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罗锦堂教授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昌平乡人,就是现在山东曲阜县南八十里的地方。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22年的8月27日。
他的父亲名叫孔纥,字叔梁。后人把他的名和字连接起来称呼,而把孔省去了。因此,大家都叫他叔梁纥。他原来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的贵族,祖先因避宋国的宫廷之乱,于是才离开宋国,飘移到鲁国。
叔梁纥,是一个著名的武士,曾为鲁国立过战功。最初娶妻施氏,一连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于是叔梁纥又娶了一个妾,却生了跛脚的男孩,名叫孟皮,字伯尼,是孔子同父异母的哥哥。
由于孔孟皮是天生残障儿,叔梁纥仍然不大满意,终于在他六十岁时,到曲阜名门颜襄家求婚。颜家三小姐名徵在,那时只有十六岁,居然愿意和比她大五十岁的叔梁纥结婚。婚后为了要生个儿子,夫妇就跑到尼丘山去拜神求子。后来果然生了个男孩,即我们要讲的孔子。
孔子生下来时,头顶的现状突出,有个黑疙瘩,很像尼丘山的样子,所以就取名孔丘,字仲尼。因为他是孔孟皮的弟弟,从此大家都叫他孔老二。
孔子三岁时,不幸父亲去世了,只有在寡母颜徵在的抚育下,慢慢长大。他十五岁时,才正式上学;十九岁时,参加鲁国全国的春季乡射比赛,在射箭中,居然得了第一名。鲁昭公为了嘉奖胜者而召见他时,当面称他为夫子。由于他得了全国的第一名,有一位祖先也是从宋国飘到鲁国的亓官氏,也是孔家的邻居,就把女儿嫁给了孔子。到了二十岁,就生了个儿子,当时还没有取名,恰好鲁昭公派人送来了一对鲤鱼以为贺礼。为了纪念国君的道贺,顺便就把新生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据说从此以后,孔家就不吃鲤鱼了。
孔子既有了家室之累,不得不出外工作,以养家活口。他最先在一个乐队里当吹鼓手,同时也帮人干家务;后来又到一个仓库中担任出纳员;不久又到牧场为人看管牛羊,始终找不到一个稳当的工作。最后,终于在祭祀周公的太庙,找到了正式的工作,经常接触礼、乐,日子一久,他对周公的制礼作乐,特别感到兴趣,于是加强研究,希望他自己,将来也像周公一样,辅佐明主,匡时救世。
当孔子二十三岁时,生了个女儿,名叫孔无违。后来这个女儿,就嫁给了他的学生公冶长。
当孔子五十一岁时,曾跑到周朝,向老子问礼,而且在政治上也崭露头角。他曾追随鲁定公在夹谷(春秋齐地)地方,与齐景公会盟。在孔子的辅助下,不但打退了齐景公在会场上埋伏的军队,而且迫使齐景公把以前侵占去的鲁公的土地也退还了,同时还杀死了当场在舞台上表演娱乐节目时,故意讽刺鲁定公的伶人,而且身、首异门搬出,十足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魄力来。
孔子到五十四岁时,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司寇是专门管理盗贼的,类似现在的司法厅长。他在司寇任内,就杀死了专门成群结党、欺压良民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因而名声大震。正由于他太能干,做事过于认真,因而大家都怕他,同时也有许多人败坏他,所以在政治上,始终得不到当权者的重用;他只好离开鲁国,带着学生去周游列国,那时他是五十五岁。他在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游荡了十三年之久,终不见用。六十七岁,他的夫人病重,有人劝他回国,由于他一事无成,唯恐乡人耻笑,就没有动身前往,他的夫人终因四肢瘫痪而去世。
他又苦苦等了一年,仍然没有任何出仕的机会,在外面实在飘落太久了,只好带着学生,回到鲁国去,在他母亲手植的一棵杏树下,设坛施教,同时和学生们朝夕相处,讨论古代文化和人伦道德等各方面的问题。相传前来受教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另外,他还编订、整理古代文献,如《诗经》、《书经》、《易经》、《礼》、《乐》以及《春秋》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他一生所向往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始终没有实行的机会,就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政策一样,都只是个人的理想而已,与当前现实接不上轨。
当孔子七十岁时,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不幸去世了;七十一岁时,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也死了;另外,孔子最得力的弟子子路,不幸在卫国政变中,被卫灵公儿子荆聩的手下剁成肉酱了。当孔子得知这个消息时,不禁放声大哭,连他正准备要吃的肉酱也倒在地上不吃了。这些接二连三不幸的遭遇,使孔子在心理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就像他失去了左右手一样。加以他想学周公实行礼乐的梦也破碎了,这时恰好听到有人打死了一只麒麟(见后),他以为这些不祥之兆,是天下大乱的预告。因此,他就在理想的幻灭和感情的创伤的双重打击下,终于在公元前四七九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的四月十八日,不幸与世长辞,共活了七十三岁。
据说在孔子去世前七天,孔子曾手持拐杖,在门前散步,还很逍遥地唱了一支歌: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还写了一篇三十一个字的祭文: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而且,鲁哀公还决定修建一座庙宇,以祀奉孔子。
以上,我把孔子的生平,简略地向大家做了个报告,下面就要讲孔子的处世哲学,以及在他周游列国时所发生的事件和孔子如何处理那些事件的经过。
【孔子一生,为人类幸福而奋斗!】
