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其基本意义是忠诚。若言所忠诚的对象,一般指忠于君国,忠于人民,忠于家庭,忠于朋友,忠于事业等等。
孝,指善事父母。《尔雅》释“孝”说:“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也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后来意义稍宽,指尊亲敬老之善德。人们常说的“孝道”,是指奉养父母老人的准则规范。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素有“百善孝为先”之说。
曾子认为,“忠”与“孝”具有密切的关系。《大戴礼记·曾子本孝》说:“忠者,其孝之本與!” 孔广森补注:“孝贵忠诚,无饰伪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阮元注:“忠则必爱,有礼故敬。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曾子重视忠和孝的沟通,强调忠、信、敬等都是孝的表现和特征。
第一节 孔子的忠孝精神
一、孔子论忠
孔子非常重视“忠诚”品质的培养。《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育的内容有四大方面:文化知识、做事能力、忠诚、守信。
孔子主张,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忠诚信实。他说: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君子有九种用心的地方:看,要注意看明白;听,要注意听清楚;脸色,要注意温和;容貌态度,要注意恭敬;说话,要注意忠诚;办事,要注意敬慎;有疑问,要用心询问;发怒时,要想到后患;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弟子樊迟问怎么做才是仁,孔子说:“居家恭顺,办事认真敬慎,待人忠诚厚道。具备了这样的仁德,即使到了边远夷狄之地,人家也不会背弃你。”
子张问行,子曰: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
弟子子张问如何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实恭敬,即使在蛮貊之国,也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为不笃实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参列在面前,坐在车里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靠在车衡上,做到这样,然后才能行得通。”
子张问政,子曰: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子张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身居官位不懈倦,执行政令要忠诚。”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臣下“忠诚”呢?孔子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要求国君礼待臣下,臣下以忠事君。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倘若君上不以礼待臣,那么臣下也不会忠心事君。这与孟子所言近似:“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他要求君主做忠孝的表率,要敬业爱民。《论语·为政》载: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要使民众恭敬、忠诚和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当政者对待民众庄重,民众就会恭敬;对待父母(乃至天下父母)孝慈,民众就会忠诚;举用贤能之人,教育不够贤能之人,民众就会勤勉努力。”《论语·学而》载: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领导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当恭敬从事,诚信不欺,节约用度,爱护人民,役使民众选择适宜之时。”
孔子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忠于君国,忠于民众,忠于朋友,忠于事业。《论语·乡党》载: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国君有命召唤,孔子不等驾好车就急匆匆先步行而往。(图)
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他认为,作为子弟,服侍长上是很自然的,应该的。他曾说:“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事君章》)又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通常情况下,明君代表着国家,忠君就等于忠于国家。
他把“忠恕”作为“一以贯之”之道,时时以“忠诚”、“仁恕”律己。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人生志向,事事以忠于民众励己。他在盛赞“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贤品质的同时,发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帮助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发达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发达成功)的响亮呼吁。为了改变“滔滔”乱世,他积极救世,凭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股犟劲,周游列国14年,宣传治世主张。匡地遭围,陈国绝粮,被人讥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被人骂作“丧家之犬”。面对隐士们的劝说,他以“鸟兽不可与同群”相回敬。并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正是因为天下无道,孔子才坚定地致力于改易世道人心的艰难伟业。在忠于事业方面,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对待学生方面,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对待朋友方面,他主张“忠告而善道之”;在践行仁德方面,他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无不彰显出他为人忠诚之美德。
二、孔子论孝
孔子重视孝道,对于孝,他讲了很多,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以上,孔子要求:作为子女,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时刻不忘孝敬父母,敬顺长上。父亲没世,儿子不得轻易改变父亲生前立下的规矩。父母年老,儿女尽量不远游;如果迫不得已要远游,也一定告知父母所去的具体地方(以免父母牵挂,以便父母召唤)。担忧父母的疾病,因为疾病会导致父母痛苦和死亡。不违背孝道之礼,生、死、祭,都要循礼而行。
最能体现孔子孝道思想境界的,是以下两则: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今天有些人谈到孝,认为做到能养就是孝了。这种要求太低了,连狗和马等有灵性的动物都能做到长幼间的相养,作为人,在赡养老人时如果体现不出“敬”来,那与狗马等畜生有何区别?
