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孔府从佃户、庙户中,又分化出许多专门承担专项差役的人户,这些人户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差户,一类是贡纳户。当差户是承担徭役的户人,如猪户、羊户、牛户、乐户、女乐户、哭丧户、扁担户、割草户、窑户、喇叭户、掐豆芽户、浆糊户、祭冰户、门神户、天棚户、花炮户、放炮户、看庄等。贡纳户是指贡纳特定产品的户人,如荆炭户、祭酒户、菜户、萝卜户、条帚户、鸭蛋户、杏户、梨户、核桃户、椿芽户、布花户等。
下面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孔府四个主要当差户,即祭冰户、天棚户、割草户和花炮户。这四个当差户,简称四大差。
一、祭冰户
孔府有一种户人叫祭冰户,专为孔庙祭祀制冰、运冰。每年冬至衍圣公祭冰神后,便派祭冰户到曲阜城西北角背阴的护城河里去闸水积冰,还要在冰上不断浇水,浇一层,冻一层,逐渐积厚,然后凿成冰块,送到孔庙北墙根处的大冰窖里蓄存起来,等到夏天使用。
“藏冰”“用冰”,古已有之。早在西周时期,藏冰就成为一种制度。《周礼·天官·凌人》说:“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就是冰室,亦称凌阴。入春以后,气温渐高,冰会逐渐融化,所以以预计用冰之三倍,藏入冰室,故称“三其凌”。《诗经·豳风·七月》说:“二月份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写的就是藏冰的过程。二之日,周正二月,即夏正十二月。古人在十二月的最冷季节里开始凿冰,继而贮存在冰室中。
孔府为祭冰的制造和储存,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从1916年孔府下发的一份《冰冻差派单》中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开资,被分摊到各屯庄:
计开派定各屯柜厂庄出运冰冻资于后:人丁柜七百五十块。滋阳厂七百五十块。郓城厂七百五十块。东阿屯三百五十块。曲阜厂三百五十块。巨野厂三百块。城西大庄三百块。红庙庄三百块。南池庄三百块。张羊庄三百块。齐王庄三百块。独山屯三百块。春亭庄三百块。戈山小厂二百块。西岩庄二百块。鲁源庄一百五十块。尼山柜一百五十块。胡二窑一百五十块。黄家庄一百五十块。安基庄一百五十块。平阳厂一百块。藉租一百块。以上共派冰冻七千二百块。(《孔府档案》六七三一)
孔府储存祭冰的冰窖,设在孔府西仓外,孔庙后墙的西北头。冰窖的设置由来以久,从明代时,就设了大小两个,均为方池坑,四面用整齐的长方形石块砌垒,下用石板铺地,上用大方木为梁,上覆石盖板。大冰窖长宽各约二十米,深约四米。小冰窖长宽各约十米,深约三米。大冰窖储冰为夏季祭祀孔子之用,小冰窖储冰为家庙夏季祭祖和生活用冰。
祭冰户用牛车或木推车把冰块运到冰窖,然后盖石板加封土,把冰窖密封起来。有一名冰窖窖夫长期在此看守。夏季用冰则由管帐人员来此发放。冰窖北边有三间北屋,是办理领冰手续的地方。另外,还有东屋一大间,为方形建筑,是看冰人的住处。
藏冰的冰室,先秦时称凌阴,明清时期称为冰窖,隋唐时期多凿深井藏冰,所以当时又称为冰井。古时的冰室建筑有一定的方式和严格的要求,贮藏量也甚为可观。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秦雍城遗址上发现了春秋时期秦国的凌阴一处,能藏冰190立方米之多。唐代藏冰,多采用冰井式,以地深为好。
藏冰要经过开采、运输、挖建冰室以及按期保养等多项工序,并非一般人力所及,所以在古代,藏冰多为皇家经营,其规模也最大。自周朝以后,皇家藏冰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以保证皇室的夏季用冰。《通典》卷五五载:“宋孝武帝大明六年,立凌室藏冰。有司奏,季冬之月,冰壮之时,凌室长率山舆隶取冰于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之处,以纳于凌阴,务令周密,无泄其气。”唐代时,专门指定膳部负责“藏冰食料之事”。清朝时,皇室及各官府的用冰量猛增,京城里多设冰窖。
