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二国,皆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在这方国土上,出现了吕尚、管仲、晏婴、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先圣先贤。综合考察,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著贡献,而仅就“富民”思想而言,他们的主张与做法,对于当今正在打“脱贫致富”攻坚战的我们来说,仍具有很好的启迪、借鉴意义。
一、吕尚:立国富民,兼利天下
太公吕尚初建齐国时,面对的是“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汉书·地理志》)的不良环境。也就是说,齐国沿海,地多盐碱,不宜耕种,人烟稀少。桓宽《盐铁论·轻重》记载:“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齐地是一个荒草丛生、土地瘠薄,人口不多的蛮荒之地。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本着立国先富民的思想,因地制宜,在注重改良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鱼盐等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渔盐业、丝麻纺织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着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桓宽《盐铁论》记载:“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
姜太公还认为,农、工、商是国家经济命脉的三个重要支柱,是国家的“三宝”。他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六韬·六守》)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富强国家。
孔子对姜太公的这些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做到了“兼利天下”,并以姜太公自比,感叹自己没有遇到明君。《孔丛子·记问》:“楚王使使奉金币聘夫子。宰予、冉有曰:‘夫子之道,至是行矣。’遂请见。问曰:‘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与许由之贤?’子曰:‘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然今世无文王,虽有太公,孰能识之?”孔子认为,姜太公远远超过了著名贤人许由。许由只是做到了不贪富贵、洁身自好,而姜太公做到了兼利天下。
二、管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齐桓公做了国君后,鲍叔牙向桓公推荐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致力于富民强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发展经济,“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二是对百姓实行“宽政役、敬百姓”,“省刑罚、薄赋敛”(《管子·小匡》)的政策,坚守对老百姓“爱之、益之、利之、安之”(《管子·枢言》)的正确主张。三是强兵,强大国势。在“天子卑弱,诸侯力争,南夷北狄交伐中国”(《管子·大匡》)的情势下,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诸侯国盟主,确立了大国地位,为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管子·治国》曰: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人民富裕了,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就敢于对抗君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管仲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道德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足够的物质生活水平作保障,道德水平的提高只能成为空谈。这是一种贴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思想。
三、晏婴:轻徭薄赋,崇尚节俭
晏婴,先后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国君,是齐国的又一位贤相。在政治上主张薄敛省刑,尚俭力行,爱民恤民。
1.轻徭薄赋,恤民爱民
晏子经常劝谏景公不能“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反对修筑章台,大兴土木,多次迫使景公罢台减役。遇到天灾,则赈济灾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梁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筴,㠯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塗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駈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㠯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朞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㠯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飦肉,辟拂嗛齐,酒徒减赐。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㠯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
齐国遭受洪灾,而齐景公贪图安逸,终日声色犬马,不顾百姓饥寒。晏子面见景公,力陈不爱民恤民之害。最终景公妥协,晏子根据灾民的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赈济,发放粮食、烧柴、钱款,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又请求齐景公遣散了宫中专司饮宴游乐的侍从人员、歌妓舞女等三千人。
2.崇尚节俭
晏婴倡导勤俭节约。春秋战国之交的齐国和齐桓公时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齐国国室衰微,以田氏为代表的卿大夫势力开始崛起。卿大夫们倚仗权势,奢侈铺张,令晏婴不满。对此,晏婴身体力行。《史记·管晏列传》记载: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直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晏子春秋》对晏婴的节俭也有多处记载。例如景公赐予千户之县的食邑,他一再推辞不受。为他建新宅,赐良马大车,也不接受。一件狐裘穿三十年不舍弃,等等。晏婴这种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为齐国君民树立了良好榜样,在诸侯各国之间也多有赞誉。
例如,他主张革除旧的繁琐礼仪,反对久丧厚葬,认为:“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晏子春秋·外篇第八》)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死了,齐景公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由于晏子的反对,景公“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子认为,讲究繁琐费事的表面礼仪,嗜好消磨心志的声色舞乐,盛行厚葬久丧,使人徒自破财伤身,有害无益。他还反对把贵重有用的器物货财当作陪葬品供养死人。因为这样做,“无补死者而深害生者”。这显示出了晏子的务实精神,不去追求那些不实用的东西和礼节。