乌鸦反哺其母之佳话以及动物中众多相养的真实例子,证实禽兽确实能做到长幼间的相互养活(先是长养幼,后是幼养长)。大家都曾看到“动物世界”栏目的一个记录片,一老海豚病弱得不能游动,而幼海豚总是伏在老海豚腹下,背驮其游动,恰似年青人搀扶着老人,其动人场面,令人类自愧不如。人能相养,动物也能相养,人若在赡养老人时体现不出“敬”来,那与禽兽有何区别?关键要看这个“别”字,孔子强调的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孔子的境界高,对人在孝的方面要求高,在对待老人方面,只做到“养”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敬”,不能停留在禽兽的水准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色难”的意思是:侍奉父母,长期做到和颜悦色为难。汉代郑玄《论语注》曰:“言和颜悦色,是为难也。”杨伯峻《论语译注》曰:“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常言道:“床前百天无孝子”,大概就是说的为子女者在侍奉父母方面要做到长久的和颜悦色的难度吧?凡有长期侍奉老父老母经历的儿女,大概都有切身感受,孔子大概就是根据众多儿女的这种感受,发出的这一实实在在的感叹,同时也是对做儿女的向“孝”的更高境界的要求。下文的“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孔子认为仅仅做到这些,太容易了,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达不到“孝”的程度,所以他用反诘的语气“曾(zēng;竟,难道)是以为孝乎”加以反问。孔子认为,作子女的对待父母,在让其吃饱穿暖的情况下,重要的是要做到“恭敬”,要和颜悦色,让老人打心眼里舒适,这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孝”。与上则所主张的同样,只做到“养”不行,还要做到“敬”。侍奉父母和颜悦色,正是“敬”的最好表现。(图)
三、孔子的孝行故事——合葬父母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原配夫人施氏共生九女。后纳妾,生一男,叫孟皮(孟皮腿脚有残疾)。为有一个健康的继承人,纥决定再娶。听说颜襄家有三女,便托媒人上门提亲。征求三个女儿意见,大女儿、二女儿考虑到年龄悬殊(纥已六十多岁)而拒绝,唯有小女儿不介意年龄而应允。婚后不久,生孔子。不幸的是,孔子刚满三岁,父亲就死了。母亲年轻轻守寡,含辛茹苦,养育孔子。孔子少年懂事,也主动帮母亲分担,种庄稼、种菜、放牧、做丧祝(助人办理丧事)等。他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生活的重压下,母亲积劳成疾,于孔子17岁时去世。为尽孝道,孔子决定让母亲与父亲合葬。但是,传说孔子不知父亲葬在何处,向邻居打听,也没得到结果。于是,他便把母亲的棺材停放在五父之衢(四通八达的道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果然不久,一位当年曾任车夫的母亲告诉了他父亲的墓地。《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防,指防山,在曲阜东十三公里处。防山北麓,即孔子父母的合葬处,名为“梁公林”。
第二节曾子的忠孝精神
一、曾子注重“忠”和“孝”的关系
曾子认为,“忠”和“孝”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
忠者,其孝之本与!”(《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忠是孝的根本,没有忠诚品质,虚假客套,难说能悫尽孝道。又说:
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黄怀信《大戴礼记彚校集注》解此语说:“言君子之所以立孝道者,以其为忠君之所用,礼法之所贵也。”又说: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懽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着心于此,济其志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这是说,君子的孝,应基于忠爱之心来敬,要尽力有礼,保持庄敬的态度而使老人心情安适;老人如有错处,应委婉劝谏,老人如果一时想不通,也不要厌烦。有条件的话,应经常给老人改善饮食,住处温暖愉快,孝子在这些方面用心,有助于老人心志精神的愉悦。
曾子还把孝的概念扩大,认为“庄”“忠”“敬”“信”“勇”等品质都是孝行的表现,倘若做不到这些,就可能“灾及乎身”,辱及父母。所以,要敬慎对待。他说: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因此,曾子时时把“忠”“信”作为省察的重要方面:“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二、曾子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发展