宋代以前,私人藏冰者不多,偶有经商性质的藏冰。《云仙杂记》记载,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说明当时的冰还是奇贵的物品。到了清代私家经营的商业性藏冰已不稀罕,官府也往往向冰户派购藏冰,称为“冰差”。商业性的冰户主要集中于京、津一带,负责官署的用冰和贡品的防腐。
孔府的藏冰主要用途是祭孔。
每当夏季祭孔的时候,祭品中的三牲及一些鱼肉之类的祭品,因为天热,最容易腐烂变质,而祭期还必须按程序进行,不能提前或缩短,因此,为了保证祭品的新鲜,往往要在供案下边放置特制的大木盆,盆内放满冰块,以起到降温保鲜的效果。
冰窖的储冰,除了用以祭祀之外,还用于孔府主人夏季的消暑降温。每年炎热的天气来临时,孔府的主人及家人们,在床前和里外间都放有大冰盆。冰盆都是特制的,样式美观讲究,有方的,有圆的,有椭圆形的,样式很多。冰盆下配盆架,盆内衬以锡或铜的内壁,外壁饰以铜匝、铜鼻、铜环,外漆油漆。冰盆也有用石头做成的,石盆的盆面被磨制的平整光亮,甚是好看。
看来,当时有能力储冰和用冰的家庭还是很少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驾临曲阜,曲阜县为接待皇帝的食宿,还特意向孔府借冰:
兖州府曲阜县为札谕事: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初九日,蒙总办差务衙门札开,恭照来春圣驾东巡,所有内膳房、外膳房、茶房、清茶房、酒醋房等处需用冰块,历届俱奉部文行令水陆经由州县于三九时敬谨收藏,以备临时取用在案。此次自应照办。合札通饬,札到即便遵照预备,仍俟部行需用尺寸及每日应交块数,另檄行知,先将遵办缘由具文呈覆。毋违。等因到县。蒙此,查此项冰块本应敝县备办,因敝县无处窖藏,历届差案俱经移商贵爵府,于所收祭冰内多为窖藏,临时挪用,均准贵爵府通融办理在案。今蒙饬备,拟合循例移会。为此,合移贵爵府请烦查照,希赐饬属届期于收藏祭冰,广为储备,临时仍祈通足用,俾得敬谨衹应。如荷俯允,即祈赐覆过县,以便转报。望速望速。(《孔府档案》五一六六之二)
曲阜方面,为什么对乾隆皇帝曲阜之行,做得这么细仔小心,,以至于连冰块的事情,也落实到位。其实,大家有所不知,乾隆皇帝的这次曲阜之行,其意义可谓大矣!因为当时乾隆皇帝已是八十高龄,且这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九次驾临曲阜,他除了拜祭先师孔子外,还有一层向先师孔子禀告自己一生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的用意在内。
皇帝的这次出行,上下惊动。从朝廷到地方各衙门,无不谨敬办理。曲阜、邹县、滕县,三县出动民夫,架桥、铺路、搭坊、札棚。孔庙、孔林已涂饰一新;城内城外彩亭戏台牌楼林立;圣驾经由的道路两旁,所有的破屋颓房,均被修理整齐。春三月,正是“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季节,乾隆皇帝乘坐御舟,顺京杭大运河,浩浩荡荡驶到山东境内。运河上,一千余艘船只,舳舻相接,旌旗蔽日。御舟安福舻、翔凤艇,仅拉纤的河兵就达三千六百名,分作六班。随驾的还有后妃、王公、亲贵、章京侍卫官员、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多人。御舟行驶,前有御前大臣等官兵及御马乘船开道,后有军机处等官员及銮仪卫等船只随行,岸上还有骑兵沿河行走,以备随时差遣。所经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身穿朝服迎驾,耆绅宿儒和生员,摆设香案,俯伏在地,恭迎圣驾。
衍圣公孔宪培率各氏博士、族人,预期到直隶县城(今河北阜城)界迎驾。蒙皇帝召见,召见时,弘历“训勉读书”,并“垂询子嗣”的问题。三月五日皇帝驻跸泰安,赏给孔宪培御笔《乐毅论》及御制《忆昔诗》墨拓等。三月十四日,弘历到达曲阜,亲诣孔庙拈香。十五日,在孔庙举行释奠大典,然后谒孔林。
清代的乾隆一朝,被称为“乾隆盛世”,但到了乾隆后期,这个“盛世”逐渐露出了颓败迹象。国家表面上仍不失一派太平繁盛景象,但华丽的盛世外衣掩盖之下,则是一副痼疾缠身的衰老身躯。如愈来愈炽的贪官问题,吏治腐败问题,文人士大夫的反清情结,民间的不满情结,各地人民纷纷起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清王朝的统治开始不稳。这一切,不能不深深地触动乾隆心中的隐忧。乾隆流露出对前景不容乐观的低调情绪。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来到了先师孔子跟前,除了陈述自己的丰功伟绩外,还要乞求先师孔子神灵,保佑大清的未来,繁荣昌盛,长治久安。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皇帝在八十高龄之际,再次驾临曲阜祭祀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庙祭冰,从制作到搬运,再到储藏,要经过一个很复杂而又辛苦的劳动才能完成,不知付出了多少祭冰户的辛勤劳作。1974年,原祭冰户户人赵学纯回忆说:
