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学图》,绢本,纵167.5厘米,横95厘米,工笔重彩。图中所绘,山峦重叠,树木丛生,流泉飞瀑,景色宜人。孔子端坐于半山腰的石台之上,手执如意,作讲学状。孔子上方有古松参天,右有杏花绽放,身旁有四弟子侍立。画幅下绘群弟子由山下盘道而上,走向孔子。在画面的右下角有“李唐”二字的款署,并钤朱色印章。
《阙里文献考》记曰:“石壁下老松盘曲,文杏杂列,先圣执如意,凭几讲授。弟子拱立受教者一人,执香炉立者一人,拱手侍者二人;群聚讲业者十有六人,内一人抱琴,三人执卷,余或拱手,或敛袖,或曳杖,或行相问答。凡弟子在列者二十人。宋李唐画。”
这幅画作,虽然款署李唐,且《阙里文献考》又定言“宋李唐画”。然实则为明代人仿李唐之作。不管怎么说,从这幅仿作中还多多少少看出有一点李唐画风的影子。
李唐,北宋末南宋初的绘画大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朝补入画院。南渡后流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经太尉邰渊推荐,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李唐是一位全能画家。工人物,擅山水。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北方山川的雄峻气势。晚年受江南景色陶冶,笔阔、皴长、墨润、势畅,画法去繁就简,笔力益壮,粗大夹杂偏锋,创制“大斧劈”法,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不用鱼鳞纹程式,而得盘涡动荡之状。李唐的人物画,初似李公麟,笔法如行云流水,全凭墨线运行,以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来表现对象。后来,人物的衣褶变为方折劲硬。李唐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李唐的初期山水画,擅作青绿设色,但他影响南宋一代的不是青绿山水,而是水墨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万壑松风图》。这幅画,山石巉岩,峰崖峻险,从山麓至山巅,长松葱翠,迤逦万重,山腰间白云缭绕,岚气若动若静,远处飞瀑两挂,珠垂一脉,喷云而下,近处乱石跳珠,水流奔腾,画水全用线条,力沉气猛,极见功夫。山石皴法,在下端松根外露的坡石间,用峭刻的小斫笔、长钉皴还夹着刮铁皴与豆瓣皴。对于主峰,作者使出浑身解数,用上了多种皴法,从而显出山峰的端庄伟岸。
无疑,《孔子讲学图》中的山石及水流,与《万壑松风图》中的山石水流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孔子讲学图》中的人物却更像李唐早期的风格。其衣纹用笔多流畅飘逸,尚没出现后期的方折劲硬之笔。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总体笔法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人物各具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综观《孔子讲学图》的表现内容,可以明确看出有几大特点:首先,作者是以图解式的语言,鲜明地道出孔子“弟子弥众”这一现象。画幅下部的山道上,从画外涌入众多弟子,他们纷纷向孔子设教的讲坛走去。这一画面的精心安排,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他给观者留下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们自然地想到:那延伸到画外的山道上,定还会有众多弟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创办私学,收徒授业的人,他培养了一批儒学传承人。《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吕氏春秋·遇合》也称:“委贽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其通六艺者,后人称之为“七十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收有“七十子”名氏,实收七十七人。其中见于《论语》者二十七人。《孔子家语》亦记七十七人。汉代文翁《礼殿图》收七十二人。清朱彝尊、梁玉绳等广采诸书,得一百零九人。
孔子弟子,今经考辨仍近百人。这众多弟子国籍不同,有鲁、卫、齐、秦、陈、宋、晋、楚、吴、蔡、燕等国人,几乎遍及当时各主要诸侯国。出身不同,或出身于士人平民之家,或出身于贵族家庭,或出身于商人家庭,或先人为“野人”“贱人”“鄙人”等等。年龄各异,最大者仅比孔子小四岁,最小者则比孔子小五十三岁,同学之间相差四十七岁左右。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有如下之人: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皙哀、曾点、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寮、司马耕、樊须、有若、公西赤、巫马施、梁鱣、颜幸、冉孺、曹卹、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儒、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点、公肩定、颜祖、鄡单、句井疆、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国、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廉絜、叔仲会、颜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点。《孔子家语·弟子解》所录大致相同,但无公伯寮、秦冉、鄡单三人,而别有琴牢、陈亢、县亶三人。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
闵损,鲁国人,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而其孝悌之德尤为人所称颂。《论语·先进》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他物质欲望寡少,仕途观念淡薄。《论语·雍也》载,当季氏请他当费宰时,他断然谢绝,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冉耕,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庄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论语·雍也》)即可担任封国之君。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非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子弓(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亦称冉有。性格活泼爽快,多才多艺,以擅长“政事”见称。长期为鲁国季氏家臣,曾率兵御齐,协助季氏改革田赋。孔子称赞他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因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但仍是重要的弟子之一。