大约在民国初年,夏曾佑在他所著《中国古代史》中,就曾说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之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可见孔子真是一个如前人所说: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伟大哲人了。他本是儒家的始祖。所谓儒,原来是术士之称,犹今言学者的意思,但到了后来,却成为专门称呼孔门的代名词了。孔子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以及政治等各方面,无论对中国,和全世界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因此,孔子不但是中国的孔子,而且是全世界的孔子。因此,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对于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以及文明进步,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在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N.obel Porges)获奖者的宣言中,曾说:
人类想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已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H.G.creel,1905——1994),曾著有《孔子与中庸之道》(confuciu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全书把历来中国学者,对孔子的讨论,以及西方学者,对孔子的研究,都加以融会贯通,再用自己的观点,解释而成,的确是一本如许倬云教授所说,既适合西方人,又适合中国人值得一读的好书。
谁都知道,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我们根据《论语》中的记载,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典范。记得当我在国立台湾大学文科研究所读书时,系中的教授孔德成先生,他是孔子的七十七代孙。有一次,应邀到日本去访问。当他到了东京时,日本全国的老百姓,不远千里而来,跪在孔教授的面前,行礼、膜拜,就是感恩于孔子的教化,以表达他们内心对孔子的崇拜。不仅日本如此,就是韩国和越南等地的民众,也无不对孔子有最高的崇拜。老友张起钧教授说,孔子虽然生在两千五百年前,却承受了在他以前两千五百年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支配了在他以后两千五百余年文化的开展。
孔子以仁为核心,创立了儒学。不仅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流,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潜移默化地保存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因此,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他以一己之力,挺起肩膀,承担了中国尧、舜、禹以及文、武、周公以来之道统,以实行他所主张的仁、义、礼、乐等制度。他不但问礼于老子,同时也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可见他在文化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各国诸侯以为孔子仁义之类的教化,实行起来,非常缓慢,不能立竿见影,因而反笑他太迂腐,太不合时宜。所以,尽管他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可是仍然得不到各国的重用,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而且还障碍重重,多灾多难!
例如有一次,他离开卫国(建都朝歌,即今河南淇县),准备要到陈国(旧称宛丘,即今河南维阳)去,路经匡地(卫国,即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匡人误以为他是阳货,而要加以杀害。因为匡人以前曾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劫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于是匡人就把孔子抓起来,关了五天,直到弄清楚真相后,才把他放了出来。可是由于师生们的纷纷逃难,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曾一度失散,孔子非常着急。不久,颜回来了。孔子说,我很担心你被他们杀害了。颜回说:“我们所敬爱的老师还活着,我们学生怎敢轻言死去!”
另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离开魏国,到了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一棵大树下习礼。宋国的权臣司马桓魋(zhui),竟然要杀他,幸好有人通风报信,孔子事前离开了。司马桓魋摸了个空,气得就把那棵大树也砍倒了。司马桓魋杀孔子的原因,是由于司马桓魋为了他死后的尸体长期不休,令工匠为他雕制了一口大石棺材,历时三年多,花费了大笔金钱,宋国百姓,恨之入骨,怨声载道。因而孔子批评他说:司马桓魋作为权臣,更应该爱惜民力,与其死后防腐烂,倒不如现在就烂掉的好!司马桓魋听到后,就立派大批人马,手持利斧,去杀孔子。
由于孔子和弟子,为了逃避司马桓魋的追杀,大家都四处奔走。孔子和一部分学生,走到郑国的都城,即今河南新郑县的西门外,孔子下了车,身心疲惫不堪,暂时可以得到休息。但另一方面,学生因为找不到老师,大家十分焦急,幸好在郑国的西门外,遇到了另一位长者。弟子子贡,于是向长者施礼问道:请问老人家,我们的老师,也就是鲁国的孔子,已来到郑都,他年纪六十岁左右,身材很魁梧,不知老丈看到了没有?老者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在东门外见到了一个相貌很奇特的人,他的面颊像帝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向子产,腰腿向治水的大禹;看起来,相当英武,现在正在东门外走来走去,似乎心神不定,表现出十分狼狈的样子,就像一个丧家之犬似的,大概就是他了。后来,学生们果然在东门外找到了孔子。子贡把那位老者批评孔子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那位老人说得很对,甚至还乐不可支!