每年寒冬腊月,“推冰户”都要给“孔府”造做,推送冰块。“孔府”要的冰块,必须是三十斤到九十斤重一块,还要棱是棱,角是角,整整齐齐的。在俺曲阜就是天最冷的时候,一下子也冻不成那么厚、那么大的冰。因此要“推冰”就得先造冰。天气越冷越要到县城西北角那背阴的护城河里去闸水积冰,还得在冰上不断地浇水,浇一层,冻一层,逐渐积厚,然后凿成冰块,送到“孔府”,放进大冰窖里,蓄存起来。那时穷人家饭都吃不上,那里有车推冰?因此,虽说是“推冰”,其实大都是人挑、人抬。从城西北角到“孔府”来回一趟有六里多路。为了给“孔府”蓄存一夏天的冰,我们这些“推冰户”,一进腊月,就得动手,一直干到年除夕还干不完。(《历史的见证人》山东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页)
古代采冰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保证取来的冰能够长期保存,古时
还规定了冰块的基本尺寸,所藏之冰必须在三尺以上,才能长期存放,千余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个标准。
二、天棚户
天棚户,是专为孔府搭札席棚的户人。
孔府每年需要搭扎的席棚有许许多多,再加上婚、丧、年节所搭席棚,因此,天棚户就成了孔府的常差之一。
按照惯例,孔府在过年的时候,要在前上房院搭天地棚,供奉各种神位。遇有丧事,还要搭灵棚,停放棺柩。每年的“清明”“十月一”是上林祭祖的日子,还要在孔林搭扎祭棚等等。但最为重要的要属在孔庙搭设的席棚,每年夏季天气炎热,又多阴雨连绵,而“丁祭”等祭祀的日期又不能改变,因此就需要在孔庙大成殿露台上,用杉杆和席片札起席棚,这种席棚,被称为“天棚”。除此之外,每当烈日炎炎的夏季到来,孔府内从大堂院到后堂楼院,也要搭设遮阳的凉棚。
一年当中,有如此多的搭棚项目,肯定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那么,这部分资金从哪里来呢?毫无疑问,还是分摊到各屯庄。1932年的《各庄屯柜厂庄应出天棚费》中,记录了各屯厂庄出天棚的钱数:
各屯柜厂庄应出天棚资于后:人丁柜应交钱二百四十千文。滋阳厂应交钱三百四十千文。郓城厂应交钱三百四十千文。东阿屯应交钱二百一十五千文。曲阜厂应交钱五十千文,外交席六千领。巨野厂应交钱一百二十五千文。南池庄应交钱一百二十五千文。红庙庄应交钱一百二十五千文。齐王庄应交钱一百二十五千文。张羊庄应交钱一百二十五千文。春亭庄应交钱一百一十三千文。大戈山应交钱一百一十三千文。尼山柜应交钱七十三千文。东平厂应交钱七十三千文。鲁源庄应交钱五十七千文。黄家庄应交钱五十五千文。安基庄应交钱四十五千文。平阳厂应交钱三十六千文。以上十九处共天棚资二千六百千文。(《孔府档案》八四六四)
天棚差的费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收钱,孔府可通过
在各屯庄收交上来的钱,购买搭棚所需要的物料,如上面所引档案就
属这种现象。而有的时候,孔府可能会直接摊派搭建天棚所用的物料,
如1933年的《各屯柜厂庄出凉棚资》所载:
计开派定各屯柜厂庄出凉棚资于后:人丁柜席九十八领,箔十三领,麻一百○五斤。滋阳厂席九十八领,箔十三领,麻一百○五斤。郓城厂席九十八领,箔十三领,麻一百○五斤。东阿屯席六十五领,箔八领,麻六十三斤。曲阜厂席五十五领,箔七领,麻五十四斤。巨野厂席四十五领,箔六领,麻四十六斤。城西大厂席四十五领,箔六领,麻四十六斤。南池庄席四十五领,箔六领,麻四十六斤。红庙庄席四十五领,箔六领,麻四十六斤。张羊庄席四十四领,箔六领,麻四十三斤。齐王庄席四十四领,箔六领,麻四十三斤。独山屯席四十四领,箔六领,麻四十三斤。春亭庄席三十六领,箔四领,麻三十五斤。戈山厂席三十六领,箔四领,麻三十五斤。东平厂席二十五领,箔四领,麻二十三斤。尼山柜席二十五领,箔四领,麻二十三斤。戈山小厂席二十五领,箔三领,麻二十四斤。鲁源庄席十五领,箔四领,麻二十四斤。西岩庄席十四领,箔三领,麻十八斤。黄家庄席十二领,箔二领,麻十五斤。胡二窑席十二领,箔二领,麻十五斤。安基庄席十二领,箔二领,麻十五斤。平阳厂席十一领,箔二领,麻十四斤。藕租席十一领,箔二领,麻十四斤。以上共派席九百六十领,箔一百三十二领,麻一千斤。(《孔府档案》八四六四)
