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黄开国

黄开国:儒学中的“孝”

2019-08-07 09:37:00  作者:黄开国  来源:孔学堂网

  孝是中华文化中的基本伦理道德,亦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贵阳孔学堂邀请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特聘教授黄开国为大众开讲“儒学中的‘孝’”的讲座。黄开国教授详细阐述了儒学中“孝”的学说的发展及演变,并对孝理论中产生的孝道派和孝治派两个学派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他认为孝道派与孝治派虽都以孝为核心,但二者是有重大区别的两个学派。

  儒学中的“孝”分为孝道派和孝治派

  儒学中的“孝”具有“孝为人之本”的伦理内涵以及“忠孝合一”的政治内涵。伦理内涵发展了孝道学说,即孝道派。孝道派以曾子为始祖,但真正的代表人物是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政治内涵则发展了孝治学说,即孝治派。孝治派由孝道派后期发展演变而成,其代表思想为《孝经》。

  孝道派是儒家的“内圣”,孝治派是儒家的“外王”。

  孝道派讲求孝在道德伦理中的根本地位,以探求子女对父母如何尽孝及其怎样评判孝行为重点,孝治派讲求以政治为轴心,将孝视为治理政治的手段或工具,把如何运用孝来致治作为主要的内容。但二者都是以孝立论,并不绝对对立,因此可谓儒家的内圣派与外王派。

  两派的冲突特别表现在孝与忠、从父之孝与从义的关系上。

  孝道派的忠是孝的品格规定,是讲孝的真实不欺;孝治派的忠是人臣对君主的忠孝,是一个政治概念,而孝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当父母的行为与道义发生矛盾时,孝道派认为“孝”是凌驾于其他道德之上,考虑对孝的维护,以从孝为第一位,因此主张从父不从义。孝治派则以治为至高无上的根本,考虑的是从政治的义,以从义为第一位,因此主张从义不从父。

  弘扬孝道要抓住“孝”正面积极的内涵:中国孝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儒家学说发展的孝道派思想和孝治派思想,对中国孝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今人弘扬孝道,要避免走向禁锢个性发展的愚孝,积极发扬其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和延续敬老爱老传统的一面。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