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罗锦堂

罗锦堂:《诗经》与赋诗

2018-09-27 15:26:00  作者:罗锦堂  来源:中国孔子网

罗锦堂教授


罗锦堂先生与弟子光华(徐天舒)昭明(李晓阳)飞翔(陈艳群)合影

  罗锦堂,字云霖。中国台湾第一位文学博士。罗锦堂先生一生旅居,结识了诸多好友,并写下了很多力作,他把这些作品合写成《行吟集》。其中既有思念故乡的作品,也有展现志向的作品,还不乏展现异域生活的作品。无论哪种作品,都能体现罗锦堂特有的作品风格。罗锦堂晚年仍不忘弘扬国学,曾去世界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讲学,为国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罗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深有研究,是元曲专家,著作有《中国散曲史》、《锦堂论曲》、《罗锦堂词曲选集》等十余种。

  按:2016年5月22日,美籍鲐背之年的罗锦堂老先生于十翼书院湖南分院欢喜开讲《<诗经>与赋诗》。时任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晖,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唐浩明等嘉宾与现场近百位听众,共同倾听了罗老的讲学。讲座全程由十翼书院米鸿宾山长主持。罗老两个小时的讲座一气呵成,妙趣横生,令受众醍醐灌顶之余,更对老先生的博学和超常记忆力,感佩不已!

  以下为当日讲座文字记录,以飨诸君。


  十翼书院米鸿宾:

  非常开心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十翼书院,聆受罗锦堂先生的《<诗经>与赋诗》。今天我们高朋满座,著名的文化学者湖南作协名誉主席唐浩明老师、湖南省文化厅李晖厅长也来到了现场,大家对这场文化盛宴特别感兴趣。

  我们今天请来的是美籍华人罗锦堂罗老师,台湾中国文学博士第一人。也是十翼书院2016年的第三场公益讲座。我们这次为什么要讲《<诗经>与赋诗》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末之前群经之首是《诗经》。对于《诗经》,除了我们了解的文学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哲学智慧上的指引。

  比如说学习中国文化所必由的“儒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第一条就是“格物”,这是后七目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基础,后面妄谈。《诗经》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这句话就是“格物”智慧的理论基础。能格物之后,才能够依序实现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足见格物之功是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基本要求,只有了解事物的基本规律。才能遇事能断,才能能助人救己。

  今天,我们请老先生来讲《诗经》,是开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汉末之后《周易》和《易传》二者合而为一,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至此后世就将《易经》立为群经之首了。但从经学角度来讲,《诗经》和《易经》都是我们最先要必读的典籍。

  罗老:

  唐主席、各位首长、还有远道而来的来宾、十翼书院的同学们,我今天来讲《诗经》。我在香港的时候曾经开过《诗经》的课,现在在夏威夷和几个教授以及同学在研究《诗经》。因为《诗经》大家都喜欢读,她是我们文化总汇中两大渊源《楚辞》和《诗经》中之一。《楚辞》代表南方文学的总记,《诗经》代表北方文学的事记。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写文章和信件,用到的词汇典故很多都是从《诗经》中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很少有这样广泛流传的作品,并且还有它的文学气质底蕴。

  比如说,《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我们可以借助《诗经》来了解。

  我们读的 “夭桃”,用“夭桃秾李”来形容艳丽盛开的桃李,比喻美貌的年轻人。《诗经·周南·桃夭》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大家别把家室剥离开了。室是室,家是家,有的人结婚只宜家不宜室,就像徐志摩那样。有些夫妇两人处的很好,对丈夫的全家人都能和睦相处就是宜室宜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到“蒹葭”有种秋风瑟瑟的感受,又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是非常高雅的境界,这就是《诗经》的魅力,读了之后回味无穷。

  我们说《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是女孩子躲起来了,男孩子走来走去都找不到他,这是对女孩子活泼自由的描写,古人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诗经》最初叫“诗”、“诗三百”。从汉武帝开始,崇尚儒书,整理后把《诗经》作为了五经之首。为什么呢?