清明节和十月初一日,是扫墓节。在孔府内这一天是上官坟的日
子。孔府由外厨做五荤五素十大碗供菜二十一桌,三荤两素五碗供菜十七桌,供馍一百零二斤,供果点心十一桌,共计供菜三十八桌。派人抬供菜及供果送进孔林,在孔子三代墓及历代衍圣公墓前摆供菜及供果,供果是摆在最上五代和最后五代及四十三代“中兴祖”墓前。摆放好供品以后,由司供人看守。衍圣公乘坐绿呢八抬大轿出孔府,前有旗锣伞扇的仪仗,顶马开道,后有跟班骑士,跟班随行,前呼后拥进入孔林,先祭孔子墓及二、三代墓,再祭后五代衍圣公墓,其他,则委派孔庭族长或三品执事官祭拜。每当这个时候,孔府的天棚户,会在孔林里的供祭之处,搭架起数以百计的棚幕。
光绪七年(1881年),一份《上林搭棚单》记载:
上林搭棚单:覆坟棚一座修绠堂。内座棚七味菜三桌,一座敦本堂。内哭棚一座。停灵布棚,席铺地,一座八府。拜棚一座四氏学。迎宾布棚去一座。礼、乐学布棚奉办鸡头十大碗,一座。外客布棚参席围碟全,一座于此堂。武棚去座。围墙代林边壁落金坊四大员。内姥姥布棚去一座。外姥姥布棚一座正谊堂。厨房棚一座。司房棚自办一座。书房棚一座自办。库房棚一座。馍馍房棚一座。瓷器房棚一座。照壁墙代东西辕门去,一座慎修堂。外府老爷们,棚席铺地,七味菜四桌茶酒桌椅人役,一座。孝主棚素菜等件全带下用,一座,务学堂。(《孔府档案》六○七八)
孔府历来对“清明”“十月一”上官坟特别重视,出行的场面,
自然是声威煊赫,大张旗鼓。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十二日,衍
圣公的上官坟队伍内有:
跟班四人钱八百文,小跟班五人钱一千文,内门提炉二人钱四百文,马夫四人钱二百四十文,东房仪卫钱五千八百文,东房提炉钱二百文,罗夫二人钱二百文,外觅罗夫二人钱四百文,高帽四人钱四百文,轿夫八人钱四百八十文,炮手钱一百二十文,西房挷轿二人钱四百文,垫子一人钱二百文,对引马三人钱六百文,监胙一人钱二百文,长班一人钱二百文,家丁十五人钱一千一百文,鼓乐四人钱四百文,外借县马三匹钱一千二百文,茶挑二人钱一百六十文,挑金银二人钱一百二十文,正身一人钱六十文,厨役一人钱二百文,买苑子筐钱四百文,小计二人钱四百文,影堂二人钱四百文,挑供一人钱六十文。(《孔府档案》六○七六)
清明节,是民间的重要节日,曲阜称“清明寒节”。曲阜一带,祭祀祖宗林茔、扫墓、插柳、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坐车,或乘轿,或步行,纷纷携带火纸、香、酒和供菜,分别到各自的林中,去为已故的先人祭奠,叫做“上坟”。上坟时,要将香、纸散发到本家已故先人坟墓前焚烧;而在自己父母坟前,要摆放供菜、馍馍、面皮汤、酒等,供菜一般三碗或五碗。在焚烧香、纸钱和浇奠酒之后,要行磕头礼。清明上坟时,还要扫墓,给坟墓添土。
十月初一日,是“三冥节”之一。在曲阜,“十月一”与清明节一样,也是上坟祭祖的一个大节。一般是在坟前摆放供菜,然后点香、焚纸钱、奠酒、磕头。
孔府是一品公爵府第、富贵显赫之家,清明、十月一的上坟祭祖活动,自然要比民间场面气派得多。比如,在林内搭架众多的席棚,就是最明显的区别于平民百姓的地方之一。
本来,天棚户是有差事的时候,才到孔府来应役,差遣过后,便各自回家,但是到后来,临时性的搭棚任务,时常出现,所以在天棚户中,又分化出来一种,常年在孔府应役的扎彩匠,遇有需搭席棚时,以他们为主,平时没有搭棚的任务时,就干些杂活。原孔府的扎彩工贾书贤的儿子贾永福,在谈到他父亲在孔府应役情景是说:“父亲在‘孔府’里,要干扎彩(扎彩门、凉棚等等)、抬煤、扫院子等杂活,冬天打冰、窖冰,夏天抬冰、送冰,每天夜里,不管风雪雷雨,都得围着‘孔府’大院打四次更。”(《历史的见证》山东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0页)这就是常住孔府天棚户人的真实现状。
三、割草户
割草户,也称林柴户,是专门为在孔林割草,而设的户人。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占地三千多亩,这里林木茂盛,杂草密生。尤其是遍地丛生的杂草,生长迅速,四处漫延,堵塞了道路,覆盖了坟茔,有的藤蔓植物还爬上了墓碑石仪。如果不及时清除,到“十月一”上坟焚香烧纸时,极易引起火灾。割除孔林的杂草,就成了一项长期的、固定的工作,因此,孔府特设了专差户人割草户。割草的时间,是每年的八月十四日到九月二十五日。