作为孔子的学生,曾子宗其师,对孝又有较全面的论述和发挥。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曾子不仅以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有人认为,《孝经》是曾子作的。《大戴礼记》中收有《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论孝专篇,可见,在孔子弟子中,曾子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贡献最大。
他忠实其师,主张:
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这等于给孝分了等级,把尊敬父母视为“大孝”,要求人们在“能养”“不使父母受辱”的前提下,追求“大孝”的境界。继而又言: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他把孝看作“民之本教”、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天下大经”,鼓励人们向着“敬”“安”“久”等不易达到的大孝目标进取。即使父母死了,也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不辱父母)”。“仁”“义”“忠”“信”“礼”等一切德行,都要以“孝”为根本。
曾子孝的另一特点是朴素实在。他说:
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逮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chuí,用棰击打)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韩诗外传》)
意思是说,故往而不可再生还者,是父母亲的生命;到了一定的限度而不可再增加的,是父母的年龄。所以孝子想以后再尽赡养之心,而父母的年龄不会等待;这和树木想直而时间不会等待是一个道理。所以,与其在父母死后击杀大牛去祭坟,还不如让父母活着的时候吃到小鸡小猪呢。
这种朴素至诚之言,让人听得入心。很多做子女的,父母在世时,常因忙呀,路途远呀,生活条件差呀等理由,疏于对父母的赡养,总幻想着以后再尽孝,但是,父母的年龄不能等待。一旦父母离世,则悔恨不已,然已晚矣。天下做儿女的,大都有“子欲养而亲不在”之遗憾。因此,曾子警示天下做儿女的,都要抓紧时间行孝。
三、曾子孝行故事
1.耘瓜受杖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
曾子耘瓜,误伤瓜根。父亲曾皙大怒,抡起大杖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省人事,好大一会儿才苏醒过来。醒后欣然而起,跪在父亲面前说:“刚才我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训我,不会累着吧?”父亲不理,曾子就退回房去,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身体未被打伤。孔子听说此事,非常生气,吩咐门弟子说:“曾参到我这里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教孔子。孔子说:“你们没听说过吗,从前瞽䏂有儿子叫舜,舜事奉瞽䏂时,欲使之,未尝不在身边,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棍击打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所以瞽䏂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曾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这么着,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你不是天子之民吗,杀天子之民,其罪如何?”曾参听后说:“我曾参罪大矣。”于是面见孔子而谢过。
在把握“孝顺”的度上,曾子有些过分,孔子适时教诲,纠正其偏失。
2.蒸梨休妻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
曾子后母待曾参无养育之恩,而曾参却对后母供养不衰。有一天,妻子因给后母蒸梨不熟,曾参要休掉她。有人劝说:“你这不符合‘七出’[[[]“七出”,古代社会丈夫休妻的七种理由:一、无子;二、淫泆;三、不事公婆;四、口舌;五、盗窃;六、妬忌;七、恶疾。
]] 休妻的理由。”曾子反驳说:“蒸梨这么小的事,她都做不好,何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再娶。儿子曾元劝他再娶,他告儿子说:“高宗因听信后妻谗言而放逐儿子孝己,致使其忧苦而死;尹吉甫因听信后妻谗言,而把儿子伯奇放逐于野。我上不如高宗,中不如尹吉甫,豈知能避免不做同类錯事吗?”
