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李存山
12.jpg

李存山

李存山,1951年生,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 李存山:“以民为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88f4e0568d7cb14_size217_w600_h400.jpg

    我在1997年和2001年先后发表《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和《儒家的民本与人权》两篇论文[①]。近年来,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日益受到重视,而对其理解和评价则也有更多的分歧。鉴于此,有对其进行再认识的必要,以重新辨析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 [详细]

    2017-04-26 13:53
  • 李存山:中华民族的耕读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timg (7)_副本.jpg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 [详细]

    2017-04-24 13:52
  • 李存山:读经该不该读 如何读

    201109191010275578.jpg

    关于读经问题,我想首先是该不该读?这个问题当然是在中国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时代变化了,以往时代的经典在现时代还有价值吗?还应该读吗?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文化之“变”与“常”的关系。 [详细]

    2017-02-28 13:34
  • 李存山:弘扬儒家文化,实现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未标题-2.jpg

    中国文化数千年来都是以农立国,据《周易·系辞传》,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伏羲、神农时代就由渔猎生产进入了农耕文明,即所谓包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详细]

    2017-01-03 14:00
  • 李存山谈儒家幸福观:德福一致,忧乐圆融

    14221618_329645.jpg

    幸福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儒家重视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的意义在于求得人生的幸福。在儒家看来,人生的幸福既包括身体的健康、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愉悦和道德品质的高尚;人生不仅是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且更在于谋求天下人的幸福。 [详细]

    2016-12-06 14:43
  • 中华民族的耕读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timg (7)_副本.jpg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 [详细]

    2017-04-24 13:52
  • 读经该不该读 如何读

    201109191010275578.jpg

    关于读经问题,我想首先是该不该读?这个问题当然是在中国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时代变化了,以往时代的经典在现时代还有价值吗?还应该读吗?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文化之“变”与“常”的关系。 [详细]

    2017-02-28 13:34
  • 儒家哲学的普世性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于“文化”,张岱年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发表的《西化与创造》一文中说:“唯用对理法(按即辩证法)然后才能见到文化之实相……才能既有见于文化之整(系统性),亦有见于文化之分(可分析性);既有见于文化之变(变革性、阶段性), [详细]

    2007-08-27 00:16
  • 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

    中国有句俗语云:“人死如灯灭。”此语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死”抱一种豁然达观的态度,把“死”看得不那么重要或可怕;二是谓人死后万事皆休,形与神俱灭,再不必为利害、悲喜、苦乐等等而烦扰。作为此语之思想来源的, [详细]

    2007-08-26 23:39
  • 有关儒家经典的两个笑话

    今年的“国学热”,给我的切身感受就是参加的学术会议比往年都多,而会议多就有赶写会议论文的压力。最近的半个多月,我一直处于“工作紧张”的状态,除了哲学所的年终考核、评审、写学科年度报告之外,我在11月25—26日参加了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儒家传统的修身理念与人格塑... [详细]

    2007-08-25 18:46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