割草户们在孔林割除林草后,尤其是黄草,还要按个捆好,然后运出孔林,这一部分运输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是割草户们无法承担的,因此,孔府还向各屯庄摊派。1934年的《各屯柜厂庄运林柴差清单》分别是:
兹将各屯柜厂庄出运林柴资列后:人丁柜六千个。滋阳厂六千个。郓城厂六千个。东阿屯四千五百个。曲阜厂四千个。巨野厂三千四百个。南池庄三千四百个。齐王庄三千四百个。红庙庄三千四百个。张羊庄三千四百个。大庄三千四百个。独山屯三千四百个。戈山厂二千七百个。春亭庄二千七百个。东平厂二千个,尼山柜二千个。安基山二千个。黄家庄八百个。平阳厂四百个。藕租二百一十个。以共派林柴六万七千五百一十个。(《孔府档案》八四六四)
孔林是一处大型的人造园林,位于曲阜城北三里处。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后,就葬在了这里。《孔子家语·正论解》说:“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东家杂记·祠坛》曰:“弟子于冢前以瓴甓为祠坊坛,方六尺。”可见,当时的孔子墓非常简单,冢前是以砖瓦砌成祠坛,方六尺,仅与地平,并无祠堂等奉祀建筑。
孔子以后,其子孙围绕着孔子墓接冢而葬,经过两千多年,七十多代的不断延续拓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孔林内坟冢累累,碑石如林,古木参天,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之一。
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及裔孙孔白、孔求、孔箕、孔穿、孔谦,也先后葬于此。至战国末期,这里至少已有八座孔氏坟冢。他们按照古代的昭穆秩序,分布在孔子墓的周围。至西汉武帝时,“孔子冢大一顷”,林地发展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西汉时期,高祖刘邦经过鲁地时,第一次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启了历代帝王尊孔、祭孔的先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与儒学开始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从此,历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的同时,也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墓的祭祀及修建活动,由此渐受重视。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敕将孔子墓前旧有祠坛改为石砌,并造神门一间,斋厅三间。此外,还拨派若干户人专门看护墓地,孔林从此时起就有了专门的守林人。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鲁相史晨对孔庙进行修缮的同时,又对孔林设守墓官员,按时进行洒扫。至此,孔林的形制才逐渐完备。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同中原文化的融合。他尊称孔子为“文圣尼父”,以他为文章道德居天下之首的圣人。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至阙里祭祀孔子墓,并诏兖州府官员为孔子墓起园栽柏,修饰坟垄,更新碑铭。