这则故事虽然突出了曾子对后母之孝,但也有过分之嫌:按常理来说,蒸梨不熟,再回
回锅即成,哪能到了休妻的地步?再说,儿子曾元劝其再娶,也出乎常人所料。
第三节 孟子的忠孝精神
一、孟子的忠谏精神
孟子之“忠”,主要体现在“忠谏”方面。即发现君主有过,敢于直谏。这种犯颜谏诤精神,无疑是对国家民众的忠诚。他说: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劝谏好战的梁惠王,不违农时,体恤民众,广施仁政: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cùgǔ,细密的网)不入洿(wū)池(水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zhì,猪)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áo,饿死的人)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棍棒)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劝谏邹穆公,凶年饥岁,应开仓赈民,推行仁政: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肯为长上而死)。”(《梁惠王下》)
劝谏滕文公,民众的事情刻不容缓,要给民众固定的产业:
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
民众的事情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中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立即绞绳索;抓紧时间修房屋,开年又要种百谷。”民众有一个基本的生活道理:有固定产业的人才有恒久心志,无固定产业的人就没有恒久心志。如果没有恒久心志,就会肆意为非作歹。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施以刑法,这等于欺罔陷害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干出欺罔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谦恭俭朴,礼贤下士,征集赋税有合理的定制。细细品味,其拳拳忠君爱民之心,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二、孟子的孝道主张
一般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之门人,所以孟子受先儒的影响,对孝道思想又有了很好弘扬和发展。孟子的孝道思想,既有高屋建瓴的一面,又有具体细微的一面。就高屋建瓴的一面而言,孟子主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说:尊敬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孩子。若人人具有了这种无私之孝慈,才会孝行满天下,慈爱满天下。
他推崇周文王的养老政策:
孟子曰:“伯夷辟(避)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孟子·尽心上》)
其次,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
就具体的一面而言,他既强调“尊”、“养”,又重视“事”、“守”。他说: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
认为孝的极点,就是尊敬父母亲;尊敬父母亲的极点,就是拿天下可以拿到的来奉养父母。又说: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在养方面,他推崇曾子对父亲曾晳既养其身又养其志的做法。关于“养志”,赵岐《孟子注》曰:“将彻,请所与,问曽晳所欲与子孙所爱者也。必曰有,恐违亲意也,故曰养志。”孙奭疏曰:“盖曾子知父欲有余者与之所爱之子孙,故徇而请其所与,问有余,故复应之曰有,是其遂其亲之志意,而不违者也,故曰养志也。”说的通俗点,“养志”就是顺从、满足老人的心意。
孟子还把“慕父母”情结视为大孝至孝的范围。他说:
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万章上》)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也。舜其至孝也,五十而慕。”(《孟子·告子下》)
所谓慕父母,就是依恋父母。在这方面,他推崇大舜,舜帝到了五十多岁时,还常常依恋着父母。不是吗,只要父母在世,做儿女的就永远是小孩。儿女到了五六十岁还依恋父母,证明亲情浓厚,亲情保鲜持久。他把不孝的情况分为五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总结“五不孝”的目的,是希望人们戒除之,好好赡养父母,不危父母,“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三、孟子的孝行表现
