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峰,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1957年10月生,1982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4年12月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3月至今在深圳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熊十力》(专著)为“世界哲学家丛书”之一;《梁漱溟评传》(专著,合作)为“中国大师丛书”之一;《当代新儒家》(编著);《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编著)等。曾发表论文数十篇。
“理”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范畴,也是一种文化转型的标志性概念。在先秦时代,诸子学派都不大讲“理”,儒、墨、名、法、道、阴阳各家的思想里面,“理”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到了中古以后,尤其是宋代理学兴起之后,理学家对“理”本质内涵的论述,... [详细]
现在讲“情感儒学”,我们可以回到80年代初,那个时候中国哲学的研究刚刚恢复元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个最早的、声势比较大的、影响也比较深远的学术思潮,就是对哲学范畴的研究。当时对范畴问题的关注,就是他们这一批学者,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学术主打产品。 [详细]
什么是经典?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开放、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人言人殊。基于不同的衡量标准,人们对经典的认可性和圈定方式是有差别的;学科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不同文本之重要性和依存度在认知上的滹隙;个人阅读的偏好,也影响着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典籍时所产生... [详细]
宋明之前是一个讲道、求道的时代,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宋明之后,理取代了道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核心范畴。 [详细]
景海峰,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1957年10月生,1982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4年12月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3月至今在深圳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详细]
随着儒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兴趣,儒学形态的多样性和理解的复杂性也日益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是从经典描述来定位,还是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活的形式? [详细]
在引介和传播诠释学的过程中, 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联想性反思, 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的丰厚资源能否得到开发和利用? 如何把西方的诠释学和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思想表达结合起来 [详细]
“圆教”与“圆善”无疑是牟宗三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牟复杂而深邃的宏大思想系统的最终指向和最后归宿。对于这样关键的中心思想之分析,可以从全系统撑开了来看,循着原 [详细]
我这里所谓的“多元化处境”可作三层分疏:一是指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儒学所可能拥有的声音,二是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儒学所应担当的角色,三是儒学自身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取向。 [详细]
当代儒学话语——无论是叙事还是论辩,基本上循着两个路数:一是历史的,重其发展脉络、迁延历程;二是观念的,往往拣金弃沙,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