隋朝以后,历代皇帝对孔子之道尊崇有加,同时愈益关心起孔子墓园的守护。称孔子“述万代之典谟,为百王之师表”。唐朝建立不久,为巩固统治地位,大力标榜孔子“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把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还下令全国各州、县学都要修建孔子庙。贞观十一年(637年)七月,唐太宗尊孔子为“宣父”,诏兖州建阙里孔子庙,给二十户奉守林庙。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到泰山封神时,专门派遣礼部尚书苏颋以太牢礼孔子墓。咸通四年(863年),唐懿宗拨给五十户供林庙洒扫。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六月,太祖郭威平定兖州后,至阙里祀孔子庙,拜其墓,勒令地方官修建林墓,严禁百姓到孔林中砍伐樵采。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宋真宗赵恒封神泰山,返京过阙里,拜谒孔庙后,又拜其墓,增加守林人二十户。《曲阜县志》记曰:“幸孔林,以树碍道,有司将剪伐,帝不许,降辇乘马。至墓,设奠再拜,憩墓左者久之。”其后,在孔子墓左前增建驻跸亭一座,以示纪念。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命工匠镌刻石仪,置于墓前两侧,五年成,增孔子墓前石仪,置翁仲、甪端、文豹、望柱各一对,正式形成了孔子墓道轴线。同时,还修建思堂、斋厅等建筑。宋、金征战之时,进入曲阜的金军元帅曾下令保护孔子林庙。孔尚任《阙里志》卷三记曰:
高宗建炎二年,金人粘没喝入袭庆州,衍圣公端友避难南渡。军士欲发孔子墓,喝问通事高庆裔曰:“孔子何人?”曰:“古之大圣人。”喝曰:“大圣人墓安可发!”举发者皆杀之。睿宗天会七年,元帅驻驾兖州,登杏坛奠拜,复诣圣林,适军士有发二代泗水侯墓者,方深六尺许,又发破四十六代刑部侍郎宗翰墓,元帅知,命执缚,谒林周览讫,得伐墓者十二人,至庙南十里处,悉杀之。
此时,孔林的形制已完备,墓地规模也相当宏大。孔元措在《孔氏祖庭广记》中,对孔林的发展沿变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并绘有“孔林图”,图中标出了环孔子墓修建了围墙、神门,以及宣和元年的石仪、思堂、斋厅等建筑的位置。
元文帝至顺二年(1331年),五十四代孙曲阜尹孔思凯“虑祸有樵牧者,建一门,甚为雄丽”。他还“始作周垣”,围起了林墙。次年,又修孔林神门,使孔林更加壮观。据元人扬奂在《东游记》中的描述:
墓前有坛,石厚三尺许,方如之,其数四十有九,后汉永嘉元年相韩敕节造。东连泗水侯伯鱼墓,南连沂国公子思墓。《世家》云:“相云十步耳。”而密迩若此,后人增筑之也,然规制甚小,礼之所谓马鬣而封者是也。子思之西石坛,居摄元年二月造,有曰“上谷府卿”者,有曰“祝其卿”者。先圣墓西北白兔沟也,二石兽状甚怪。林广十余里,竹木繁茂。
明、清两代,是孔林大发展时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玄烨到孔林瞻拜孔子墓,问及孔林面积,引驾官孔尚任以族众日繁,附葬无隙,坟积墓累作答,皇帝问何不开扩,孔尚任见机乞请:林外皆为版籍民田,欲扩不能,尚望皇上特恩,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下诏扩展孔林。关于这一次增扩林地的情况,《孔府档案》五一○三卷记曰:
孔林东、西、北三面酌量增扩地一百五十五丈七尺,共一十一顷十四亩九分零,内除孔毓圻自置地顷一十亩零,不议价外,孔氏百姓地一十顷四亩零,每亩价银二两一钱五分,共价银二千一百五十八两八钱零,孔毓圻自照数给价。……每年应征银二十四两零,米二石五斗零,相应豁除可也。
雍正八年(1730年)至十年(1732年),又用时三年大修孔林,享殿瓦色依庙工寝殿之制,改为黄色。将宋宣和之石翁仲移至孔伋墓前,而以新镌之翁仲代替。乾隆皇帝曾九次至阙里祭奠孔子,其中五次亲临孔子墓祭拜,行一跪三叩礼,增建碑亭两座。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地方官员出俸钱植树,在享殿周围及红墙外、缭垣以内,补植柏、松、樟等近万株。道光五年(1825年),建“鸾音褒德”木坊。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又在孔林神道两旁植柏树一千余株。
孔林面积大,植物种类繁多。数万株高大乔木分布于三千余亩的林地内,构成了茂密的森林。其植被型属于落叶林和针叶林,优势树种有麻栎、黄连木、侧伯、圆柏等。林下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构成了自然的植物群落。春夏草本植物主要有老鸦瓣、点地梅、阔叶麦冬、早熟禾、垂穗苔、披针叶苔草、米口袋、紫花地丁、班种草、盾果草、蓬子菜和成片的狗舌草、白头翁等。秋季主要有黄草、野古草、野菊、牡蒿、野艾蒿、金叶马兰等。
