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认为《论语》一书本得名于编选成书之过程,而以往却多侧重于从该书的内容及其意义诸方面进行阐释。“论”有择选、整理之意,《论语》意为 经过选择整理的对话录。其具体内涵包括:⑴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记录汇总后经整理而编定的标准本;⑵它所记叙的内容也经过精心筛选,是择要本。
关键词:孔子;《论语》;选本
关于《论语》之名,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为班固《汉书·艺文志》里的一段话: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由此可知,《论语》乃“论纂”之语的省称。所谓“语”,宋·邢 《论语注疏·序》说:“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这一点并无异议。至于“论”,却各有不同的看法。
清·何异孙《十一经问对》释论为讨论,谓该书“皆所以讨论文义也”。而袁枚《论语解》干脆说“论是议论”。以上二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讨论、议论之“论(去声)”与《论语》之“论(平声)”读法不相吻合。据段玉裁考证,这种读音上的差异最初是由南朝梁“皇侃依俗分去声、平声异其解,不知古无异义,亦无平去之别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部儒学经典在读音上作出上述约定俗成的规范,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现象吗?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伦理,本意为伦次、条理。故杨伯峻据此将《论语》译为“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并反问道“除孔子和他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释名》虽重音训,但此处显然过于牵强。既然问题的提出与读音相关,那么因声求义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法。惜乎因孔子及儒学那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使诸家解释多着眼于夫子学说之至理大道方面,即将解释的重点放在了《论语》一书所记的内容和意义上。如邢 《论语注疏》认为:
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
此说本于郑玄而实为集大成者。云通纶、轮,明显带有后世高抬儒学的感情色彩,当非书名原意。谓理也、次也,意近刘熙之说。至于言撰也,即班固“论 (通撰)”说之因袭。诸说并举,实无定“论”。
如果我们留心班固在《艺文志》中的表述,不难发现《论语》之得名是源自该书的形成过程,即所谓“门人相与辑而论纂”。而晋代的傅玄也曾在《傅子》里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既然是“追论”,则论字不可能是对孔子言行的描述,而只能是对其门人、弟子(如仲弓之徒)行为的描述。
考论字除可与“伦”通假外,又可通“抡”。抡(平声),有择选之意。《说文解字·手部》:“抡,择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论,假借为抡。”《广雅·释诂一》:“抡,择也。”王念孙疏证:“抡、伦、论并通。”这恰恰是解决以往《论语》一名释义和读音相互矛盾的关键。
在先秦两汉典籍中,论字用作择选之意在在可见。《墨子·所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孙诒让间诂引汉·高诱曰:“论,犹择也。”《墨子》书中有“差论”一词,凡四见皆为比选之意。又《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名一指。”杨倞注:“论,选也。”同书《非相》篇云:“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而《庄子·渔父》:“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此二例论字或与择并提,或与选对举,显然有比较选择的意思。当时有“论人”、“论官”之说。如《荀子·君道》:“能论官比三才而无失其次,是为人主之道也。”《孟子·万章下》:“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焦循正义:“友天下犹未足,则进而友古人也。”此处所言“尚论”意同“上选”,谓择友于古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乃论宫中,有妇人而嫁之。”按,兵书《吴子》第四篇名《论将》,观其文,所言皆为如何选将之事。
不仅选拔具体的人,择取某种较抽象的品质也常用论字。如选取贤德才具称“论贤”、“论材”。《管子·八观》:“论贤不乡举,择士不及行。”同书《君臣上》:“论材、量能、某德而举之……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更有“论德”一语。见《荀子·君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韩诗外传》卷三:“王者之论德也,不尊无功,不官无德。”古人常以德行与言语对举,既然可以“论德”,当然也就可以“论言”,甚至“论语”。若《墨子·小取》中“论求群言之比”一句,是其一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有“具论其语”(详后),是其二证。
《论语》之名,仅就字面来讲,本意当为“经过选择的对话”。这和班固《汉志》所载,恰如和契。班云“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其所记必定各有不同,或语有出入,或量有多寡。“门人相与辑而论纂”一句,唐·颜师古注:“辑,与集同。”即众弟子把各种有关的记录汇总起来。以常理推之,下一步就该将汇总后的材料进行甄别、择选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论纂”二字正是对此过程的准确描述,颜师古注曰:“纂,与撰同”。今按,撰又通“选”。《集韵·獮部》:“选,择也。或从手。”《周礼·夏官·大司马》“群吏撰车徒”贾公彦疏:“择取其善者。”据此,则“论纂”一词可视为同义复合而成。又,《广雅·释诂》:“撰,具也,定也。”邢昺说所谓“群贤集定,故曰撰也”,即取此义。则是“论纂”又有先经选择然后编定成书之意。所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附录》云:“凡有所作述, 必具众义,择善从之……勒为此编,故以为 。既经撰定,不得无名以称之。”《论语》正是由此而得名。