《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这段文字是说: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箕踞(叉开两腿坐着,像个簸箕。一说:孟妻裸露身体),很不雅观。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很生气,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箕踞。”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不要到处窥探。《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无所防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叉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训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孟子三岁丧父,从小就很听母亲的话,孟母为了选择适于他健康成长的环境,三迁住地,每次迁移,他都顺从母亲。成年后,仍是非常孝顺,敬顺母命。
第四节 倡导健康的孝道观
古人的孝道观念中,有健康的孝,也有不健康的孝(即所谓“愚孝”)。元代郭居敬把古代典型的孝道故事编为《二十四孝》。就该书来看,大部分孝道故事是健康的,如:
《孝感动天》,写虞舜至孝,感动天地,大象为之耕,百鸟为之耘。尧帝发现其孝德,便着力培养他的治政能力,让九个儿子辅佐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最终把帝位让给他。
《亲尝汤药》,写汉文帝奉养病弱的母亲,三年衣不解带,唯恐怠慢;汤药必亲尝,唯恐有失。
《芦衣顺母》,写孔子弟子闵损受后母虐待,棉衣内填塞芦花,父亲知道闵损寒冷的原因之后,一气之下要休掉后母,闵损好言劝阻,感动了后母。
《为亲负米》,写孔子弟子仲由(子路)早年家贫,野菜糊口,为让父母亲吃到粮米,他赶到百里之外买米,徒步背回。
《鹿乳奉亲》,写郯子父母年老,患了眼疾,听说鹿奶可治眼病,他就披着鹿皮到深山鹿群中取奶。猎人以为他是鹿,差点遭射杀。
《卖身葬父》,写董永父死,无钱安葬,就向富家卖身贷钱,安葬父亲。后得七仙女相助,还清借贷。
《拾椹供亲》,写东汉蔡顺少小无父,与母相依为命。正逢王莽乱世,连年灾荒,为养母亲,他便到山里捡拾桑椹,而且把黑、红不同的桑椹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被一群赤眉军见到了,感到惊奇,蔡顺解释道:“成熟的黑椹给母亲吃,不熟的红椹我自己吃。”这话感动了赤眉军,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只牛蹄。
《怀橘遗亲》,写三国吴郡陆续,六岁时随父亲到九江袁术家做客,袁术以柑橘招待,陆续拿三个揣进怀中,起身拜辞时,柑橘掉落在地。袁术笑问,陆续答曰:“我母亲最爱柑橘,想带回给母亲吃。”小小年纪有如此孝心,袁术惊奇。
《扇枕温衾》,写东汉黄香,九岁丧母,事父尽孝。夏天炎热,每临睡前都要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冬天寒冷,每临睡前都要用身体把父亲的被窝暖热。
《尝粪忧心》,写南朝庾黔娄,父亲患病,医生告诉他,要知病情好坏,须尝尝患者的粪便,味苦,则无大碍,味甜,那就严重了。黔娄品尝,粪有甜味,十分忧心。晚上,他对着北极星磕头,哀求上苍让他代父亲去死。
《乳姑不怠》,写唐代崔南山祖母唐夫人至孝,其婆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饮食困难,唐夫人就以自己的乳汁喂养。如此数年,婆母得以健康长寿。婆母临终时,召集全家老幼,说:“此生我无法报答儿媳的大恩了,希望你们这些孙媳妇,也像我儿媳一样,好好孝敬自己的婆婆。”
以上诸则故事,属于健康的,富含正能量的,值得倡导和弘扬。而下列几则故事,则含有愚孝的成分:
《卧冰求鲤》,写晋代琅邪人王祥,大冬天继母想吃活鱼,他便跑到河里,脱衣暖冰,冰忽自裂,跳出一对鲤鱼。
《恣蚊饱血》,写晋代豫章人吴猛,家贫无纬帐,每到夏夜,他就老早脱光衣服,躺在床上任凭蚊子叮咬,让蚊子喝饱自己的血,以免叮咬双亲。
《为母埋儿》,写晋代隆虑人郭巨,家道贫穷,老母省下吃的给孙子。郭巨感到供养不好老母,决定把三岁儿子活埋掉。他劝妻子说:“儿子没了,咱们以后可以再生;母亲饿死,却不会再有。”于是挖坑埋儿,挖到三尺时,忽见黄金一釜,上写文字一行:“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这三则故事显有愚孝成分:到冰冻的河里捉鱼,人们的通常做法是,以工具破冰,以相应工具捕鱼,极少有以身体暖冰者。严寒的冬天,人体不仅暖不化冰,反而会被冻僵。只有缺心眼儿的人,才会蠢到这种地步。相同,“恣蚊饱血”也属此类。驱蚊灭蚊的方法有多种,比如以扇扑打,以烟熏杀,总比任凭叮咬聪明的多吧。“为母埋儿”,更是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即使把儿子送人,也不能残忍到活埋的份上!天也不忍,赐给黄金。倘若没挖出黄金,这种血淋淋的埋儿行径,谁忍效法?古人在褒扬至孝典型时,往往过头,到了常人不易接受的程度。由此,我们应摒弃愚孝,弘扬健康之孝,发扬孝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孝老爱亲”,是建设家风、和谐社会的优良传统,人人要从自身做起,踏踏实实地弘扬和践行。在做好“孝老爱亲”的同时,努力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度提升,完善个人的道德品格。
此为《齐鲁文化精神》书稿中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