尤其是孔林的黄草,可以说每年给孔府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因为,在当地黄草是盖屋时,覆盖屋顶的最理想的建筑材料。每年割草户们,把收割后的黄草,捆成一个个同等大小的草捆,然后运到市场上出售。
民国时期,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尚小,府务由其母陶氏掌管,一些孔氏族人对陶氏掌管府务多有不满,甚至于联名把陶氏控告到国务总理处。其中所控罪状之一,就是把孔林的柴草擅自处理。档案史料中,有一份《孔氏家族六十户的代表孔宪标等人联名写给国务总理兼内务部长的控状》,状中说:陶氏“门实卑微,性尤妒忌,先衍圣公孔令贻之侧室王氏生,数日即暴死,岂无原因?杜丙勋、陈文彩皆前清刑部恶吏之子,不知何因以姐弟相称盘踞府内,穿堂入室,共饮共食。……林庙柴草每年约一百余万斤,原为孔氏公产,杜等唆使陶氏据为己有,剩柴运走,不许家员族人拣拾,近又强占孔繁电坟地,种种恶迹实难胜举。”
更有趣的是,因为割草户在孔林里割草应差,还衍生出另种孔府户人,这就是孔府的萝卜户。
孔林后面,居住的一部分割草户,原先只承当割草差务,有一次,他们把自己带来的水萝卜给邻近庄子的割草户人解渴,当场被孔府的“管事”看见,他把割草户们带来的水萝卜,拿回去给衍圣公品尝,这种萝卜鲜脆汁多,甜中带着辣味,还能消食除腻。衍圣公品尝后,大为赞赏,便把这些带萝卜的割草户,派定为萝卜户,每年按例向孔府贡纳萝卜。
四、花炮户
花炮户,是专为孔府制造烟花爆竹、鸣放鞭炮的户人。
孔府的嘉庆活动很多,比如迎接圣旨、袭封进爵、娶妻生子、节庆祝寿等等,都要鸣放鞭炮,大势庆贺。这些鞭炮大部分是由孔府的花炮户自己制做的,孔府提供给花炮户们硝磺木炭等原料,从腊月初一开始制作,到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时结束。制作的花炮名目繁多,约有数十种。
制造花炮需要资金,这部分费用,自然也是分摊到各屯庄身上,1935年的《各屯庄摊交差派帐》中,所记的花炮差派是:
各庄屯交花炮差分数如下,计开:人丁柜交钱三十二千文。滋阳厂交钱三十二千文。郓城厂交钱三十二千文。东阿屯交钱二十四千文。曲阜厂交钱十六千文。大庄交钱十六千文。南池交钱十六千文。红庙交钱十六千文。张羊交钱十六千文。独山屯交钱十六千文。齐王庄交钱十六千文。巨野厂交钱十千文。大戈山交钱十千文。春亭交钱八千文。小戈山交钱七千文。鲁源交钱六千文。西岩交钱六千文。东平厂交钱六千文。尼山柜交钱四千文。胡二窑交钱二千文。黄家庄交钱一千文。安基交钱一千文。平阳厂交钱一千文。藕租交钱一千文。以上应交上钱三百千文。(《孔府档案》八七六一)
衍圣公袭封,要算是孔府的头等大喜事,按照惯例,每任衍圣公袭封,皇帝都要颁一道圣旨,即所谓“敕书”,这道圣旨等于是皇帝的任命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圣性。就是迎接这样一道圣旨,花炮户们需在整个仪程中,多次鸣放铜炮,以壮声威。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孔子七十二代孙孔宪培袭封衍圣公,当时乾隆皇帝下了一袭封圣旨。如此重要的一道圣旨,可想而知,在迎接时是一种何等的隆重场面。圣旨尚未到时,孔府就在大堂正中设御幄香案,东柱内有供案一张,以备安放圣旨外套袱筒用。门外东柱前设踏跺向南,西柱前移,南设谢恩香案。北甬道东西为班次,以备属官排列候旨。大门、二门均挂黄彩,群灯高挂,鼓乐齐备,由大门直至南城门外仪树迤南,均排列黄色仪仗。
因为圣旨是从京城顺运河到济宁,又由济宁沿陆路到曲阜的。所以在府内布置停当后,孔宪培先派随朝伴官到济宁运河口迎接引导。同时,还要在距孔府十里外,扎彩棚、黄亭两处,以备赍奏官休息。从南城门外沿途排列着全套黄色仪仗,并在陈家庄以西扎彩棚、建黄亭候旨,南城门外柏树行南头亦建黄亭伺候。
孔宪培身穿朝服,乘八抬绿呢大轿,在全套仪仗的前导下,出正南门,到陈家庄以西等候接旨。入座棚稍憩,便听到远处随朝伴官的导骑鸾铃的响声传来,知圣旨已到,孔宪培即出棚,站立黄亭以南,率领合府属官跪于道旁俟候。
赍奏官捧圣旨下马,铜炮轰鸣,迎接圣旨的到来,随后将圣旨安放于圣旨盒内,恭于扎制的黄亭。仪仗引导,八人抬黄亭前行。