仲由,鲁国卞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经常提出意见,但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话说:“自事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宰予,鲁国人,字子我。以擅长辞令著称。曾多次受到孔子批评。当他反对“三年之丧”的葬礼时,孔子责备他是“予也不仁也”;(《论语·阳货》)他白天睡觉,孔子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后来孔子发现了他的优点后又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死于“田常作乱”。
端木赐,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曾经商于曹、鲁之间,富致千金。在孔子弟子中,“最为富益”。他性格活泼,办事通达,以言语著称,擅长外交活动,常在鲁、卫任职和参与政治活动。
言偃,吴国人,一说鲁国人,名偃,字子游。性情豁达,为人行事不拘小节,在孔子弟子中,以“文学”著称,主张用教化治理社会。他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的主张,在做武城宰时,便以礼乐为政,使境内有弦歌之声。
卜商,晋国人,一说卫国人,字子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教训,以防止臣下篡权。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
颛孙师,陈国人,名师,字子张。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论语·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曾参,鲁国人,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澹台灭明,鲁国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相貌丑,品行端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后来游学于江淮,弟子多达三百人,名扬各诸侯国。因其貌丑,孔子开始曾以为才薄,当发现其优点后,则自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宓不齐,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字子贱。他注意修养,有君子之德,孔子称赞他为“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吕氏春秋·察贤》)当他向孔子述其政绩以后,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意即宓不齐还可以做更大的官。
原宪,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字子思,亦称原思、原思忠。他为人清正,不贪财,不求仕,在孔子弟子中以安贫乐道著称。孔子为鲁司寇时,曾任孔子的家宰。孔子死后,遂隐居于草泽之中。
公冶长,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姓公冶,名长,字子长。孔子的女婿,为人能忍受耻辱。不知何故曾坐过监狱。但孔子说他“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公冶长》)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南宫适,鲁国人,姓南宫,名适,又名韬,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他言语谨慎,崇尚道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孔子称赞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公皙哀,齐国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史记·游侠列传》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
曾点,鲁国人,字子皙,亦称曾皙,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论语·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颜无繇,鲁国人,字路。孔子早期弟子,颜回之父。《孔子家语·卷九》载:“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焉,少孔子六岁。”
商瞿,鲁国人,字子木。好学《易》。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易》由此传于后世。
高柴,卫国人,一说齐国人,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皋。他遵守礼制,孝敬父母,身躯矮小,“状貌甚恶”,有政治活动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
漆雕开,鲁国人,一说蔡国人,姓漆雕,名开,字子若,亦说字子开。为人虚心好学。《孔子家语·弟子解》说他“习《尚书》,不乐仕”。有一次孔子叫他去做官,说:“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做官。孔子听后很高兴。
公伯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出孔门弟子七十七人,公伯寮排名在第二十四位。《论语·宪问》载:“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巿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司马耕,宋国人,姓司马,名耕,字子牛,亦称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当其问仁时,孔子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其兄司马桓魋作乱于宋,对此司马牛坚决反对。其兄失败奔卫,他就离卫去齐;其兄奔齐,他又离齐奔吴,誓与其兄不共事君。
樊须,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字子迟,亦名樊迟。他求知心切,上进心强。有勇力,二十多岁就仕于季氏,并在对齐作战中表现出才识。《论语·子路》记载他曾向孔子问种田种菜的事,孔子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去后,孔子却说:“小人哉,樊须也。”
有若,鲁国人,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他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也重视“中庸”思想,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他还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
公西赤,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巫马施,鲁国人,一说陈国人,姓巫马,名施,字子旗,亦称巫马旗、巫马期。以勤奋著称,《韩诗外传》卷一载,他为单父宰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使单父治。
