,昭焕恭擢一本圣览。遂回銮。
在祭拜孔子墓礼成后,乾隆皇帝在孔林内“低徊久之”,突然,他问陪在一旁的衍圣公孔昭焕“蓍草根苗”之事。经皇帝一问,孔昭焕赶紧在附近,寻找到一棵,恭恭敬敬地呈到皇帝面前,供其观看。
乾隆皇帝弘历,在孔林内寻找蓍草,绝不是兴之所至,偶然为之。要知道,乾隆从少年时就熟读儒家经典。正如朱轼所言,他“精研《易》、《春秋》、戴氏《礼》”等。那么,既然精研儒家经典,尤其是《易》,岂有不知道蓍草的道理。象乾隆这种一生倘徉在儒家文化海洋中,读书、穷理、实践的皇帝,对蓍草应当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对孔林蓍草应当也是向往已久的。
这次来到孔林,终于见到了神秘的孔林蓍草,他从蓍草的“根”,问到蓍草的“苗”,从繁殖到生长,问得仔仔细细、问得明明白白。
历来,一些文人雅士拜谒孔林后,多留下称颂蓍草的诗文。
“楷木阴森蓍草香”,是清康熙年间文人牟钦元在《题孔林诗》中的一句话。看来,蓍草的香味儿,不但康熙皇帝嗅到了,牟钦元也嗅到了。因此,才有了前边的康熙皇帝的“细嗅之亦有异香”的感觉,后有牟钦元的“楷木阴森蓍草香”的诗句。
牟钦元《题孔林诗》的全文是:
洙水为襟泗水带, 尼山脉接泰山长。
地灵逊德传文宪, 天意钟奇待素王。
阳虎何敢同骨相, 祖龙空自制衣裳。
祗今茫漫神难测, 楷木阴森蓍草香。
牟钦元的这首诗,是用行书体写成的。
看来,当时牟钦元的这首诗,一定受到了一致的好评,所以才有人拿去刻成了石碑,且树立在了孔林洙水桥北的路东侧。此处是谒拜孔子墓的必经之路,可见人们对牟钦元这首诗作的重视程度。
的确,牟钦元的这首诗字美文佳,内容丰富,含意深刻。既有细腻的微观描写,也有气势庞大的宏观描写;既有对圣人孔子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也有对奸戾小人的蔑视和鞭挞。堪称一篇难得的佳作。
朱彝尊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这位文化名人不但在曲阜留下了诗文,而且内容还涉及到蓍草。
朱彝尊在曲阜留下了多篇诗文,这里我们只选读他涉及到孔林蓍草的《谒孔林赋》一篇,以质领略这位大家的文风文采。
《谒孔林赋》曰:
鲁以屠维作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斯时也,杏坛花蘩,庭桧甲坼,元和之牺象毕陈,阙里之榛芜尽辟,既释菜于庙堂,旋探书于屋壁,乃有百石卒史导我周行。
牵车鲁城之北,緤马洙泗之阳,即大庭之遗库,循端木之故场。骄孙袱兮居前,圣子藏兮在左,自黄玉之封缄,閟幽宫而密锁。陨长鲸兮不警,惧祖龙兮远祸。除荆棘之丛生,罕翔禽之飞堕。雨露既濡,迟景东隅,整衣裳之肃肃,正颜色之愉愉。殿谒方终,诞导往迹,超白兔之深沟,抚青羊之卧石。爰有草地,苞蓍其名,守之以龟,一本百茎,我求其德,洵圆且灵。爰有木也,题之以楷,非柏非枞,靡瘿靡瘣。历千祀而长新。贯四时而不改,惟先师之遗泽。道莫著乎六经,配光华于日月,若迭奏之琴筝。降而后儒,各事采获。中文古文之书,先天后天之易,目郑卫以淫邪,诬春秋以深刻,藐往哲之嘉谟,恒末师之是则。滔滔天下,后死其悲,安得起素王于泉埌,操笔削而正之。我思古人,耻同污俗,或六聘而收身,或三诏而逃录,或依李充之山,或就张超之谷,潜户壁于服虔,变姓名于梅福,入源水兮栽桃,隐丹霞兮种竹。讵如此地,桑海不迁,可游可息,有歌有弦,耳不闻僧尼之鱼板,目不睹旗鼓之楼船。乐土乐土,速营一廛,愿为林户,躬耕墓田。庶几近圣人之居,读圣人之书,将不得为圣人之徒也与?
朱彝尊来到孔林,首先展谒了孔子墓、孔鲤墓和孔伋墓,然后“诞导往迹,超白兔之深沟,抚青羊之卧石。爰有草也,苞蓍其名,守之以龟,一本百茎,我求其德,洵圆且灵。”朱彝尊这段对孔林蓍草的描写,虽然落墨不多,但却句句精到,将蓍草的名字、传说、作用,浓缩在了几句话中。
《易·系辞》上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质;圆,运转不定;神,神灵。可以看出,朱彝尊的话,应是源自《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