论字之为书名,具体说来应有二义:(1)该书是由各种不同的记录经汇集选择后确定的标准本。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夫子既卒,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合成一法,谓之《论语》。”所谓“合成一法”,就是以选定本为标准法度,不使因传授不同而“各生异见”,颇类今之统一教材。(2)本书同时也是一部选编本、择要本,犹今之“选集”而非“全集”。这从《论语》一书所呈现出的面貌上即可看出。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曾就此书名分析道:“语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也。”可见并不是凡有答述之语尽皆钞录。在当时的条件下似乎也难以达到这一要求。论字所具法定本与精选本二义,实际上标明了该书的性质——既是教材,又是语录。
这一语录体标准选本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夫子主张有教无类,并且身体历行。而其“弟子散游诸侯,复相教授。子张居陈,子游居吴,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河西,子贡居齐,于是列国皆有孔氏之学。”犹其是在孔子身后,儒学更分化为八派。据《韩非子·显学》载: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去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
于是做为标准教材的《论语》才得以应运而生。
论字用于表示书籍的编选过程,并非仅有《论语》如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不可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春秋》与《左传》之成书是否确如上述所言姑且不提,仅从行文看,其间两次出现论字。其一,“论史记旧闻”。此论字必为编选之意,即将周室旧藏史籍删繁就简而成《春秋》。《春秋》一书虽被誉为有微言大义,但终不过属于历史大纲而已。既然是大事纲要,肯定经过细致的筛选,具体说就是“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其二,“具论其语”。由上下文可知,大意是左丘明为了避免七十子之徒人人自以为是,失其真传,遂以孔子史记(即《春秋》)为纲,广泛择取七十子所口受之善者,统一成写定本,是为《左传》。此二例前者近乎选编择要本,后者等于统一标准本。这与班固、傅玄、陆德明等人所说的《论语》的成书过成基本相同。无独有偶,论字的这一用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仍然可见。《世说新语·文学》“傅嘏善言清虚”条刘孝标注引《三国志·魏志》裴松之曰:“嘏尝论才性异同,钟会集而论之。”“集而论之”正与班固“辑而论纂”相吻合。是先有傅嘏之言论,然后钟会再整理成文。前一论字读去声,后一论字却应读平声。距此不远的梁人钟嵘《诗品序》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之句,此论字显系评选之意。与他几乎同时的皇侃将论字依俗分平、去两声,恰恰说明当时的人们是依靠读音来区别它的两种不同意义的。
其实,与其说论字通“抡”,不如说抡是论字之选择义的后起字更合适些。在先秦至汉代的重要典籍中,除《国语》论、抡并用外,像《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及《礼记》诸书均用论而不见抡,并且都有论字为选择意的用例,兹不再胪列。而在“春秋经传”四书中论字只出现了一次,即《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意近今之议论,但不能排除有比选的意思。《庄子·齐物论》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故知在先秦论与议仍有区别。《说文·言部》:“论,议也。从言仑声。”可段注却说:“论以仑会意。〈亼部〉曰‘仑,思也’〈龠部〉曰‘仑,理也’……当云从言、仑,仑亦声。”段氏之说可信。因为只有经过“思”,才能使所议得“理”。由“思也”引申出论字有以下诸义:(1)分析。如《尚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衡量、评定。如《商君书·禁使》:“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察。”上曾举《左传》之“以论执政”同此。(3)考虑、推测。如李斯《谏逐客书》:“不问可否,不论曲直。”而这一切均离不开选择和比较。《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此“论比”即是选择比较。
假如我们把《说文·龠部》所云“仑,理也”视为动词性的,那么论字便有治理、使之条理等意思。对于文稿书籍来讲,则近乎现在“古籍整理”的整理。按,《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郑玄注:“讨论,整理。”因系由世叔一人斟酌、衡量、审定,所以绝不同于今之众人相互商讨、议论。刘宝楠正义对郑注做了进一步的阐发:“理亦治也,谓整比其辞而治之也。”查《论语》除书名外,论字凡出现过两次。“讨论”是其一,其二为《先进》篇“论笃是与”。魏·何晏集解曰:“论笃,谓口不择言也。”同样和选择之意相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论语》之名应释作“经过选择整理的对话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凡言所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此说虽不中,不远矣。所谓“循其理、得其宜”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选择和整理后的结果,它是在孔子身后由其弟子门人完成的。因此,《论语》一名与孔夫子本人并无直接关系。
【注释】
①《说文解字·言部》。
②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
③引自《文选·刘峻〈辩命论〉》注。
④《墨子·尚同下》:“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又《非攻》篇两见“差论其爪牙之士”,《天志下》一见此语。
⑤今本论字多作“喻”。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乾道本喻作论。”当存古义。
⑥《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亦为一例。
⑦《论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此撰字今人多解为撰述、讲述。笔者以为 将其作为“选”的通假字,似更恰如气氛。谓不同于他三人的人生选择。
⑧引自邢 《论语注疏·序》。
⑨王士祯《蚕尾文集》卷六。
⑩此结论据原哈佛燕京学社编纂之各书引得而得出。
①引自刘宝楠《论语正义·宪问》。
本文刊载于《-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