应当说,《孔子讲学图》的作者,对孔子弟子是非常了解的。请看,画面上的弟子群像,或行或立,或拱手或聆听,或正面或侧面,姿态不一,神情不同。而相貌形态,又各具特点。可以肯定地说,作者是在深入了解了孔子弟子的情况后,方才落笔进行创作的。如再仔细观察,似乎图画中的每一位弟子,都能找到对应的人名。比如,在孔子身旁的那四位弟子,无疑就是颜回、子路、子贡和曾参。
《孔子讲学图》的另一特点,就是把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和“智”巧妙地反映在了画幅之中。
《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即“智”。“乐水”,是说水像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乐山”,是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孔子认为,有知慧的人思想活跃,喜欢像水一样地流动。有仁德的人朴实淳厚,喜欢像山一样地稳重。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智慧的人乐观,仁德的人长寿。
《孔子讲学图》恰恰就把孔子讲学的地方安排在了群山怀抱之中。瀑布流水从远方的山峦上流下,流经孔子身旁,一直流到画幅的右下方。图中的这些山水,绝不是普通画当中的山水,也不同于一般绘画当中的点缀衬景,这是作者为了突出孔子思想中的“仁”和“智”而刻意安排的,更是对“乐山”“乐水”最直观的反映。
关于“乐”,孔子认为,由于人们的本性有别,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各异,因而分为高低有序的等差,他把社会上的人群分成“成人”“君子”“下人”“仁者”“知(智)者”几种类别,不同类别的人不仅在行为取向上相去甚远,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且在精神境界上也判然有别。孔子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知”“好”“乐”三个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述而》)可见,“乐”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它体现了一个人因深谙世间万物之发展变化规律,洞悉人生是非善恶,从而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行为状态和精神状态。
“仁者乐山”,具备了“仁”的品德的人,常处于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之中,其泰然舒展之状,犹如高山。这是对“仁者”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的形象描述,它为我们展示了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仁者”的精神,这是一种乐观稳定的情绪和襟怀,它洋溢着“仁人”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无限眷爱,充分表现了“仁人”对自身信念的执著追求和由此感受到的由衷愉悦的心情。
“仁者静”,是“仁者”精神境界、处世接物、生命状态的具体表现。“仁者”以“克己复礼”为自己的信念,以“爱人”和“忠恕”之道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任凭环境如何变换而自身笃行不移,宁静不乱。然而,宁静并不表明孔子主张顽冥不化、固步自封。只是说明“仁者”坚定自己的信念,笃守自己的行为准则,并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僵化。
“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喜欢水呢?《韩诗外传》卷三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遣小闲,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有天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水也。”
《荀子·法行篇》记录了孔子关于“君子贵玉”的一段话,孔子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那么,“知者乐水”就如同“君子贵玉”一样,是由于“比德”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智者之所以乐水,不仅是由于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能给智者以美的享受,更是因为智者可以从水发现一种类似于自己人格的美。
孔子乐水的事例,在《论语》中亦有多处记载。《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徜徉水边,望水兴叹,源源不绝的流水启动了他许多联想。孟子曾据此解释孔子何以乐水。“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以取之。’”(《孟子·离娄下》)
《论语·先进》载,一天,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公西华坐着闲聊。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等子路、冉有、公西华依次讲了之后,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沂”是水名,源于曲阜东,流经曲阜与洙水汇合。孔子最后表示赞赏曾皙的做法。
“知者动”,是孔子说完“知者乐水”后,紧接着又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动”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意思。
如果说,《论语·雍也》中,孔子把“仁”“知”与“山”“水”的具体关系,是用文字来解释的话,那么,《孔子讲学图》就是对孔子这一解释做了图解似的说明和阐发。
钱穆对这种自然关系,是这样看的:“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然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为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盖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论语》中似此章富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此之谓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谓圣。圣人之美与善,一本于其心之诚然,乃与天地合一,此之谓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学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讨消息,亦未始非进德之一助。”(《论语新解》)
如果把钱穆的这一段话题写在《孔子讲学图》上,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