由于孔子去陈的道路,受到阻碍,因此又返回卫国,住在老友蘧伯玉的家中。卫灵公的宠姬南子,是宋国的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是一个美如天仙的少女,但由于卫灵公年老力衰,就与卫灵公的宠臣公孙余假私通,她非常担心如果孔子得到卫灵公的任用,一定不会放过她与公孙余假的事情,于是百般阻挠,不要卫灵公给孔子任何官职。有一次,南子居然请孔子到她的宫中,孔子的大弟子子路非常反对,但孔子唯恐得罪南子,只好去了。见面后,南子为了冷落孔子,故意请孔子与她乘车游春。南子和卫灵公乘前一辆车,孔子乘后一辆车。当车过后,两旁的人,都追着南子的车欢呼;而孔子的车,却无人理睬。所以,事后孔子感慨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后来,孔子又到了楚国,住在出国的都城(即今湖北宜城东南),立即受到楚昭王的接见,但却受到令尹(即宰相)子西的阻挠,仍不见用。孔子在楚国等了半年之后,楚昭王也驾崩了,孔子只好带着学生,经过卫国,接着又由卫国,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那时,孔子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从此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接着便在鲁国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整理、编订古代典籍如《易经》、《诗经》等。
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的春天,鲁哀公正在宫中,向孔子问政的时候,突然有人禀报说,在大野(即今山东巨野县境内)狩猎,打死了一只怪兽。孔子一看,那只怪兽生得狮头,麋身,麟皮,背彩,腹黄,肉角,牛尾,马蹄,似马非马,似鹿非鹿,大家都不认识。孔子就对鲁哀公说:这是麒麟,当天下太平时,它才会出现。而现在一出现,就被人打死了。真是不祥之兆,可能天下要大乱了。说到这里,孔子不由自主地唱起歌来:
唐虞世兮麟凤游,
今非其时吾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忧!
当时在场的学生,权老师不必过于伤心,可是孔子又回头看看死了的麒麟,叹口气说:吾道穷矣!
于是回到了书房,提笔写了四个大字:
西狩获麟,然后放下笔,从此不再编写春秋。一代大圣,就这样与人世告别了。
关于孔子去世前的情况以及死后的哀荣,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伟大的孔子,虽然去世了,但他生前所说的言论,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金似玉,为世人所重。他的学说,以“仁”为主。到了五百年后的孟子,又从仁中推演出“义”来。于是,“仁义”二字,就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
仁,就是爱人;义,就是做人处事要有正当的行为。所以,在《论语·颜渊》篇中,当颜渊问孔子,什么叫做仁时,孔子告诫他: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抑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礼仪,就是仁。至于复礼的礼,就是社会上同行的习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俗习惯。复礼,就是使我们的行为,要符合当前社会上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清代末年,英国派到中国的使臣,去拜见慈禧太后时,只肯站着行礼,而不肯跪下磕头。这与当时中国的礼俗,完全不合;因此,冒犯了慈禧,只好把那位大使,赶了回去。
在《论语》中,曾有人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孔子说:只有颜回好学,不幸短命死了!孔子所说的好学,究竟好的什么?好的就是如何做人!颜回做人的条件,是不迁怒,不二过。
孔子又在《论语》的《学而》篇中说: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之人,饮食不必要太丰盛,居所不必要太豪华,那么所要求的是什么呢?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孔子更进一步地对学生们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如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一个有品格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反之,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如不肯以正当的手段去掉它,那我宁愿不要富贵而甘守贫贱。孔子的意思,他以为在做人方面,要心安理得,处处合乎做人的道理,那怕过的是最贫穷的生活,也怡然自得,安之若素的。所以他说:吃粗糙的食物,喝冰冷的生水;晚上睡觉,床上什么也没有,只要弯着胳膊当枕头,也自有其乐趣!
由于他能过这样简单的生活,所以他因此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说:
颜回是一个多么有修养的人啊!每次吃饭时,他只吃一竹筐的饭,喝一瓜瓢的水;住在一个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样的生活所带来的忧虑,但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颜回是一个多么有修养的人啊!
孔子以为假使我们不会做人,而且有时还违背了做人的条件,尽管过的是富裕的生活,也毫不令人羡慕,所以他说:
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天上飘着的浮云一样,丝毫不把它放在心上!
目前社会上,到处发生动乱,这完全是大家不肯讲仁者爱人的道理,大家都自私自利,也就是由于不能实践孔子所说的:
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便不要推到别人身上去!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实践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言的话,国家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太平!
我在前面所说过的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G.creel)在他所写:《中国思想:从孔子到毛泽东》(Chinese though:From confucius to Mao-Zedong)一书中说:
孔子一生,为人类幸福而奋斗!
因此,我们为了人类的幸福,唯一的捷径,就是发扬孔子的精神,才能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走向人类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儒教,我想,儒教,及儒家教育,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罗锦堂先生的弟子昭明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