  因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我们,如果读《庄子》时就有六经之谓了。孔子最喜欢读《诗经》,谈话会喜欢引用《诗经》,更鼓励儿子读《诗经》。不仅读还要歌咏,尤其唱到《关关雉鸠》的时候摇头摆尾,非常高兴。

  《诗经》中的《雅言》,是说“诗书之礼皆雅言也”。雅言是北方流行的官话。孔子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沟通交流时都用雅言。孔子问学生:“好久不见,最近读《诗经》了没?”“没有”“不读《诗经》就不会说话”不会说得体的话、漂亮的话、动听的话。不读《周南》就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知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启发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合群性,可以学会正当的怨恨。近,可以学到融会父母的道理;远,可以用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可以知道各地的风俗习惯。”所以,孔子鼓励儿子和学生多读《诗经》。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读《诗经》可用于外交,就像今天精通英语一样成为外交官。外交场合要登高赋诗,别人根据你的话借助《诗经》来对答。登高赋诗是外交场合、朋友之间借助《诗经》来回答。要把《诗经》背的滚瓜烂熟,不读《诗经》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应对别人的话。 所谓“登高为赋,可以为大夫”,讲的就是能登高赋诗就能做官做大夫。

  赋诗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能背《诗经》300篇,虽去做官,可是处理事务不能很通达。出使四方国外,虽然读书多,但不能独立应对。读书虽然很多,你要会灵活运用才有用。

  第一个在外交场合运用《诗经》的,最早的是鲁僖公23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所载:晋国的重耳出宫,晋献公把重耳的哥哥太子申生杀了,在大臣的劝说下出逃18年。后来晋献公去世后才回去。重耳到了秦国后,虽然在外流浪这么久,可秦穆公还是以国君之礼来招待他。重耳知道秦穆公外交场合很慎重,一定会赋诗。于是,重耳问谁读过《诗经》?带子犯一起对答,子犯不敢去,后介绍朋友熟读《诗经》的赵衰(重耳的五贤臣之一)陪同重耳出席宴会,秦穆公果然在宴会上读诗,《诗经·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采了很多菽,装在大筐小框里。你现在来到秦国,我们可以给你什么东西呢?从这里可以看出,秦穆公愿意帮助重耳回国。重耳在赵衰的指导下,用《小雅·黍苗》对答秦穆公“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黍苗长的很茂盛,要靠好雨及时来滋养。我现在的境界,像黍苗一样,要靠外力帮忙可以长大。他将秦穆公比召伯。后来,果然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顺利的回到了晋国。

  这样的赋诗在形式上、宴会上,《诗经》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用,就是断章取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曾记载“锤陇之会”,就是现河南的龙在县,有位晋国的大臣赵武,赵武代表晋国出使郑国,赵武见到有七位大臣来招待他,现场请各位大臣赋诗一首以表心意。七位大臣表示欢迎,赞美赵武,祝贺平安等;

  举第一个大臣子掌赋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国风·召南·草虫》)

  降念hong,在北方是是红色的意思。意思是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表示欢迎赵武,你没有来的时候我们想念你,见到面了我们很高兴。赵武听了很高兴,表示不敢当,于是他自己也用《诗经》与七位大臣一一对答。如果不是对《诗经》滚瓜烂熟的话,很难与每位大臣的回答都非常得体的。

  《左传·定公》是在公园前506年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外交场合赋诗,我曾经统计了过《左传》外交赋诗共有有28曲,最后一次是在西贡外交赋诗,与湖南有关,吴国大将吴渊带兵攻打楚国,几乎灭掉楚国。楚昭王逃走,吴渊有位好友申包胥却要兴复楚国。申包胥去秦国搬救兵。哭了7天7夜,秦哀王非常感动,赐诗一首:“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待我修理打磨我的矛戈,与你一同对敌。秦国出兵打败吴渊,楚昭王回国。

  根据《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从诗里就可以表现出来,你是来攻打我的,还是来求助我的。

  魏文侯有几个儿子,立二儿子为太子,大儿子发配在外。好久不见大儿子,魏文侯问使臣苍唐大儿子的表现如何,回答表现的很好,他喜欢读《诗经》。很喜欢读《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读《《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晨风是一种飞的很快的鸟,停留在树林深处,不见了。证明小儿子很想念父亲,问父亲为何把我忘记了?魏文侯很感动,昭书回朝,立为太子。这是很有名的记载,会读《诗经》可以感动父亲,重新执政。

