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李景林
11.jpg

李景林

李景林,河南南阳市人,1954年生。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道与学——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的倾听独知天道,凸显了“道”的超越性意义;“见而知之”的贤人,将圣人得自于天的创作落实为制度典常,凸显了“道”... [详细]

    2023-02-08 09:36
  •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有创新。文化为精神之事物,故其继承与创新乃表现为一生命连续性中的日新日化。反省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状况,我们常常感到,其中“求实”的精神与“创新”的意识似显过强。此源于文化阐释中“自我中心”的功利态度和所谓“客观研究”的认知性立场,它伴随以... [详细]

    2007-08-23 01:52
  • 谈谈儒家的个体性原则

    这个题目,学者很少谈及。儒家论人,注重整体性,强调社群和人伦关系。这容易使人觉得儒家思想缺少个体性的原则和向度,这也是过去人们对儒家批评最多的一点。其实,就文化总体而言,个体性的价值实现与普遍性的原则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不过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二者的关系... [详细]

    2007-08-21 15:38
  •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李景林)

    上世纪初以来,儒学被纳入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儒学有其自身的哲理系统,被称作“哲学”,毫无问题。近年,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作用受到关注,学者由此又强调儒学的宗教性义涵。“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详细]

    2007-05-22 10:18
  • 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李景林)

    老子的方法论,一般认为即是一种辩证法。这并不算错。但老子的方法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老子》首章言“道”,为老子道论之统领;二章论方法,乃老子方法论之统领。二章所言义理,正体现了老子方法论之理论特质。 [详细]

    2007-05-22 10:18
  • 论“可欲之谓善”(李景林)

    《孟子·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一段话,“有诸己之谓信”以下五句,皆明白易解。而首句“可欲之谓善”,则众说纷纭,难有的解。 [详细]

    2007-05-22 10:17
  •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李景林)

    《老子》,言“道”之书。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矣。今取此章, [详细]

    2007-05-22 10:17
  • “学”何以能乐?——《论语》“学而时习”章解义(李景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详细]

    2007-05-22 10:16
  • 儒学关联于民众生活的现实载体(李景林)

    【摘要】儒家的思想,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因任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 [详细]

    2007-05-22 10:12
  • 本虚而实——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李景林)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虚”,是指它作为理想性的存在,必与现实世界尤其是政治和政权的运作保持间距;“实”,是指它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个“以身体道”的群体作为其实存性的人格体现和传承的载体。 [详细]

    2007-05-22 10:11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