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2年7月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论研究室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2002年)、《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2007年)、《重读马克思》(2009年)、《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2013年)等著作。
本文取孔子的象征意义,也就是把孔子看作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我认为,孔子及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其思想之于当代人类,可以呈现出多维度的启示性价值。 [详细]
——以《论语》为中心考察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柔性品格不仅是先儒的基本取向,而且依旧体现在孔子思想中并为孔子所发扬光大,从而在后儒中有其长久而明显的表征。可以说,这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主... [详细]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彰显其优秀特质,以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卓越的贡献?对此,来听听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何中华教授的观点—— [详细]
宣示马克思哲学仍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学术界有着现代性、后现代性之类的鼓噪,好像什么东西都是“各领风骚没几天”,都是“用过即扔”,没有什么长久价值,这大概是受到相对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但是在当今时代,马克思哲学仍然具有它的积极价值。当我们停下自己匆匆前行... [详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拒绝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更不能将其误解为一个防御性的口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化固有局限的预警和免疫,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我们不仅要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还要保持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必要张力。 [详细]
儒家与西方的自由主义在人性论上的异同,历来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既关乎对儒家思想与自由主义思潮各自实质的恰当理解,也涉及如何诠释中西历史上政治制度及其变迁的不同传统之成因的思想史背景。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重新审视。 [详细]
从某种意义上说,梁漱溟先生的真正贡献不在于从学问上对儒学做出怎样的拓展或深化,而在于拨乱反正,重新贞定对待儒家思想的恰当态度和方式,并身体力行,以自身的践履扭转儒家思想的知识论建构之歧途,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正是在梁漱溟一生的行止中,儒家的本真精神得以敞显。 [详细]
在我看来,重写儒学史,有一个更具有前提性的问题需要先行解决,即必须检讨以往的儒学史的叙事方式到底有什么局限,这是一个核心性的问题。我只是读了点儿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并不十分熟悉,但觉得在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写作当中,或许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详细]
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场“狂飙突进”式的深刻革命,它带来了中国文化在近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性转型。这也正是“五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所在。 [详细]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因而并不容易概括;即使勉强给予概括,也往往难以周延。然而,倘若了解了它的秘密,也就找到了进入它的门径,掌握了打开它的锁钥。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秘密是什么,其根柢又何在呢?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