  我们现在来举一个《诗经》对答完整的例子:

  有一个长得非常美的女子叫崔十娘,媒婆王五嫂。崔十娘很喜欢张鷟(鷟zhu,凤的别称)。

  念诗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身男追女,现在断章取义,表达女子的爱慕之意,心中十分想与他交往。张鷟很高兴,回诗一首:“南有樛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而张鷟本人则恐攀交不上,引以为憾。

  旁边的王五嫂,出于朋友好意也念诗一首:“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之如何?匪媒不得!”没有斧子就砍不成树木;没有媒人也娶不了妻子!娶,就是手抓着耳朵,取太太。

  《诗经·卫风·氓》“不见复关,涕泪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说明盼望与等待的急切心理,不见恋人,内心焦躁之状可掬,既见恋人,内心畅快之状也可掬,足见思之深,爱之切.

  崔十娘又觉得不放心,张鷟表示:“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曒日。”

  今生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结为夫妻同居一室,那么死后我也希望和你合葬在一个墓穴中,日后,当你对我的话有怀疑时,请抬头看看天上永不消逝的太阳。有如现代版《月亮代表我的心》。在王五嫂的撮合之下,两人终于竭诚秦晋之好。这是完整的《诗经》故事。

  无论任何场合,如果不能熟读《诗经》,在外交场合就不能很好的应答。

  到了孔子时代,外交上的赋诗的风气就没有了。后来人们常断章取义来解释当下的事情。

  《诗经·豳风·鸱鴞》:“今汝下民,或敢侮予?”鸱鴞是一种鸟,以前它的巢很低,总是有人破坏鸟巢,现在把巢筑的很高。

  孔子读到此诗,“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一个国家要免除内忧外患,就必须实施仁政.尊重人才。尤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孔子说:”这首诗的作者懂得政治上的规矩,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强盛,别人就不敢来扰民了。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引用《诗经》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有瑕疵,还可以磨掉;说话有瑕疵,就没有办法补救了。比喻话说出口不能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孔子因为这句话,也把哥哥孔伯尼(孟皮,排行老大又是跛脚)的女儿,嫁给谨言慎行的学生南容(南宫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子贡喜欢这几句话,孔子对子贡大为赞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原意是女孩子长的灵巧美丽,美丽的眼睛真明亮,穿着白衣服也很让人眼花缭乱。孔子解释:本身天生丽质的美人,就像一张白纸画画,慢慢就有了墨彩。文化进步,开始都很朴素,慢慢改良。本来是一句诗,经过后人的解释就变的不一样了。

  《论语・泰伯第八》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做人做事一辈子总要小心、谨慎,就好像是站在悬崖的边缘一样,就好像是踩在薄薄的冰层上面一样。

  曾子生病了,学生来看他。他深出手脚给弟子看,弟子看到手脚无恙,曾子说:“我这一生都很谨慎,我的身体还健全。”孔子说处事待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危险的地方一点不能马虎,拿这几句话来比喻做人。

  我们引用清代方玉润的解释:“《诗》多言外意,有会心者,即此悟彼,无不可以贯通。虽惟观《诗》,学《诗》,引《诗》乃可;若执此以释诗,则又误矣。盖观《诗》、学《诗》、引《诗》,皆断章取义,而释《诗》则务探人之意旨也。岂可一概论哉!”

  方玉润的解读是《诗经》中最多最好的,他写了一本《诗经原始》。《诗经》很多的言外之意,读了《诗经》不能直接解释,要即此悟彼,能说的通。观《诗》,学《诗》,引《诗》都可以,但是整个《诗经》的解释就不可断章取义了,要把整个《诗经》的内容要融会贯通。

  讲一个磨刀石的例子:

  唐代高僧怀让禅师是陕西人,出家到衡山。马祖是四川人,12岁出家。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天,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向弟子问道:“你这是在做什么?”马祖马上起身答道:“我在坐禅修行,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他这么说,就顺手从底下捡起一块砖,然后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神情专注而又坚毅,和马祖一样的具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

  马祖非常疑惑的问:“师父你在磨什么东西啊?”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啊,难道你没有看不见我在做什么吗?”

