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哲学系乐爱国教授撰写的《道教生态学》近日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该书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作者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道教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可供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内 容 摘 要
“道教生态学”是根据现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对道教及其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或生态智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从而为建构新的生态理念提供思想资源的一门边缘学科。“道教生态学”这一学科之所以能够成立,最根本的在于道教的“天人合一”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同时,国内外生态学家、道教学者对道教生态思想的研究也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道教的产生以先秦至汉代的各家思想为资源。早期神话、易学、儒家以及道家已经萌发了不少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实际上也为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教生态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道教以“道”为根本。从自然哲学的层面上看,道教所讲的“道”,首先是天地万物以及人同根于“道”,并且在这基础上同构于“三气”、“五行”、“八卦”,且“皆含道性”。道教的这些思想揭示了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道教的这一天人整体观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也是道教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出发点。
道教生态学并不只是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形而上地讨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就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道教生态学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三个基本的理论要素。“天人合一”,把人与天地自然统一起来,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成为道教生态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天父地母”,把天地看成是生养人类并要求人与之相和谐的父母,要求人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自然,成为道教生态学所要求的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道法自然”,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的行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成为道教生态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奉行的基本原则。这三个方面正是道教生态学就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所提出的基本观点;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看,其中包含不少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
道教生态学不仅在自然哲学本体论以及生态学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还进一步通过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伦理关系,建构起道教的生态伦理学。道教伦理以生命伦理为特征,而且道教的“生命”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命,还包括动物、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因此,道教生命伦理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要处理人与动物、植物之间以及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道教生态伦理。道教的生态伦理主张以普遍的生命为中心,提出了“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并且还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从而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并且还通过劝善成仙和神明赏罚的宗教神学使生态伦理规范落到实处。
道门中人的生活现实中也蕴含或体现着道教生态学的思想以及生态伦理。道教的“洞天福地”位于自然山水之间,反映了道门中人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道教堪舆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从自然,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道教戒律是道门中人的行为规则,其中也包含着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规则;道教善书劝人为善,同时也劝人戒杀放生、保护关爱动物和植物。这一切都说明道门中人的实际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目 录
导 论
第一节“道教生态学”何以可能
第二节 道教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一章 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神话的生态智慧
第二节 周易的生态智慧
第三节 儒家的生态智慧
第四节 道家的生态智慧
第二章 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万物根源于道的宇宙论
第二节 三气五行八卦的结构论
第三节 有形皆含道性的本体论
第三章 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
第一节 天人合一:道教对人天和谐的追求
第二节 天父地母:道教对天地自然的尊重
第三节 道法自然:道教对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四章 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
第一节 从道教生命伦理到生态伦理
第二节 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第三节 宗教神学化的生态伦理体系
第五章 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
第一节 洞天福地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道教堪舆与生态智慧
第三节 道教戒律与生态规则
第四节 道教善书与生态教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道教生态学》,乐爱国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