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李雁

李雁教授在新世纪大学博士导师聘任仪式上的发言

2020-11-22 10:16: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

  尊敬的张亮先生、尊敬的在座的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教师节这样一个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作为六位受聘博士导师的代表,表达我对马来西亚新世纪大学的真诚谢意!我和我的同事们因能获得这一教职而深感骄傲和自豪,尤其是作为一名毕生以教授中国古代文化为己任的教师,我对贵校能提供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而倍感鼓舞和兴奋——让我说得直白一点吧,我甚至都有点等不及了。

  接到国际交流处通知我参加本次仪式的电话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作为东道主齐鲁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最应表达的是对远道而来的尊贵的马来西亚客人的欢迎之情。请允许我如数家珍般地向你们介绍一下你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济南章丘是一个泉城,也是个诗城,更是个文化之城。距此西北二十多公里就是著名的龙山文化命名地,是四千年前与大舜同时的文化遗存。章丘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名人有倡行五行学说的大师邹衍、传承《尚书》的伏胜、初唐名相房玄龄、一代词宗李清照、散曲大家张养浩等,正应了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济南城西大明湖畔历下亭中写下的著名诗句:“济南名士多”。

  今年冬天大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正在以色列,切身体验到了早期西方文明那漫长而有趣的演化过程。大家知道,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东正教的发源地,也是伊斯兰教不可或缺的圣地,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所在。同样,如果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选择到山东及其省会所在地的济南市也具有几乎同样的意义。因为山东省不仅是众所周知的孔夫子所创立的儒学的发源地,也以武圣姜子牙为首的中国兵家学说的发源地,还是墨子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发源地,而且将法家学说推向极致的那两个关键人物韩非和李斯,也是在山东的兰陵接受了从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位子上退下来的大师荀子的谆谆教诲后,才西去秦国帮助秦王创立一统六国的伟业的。我刚刚获知,张亮先生的祖籍就是山东,对着一切应该并不陌生。

  具体说到我们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建树,相信你一进入校园就会感受到:这里有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齐鲁文化长廊,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山东地区的大致风貌——长廊就是由本校庞大的专业团队共同设计建设起来的,建成后的长廊还成为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传统文化》与《齐鲁文化》两门通识教育课程。学校还设立了孔子学堂,文学院的专业老师在其中不仅讲授古代文学、诗学,也向韩国以及其他国家来的留学生普及文史哲等其他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校的中国武术教育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不仅开设了《传统武术》的本科通识必修课程,还在我校成立了全国高校武术教育联盟,由此我校也成为全国高校中开展传统武术教育的佼佼者。说实话,我自己就是在这座图书馆楼前的广场上,跟着学校聘请到体育学院来的少林武师学会了调息、站桩、八段锦等一些基本的气功套路,而且确实受益匪浅。至于说到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我可能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因为这个颇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自开办以来,我就给他们开设了《说文解字》《诗词格律》等课程,并原文讲授《论语》《左传》《道德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经典,前后大概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据说我校音乐学院的民乐教育也相当出色,之所以强调“据说”二字,是因为我个人在这方面天赋严重不足,不敢妄言,你们完全可以事后到学音学院就此进行更充分有效的交流。

  以我对贵国的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两国之间已有航海贸易往来了。但大多数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还是明代初年的三宝太监郑和,郑和一生七下西洋,其中五次经过贵国马的六甲海峡,其间两国人民结下了着深厚的情谊。虽然我没去过贵国,但我知道那里至今尚有名为三宝村、三宝井的地方。至于近代以来大陆沿海地区的大规模下西洋、下南洋的移民潮,也更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对于我个人而言,感受比较深的却是另一件事:在座的许多同事可以作证,我曾是一个狂热的羽毛球运动爱好者,当年最崇拜的运动员之一就是为贵国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银牌的李宗伟。有一次为了看他的比赛直播,我开车超速被罚款600元,这令我刻骨铭心、记忆深刻——至于比赛谁输谁赢却已经忘了。因为长年打球,膝盖磨损严重,直到三四年前医生警告我,再不停下来,你的后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换句话说,我和李宗伟一样,都是因伤病而不得不退出所钟爱的羽毛球场地的。只是因留恋那段美好记忆,至今我还赖在我校羽毛球协会里不肯退出。

  不能打球了,我现在有着充沛的精力和大把的时间,而为新世纪大学教书,或者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在球场上的那种无可挽回的遗憾吧。最后表个态。我决定在这个仪式结束后立刻辞去学校羽毛球协会里的虚职,集中全部精力,认真教书,决不辜负手中的这张珍贵的聘书。

  谢谢大家!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