  马祖又问:“磨砖有什么用啊?”

  怀让禅师说:“我想吧他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说:“砖本身没有光,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就不要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了。”

  让禅师就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惭愧地问道:“弟子愚笨,请师父指点,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答道:“如果你赶牛车,车子一动不动。你说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牛?”

  马祖终于醒悟:“坐禅只是修行、静思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悟’的境界。若真正的想成佛,只坐禅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从心里去践悟禅法、禅的智慧。”

  前两天下雨的时候去了趟衡山,我写了一首诗:

  濛濛烟雨上衡山,狭路车行湾又湾;

  磨镜台前问马祖,可曾借我打牛鞭。

  百丈禅师在未开悟以前,有这么一个场景:

  有一天,百丈.怀海禅师与他的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在屋外散步,

  不经意间,看见一群野鸭子飞过去。

  “什么东西啊?”马祖问

  “野鸭子”百丈回答。

  “牠们飞到哪里去啊?”马祖问,

  “牠们己经飞走了,师父!”百丈回答。

  突然马祖捏住百丈的鼻子扭转,百丈痛得大叫。

  “你说他们过去了吗?” 马祖问

  百丈大哭。其他人问他怎么了?百丈让他们去问师父,师父又让他们回去问百丈。

  这回百丈又哈哈大笑了。别人都不清楚怎么回事。

  第二天,马祖到法堂准备说法。

  百丈把自己的垫子卷起带走。马祖问百丈为何不听?

  “你昨天扭我的鼻子好痛,我今天不痛了!”

  为什么要扭百丈的鼻子?因为“你知道鼻子痛,就还在这,你的心没有跟着鸭子飞走。”马祖如是说。

  百丈听了汗流浃背,当下恍然大悟。

  类似这样的情形,高人一听就能开悟,都是极端聪明的人。

  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曾预言:怀让的门下将产生一头壮马(马祖道一),他将用思想的铁蹄来踏破这个世界。

  ……

  我讲了这么多,有人肯定讲:“禅宗是印度的吗?”

  老实讲,禅宗不是印度的,而是中国的。都是用禅宗的名来传,六祖慧能以后禅完全是中国化的,中国产生许多的高级禅师。

  宋朝王安石曾说:“现在中国的传统,从孟子后为什么没有高人了?”

  因为儒家太淡薄了,不能留住高知识分子。这样解释并不是要提高禅宗,而真正在唐末宋初时,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投入佛门去了。这是另一件事情,我们就是附带讲了这句话。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为止,谢谢各位!


时任湖南文化厅李晖厅长分享发言

  十翼书院米鸿宾:

  整整一个半小时,罗老师的思路特别敏捷,特别清晰,从《诗经》到公案,如数家珍。昨天老先生讲了一个名句:“人要光明的活着”,今天又讲了一个名句:“太阳代表我的心!”

  禅宗源于中国,六祖慧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坛经》的出现标志了中国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马祖,还有这样一段智慧:对于别人已经为自己做好的荤食,弟子不知如何解决是好,去问师父马祖该如何处置,马祖对弟子说:“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弟子当下心中释然。

  《诗经》中有许多史学内容。包括罗老师讲的晋文公重耳的故事,申包胥哭秦庭七日不绝,秦哀公感其忠诚,于是出兵救楚的故事。

  晋朝到春秋五百年的时间,多用对歌,赋比兴的形式,隐喻的方式,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今天老先生虽年逾九十高龄,在这里谈笑风声,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中国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而老先生则是我们惊人的财富。九十岁高龄的罗老跟民国大先生们有着亲密的接触。今天如此娴熟分享《诗经》中的章节,这是我们现场受众和网络直播观众的福报,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谢谢老先生!

  最后,祝罗老师身体安康,诸务迎祥,欢迎大家再到十翼书院。

湖南作协唐浩明主席分享发言  

扫描二维码 下载孔子网app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