孔宪培跟随入正南城门,又鸣放铜炮,至孔府门前再升炮。到府迤西稍停,府内仪门大开,宣读圣旨的人员及赍敕谕人员先行入府内,至大堂内香案前站立恭候,俟黄亭进入安放于大堂内正中。
衍圣公孔宪培率领合属官员,由角门进入,排列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升堂诣黄亭前跪,赍奏官敕人请圣旨出黄亭,立授予衍圣公孔客培前,赍敕人退立东南隅。孔宪培跪接圣旨,转授予宣读圣旨官员,跪接,平身复位。宣读圣旨官员取出圣旨,打开包皮袱筒,双手端捧,登踏跺,朗声宣读,衍圣公孔宪培则跪听宣读。
宣读圣旨完毕,鸣放铜炮,读圣旨人员即卷圣旨装入圣旨盒,安放于黄亭内,退东隅立。众人行三跪九叩头礼后,恭奉圣旨入内府敬藏。
以上是衍圣公袭封时,迎接皇帝圣旨的场景,在整个仪程中,花炮户们需按规定的环节,适时鸣放铜炮。
然而,在孔府年节中,燃放花炮的环节,比迎接圣旨还要多,所燃放的花炮品种,也比迎接圣旨时多得多。孔府有特制的燃放烟花的花墩,最大的花墩是生铁铸造的,有五百多斤,合抱粗,半人高,圆形,四面有铁鼻,铁鼻用铁链拉住,这个大铁花筒,平时常年在东房门外的迎春花旁放置,到正月十五日以前,就滚到大门外,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时燃放烟花,其他还有各种小铁花穿插燃放。最常见的花炮名目有大梨花、小梨花、狮子滚绣球、孙悟空大闹天宫、箭花、舞花、三节花、连环炮、竹节炮、二踢脚、喷花、花连炮、起火炮等等。花炮户们制作的火鞭,更是气派,最大的火鞭,挂在大堂前的柏树上能转三圈。
孔府过春节,也称“过年”,有一个烦琐复杂的过程。一进入腊月,孔府就要开始准备起过年用的物品,比如花炮户从腊月初一日开始制作,一直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为止,制作完鞭炮焰花以后,就用牛车和木轮推车送到孔府,衍圣公及太太们入往赏给他们钱,发给他们饭菜,吃完后回去。这些花炮除孔府自己使用外,还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客人。
腊八是孔府忙年的第一个高潮,平时仆人和当差的人员大都回家吃饭,而这天要留在府内吃饭。为做腊八粥,临时支起大锅,熬三大锅腊八粥,凡是当差的都来喝。腊月十五,开始洒扫庭除,各房内外,庭院各处,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换椅垫、换宫灯。打扫完,便开始“蒸壮”,也就是蒸过年的年货,有花糕、黏糕、豆包、糖包、花卷、馍馍等。这些年货大小不一,用途也不一样,有上供的,有人吃的,有上宴席的,区别很细。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王爷上天去汇报工作。在曲阜曾流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谚,人们对灶王爷特别恭敬。孔府里每到这时,派专人,并有多名吹鼓手,吹吹打打前去祭灶。祭完灶王,便忙于铺红毡、搭彩棚。前上房院子里搭“天地楼”,立“朝天竿”。天地楼是供天、地诸神用的,里面摆许多香案。朝天竿是过年挂“天灯”用的,竿高三丈有余,刷红漆,竿上边有绿花顶和三角钩,钩上挂大红灯笼,这盏灯一直亮到正月十五。因为朝天竿很高,全曲阜城都能看盏天灯。
年三十这天,是贴门神、对联,摆放各神灵牌位的时候。孔府的各院的大小门,房屋的里外门,都要换新门神、新对联,甚至包括府外的车栏、马号、东场、西仓等。在大堂院和前上房院里挂上火鞭,待凌晨零点开始燃放。
大年初一的凌晨零点开始发“发纸马”,点亮蜡烛,烧起柱香,最热闹的还是燃放烟花爆竹。据说,在曲阜城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的岁首,只有听到孔府里响起爆竹声后,城内的其他府第和户家,才能燃放。这是一种对孔府的敬畏,还是依孔府燃放的时间,来判定这一“时辰”的到来,这是传说,已不可考。
这时候,衍圣公和夫人都起来喝枣汤,也叫喝“元宝汤”,喝完后,便去拜天地,然后拜家庙、影堂、祧庙、慕恩堂等。早晨七点钟以后,衍圣公再拜孔庙,拜庙时有百户、管勾、司乐、典籍四位府属官员陪拜。祭完孔庙后回府用早饭,饭后衍圣公和夫人坐在前堂楼门口,接受合府人员的拜年,事毕各赏“红包”,女仆、丫环、内勤人员每人二百钱,各房管事每人二钱银子。
孔府的花炮户们,在孔府完成自己的差役后,便可以回家,等到下次差派,再到府应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