晏子反对奢靡之风。齐景公大兴土木,役使百姓。《晏子春秋·景公为邹之长塗晏子谏第七》记载: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塗。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塗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倾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齐景公好大喜功,不恤民力,长年役使百姓,修筑高台、宫殿、长途道路,百姓不堪其苦。晏子以楚灵王的事实做比较,警示景公不恤民力之危害,劝使停修这些工程。在君权专制统治下,谏君对制约君权可能起到些微弱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去限制君权。但是,有一点限制,总比毫无限制要好。
对于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如果实在无力劝阻,晏子也总是想方设法来减轻百姓困苦。《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
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
景公时,闹饥荒。晏子请求给百姓发放粮食,景公不同意。当时正在修建一个大工程,晏子于是就暗中命令主事官吏提高工钱,扩大规模,推迟工期,放慢进度,实际上是以工代赈。这也是晏子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能用的最好的办法了。
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晏子却能主张仁政爱民,为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发声,而且直言批评统治者的过失,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四、孔子:爱民富民,勤劳致富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基本涵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爱。《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曰:“爱人。”孔子所说的爱人,并不只是爱身边的个别人,而是“泛爱众”,广泛地爱民众。爱民众要付诸行动,他一生执着于救世,就是爱民思想的真正体现。他具有极高的仁道思想境界,弟子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止)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惠于民,并能在贫困时救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达到仁了吗?”孔子说:“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担心难以做到呀!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帮助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发达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发达成功。能够就近从自身做比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算是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的仁爱之心,多表现在关心民众疾苦、民众富裕的问题上。比如面对“苛政猛于虎”的现实,他极力倡导仁政,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面对征伐和贫富不均的情况,他也有鲜明的主张,《论语·子路》篇记载: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来见于孔子,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征伐,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为“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为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意思是,我孔丘听说,有国的诸侯或有家的大夫,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人民少,而怕不安定。大概分配平均了,也就没有贫穷;民众和谐团结了,也就不显得人少;国家安定,就不容易倾覆。正因为这样,所以远处的人不服,就修文德以招徕他们。既然来了,就好好安顿他们。如今你仲由和冉求,相助季氏,远处的人不服,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而不能守护,反而谋划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氏的担忧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门屏之内。在国家关系上,孔子主张和平;在财富分配制度上,孔子倡导均平。孔子这里所说的“修文德”,就是修仁德。为政者修好仁德,广泛施行仁德,老百姓自然“近者悦,远者来”。
《论语·颜渊》篇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足食”放在首位,要求从政为官者,应首先考虑民众的生活问题。《论语·子路》篇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是说,孔子到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再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再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孔子认为只有人民富裕,再加以必要的教化,才能使得国家文明进步。孔子主张先富而后教,让老百姓必先吃饱肚子,才谈得上教化。
《论语·学而》篇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领导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当恭敬从事,诚信不欺,节约用度,爱护人民,役使民众选择适宜之时。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赞美郑国大夫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意思是说,子产有四种君子德行:修行自身谦恭,服事君上恭敬,养民仁惠,使民合宜。
我们常说“国泰民安”,“民安”是孔子追求的目标。通过上述,可以深知孔子的爱民之心,富民之情。
富裕是民众的普遍愿望。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人人向往富裕,谁也不愿天天受穷。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充分表达了他对富裕的深切向往。
但是,富裕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得来的,要靠自己的勤劳,勤劳才能致富!孔子鄙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并且说:“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国家政治清明,作为个人,如果还总是贫穷,那就是耻辱。致富是每个人的事,不能只是依赖国家和别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
五:孟子:给民以恒产,薄赋轻徭,保护工商
孟子提倡性善论,在政治方面,他突出仁、义、礼、智。把这四者归为“四心”,在此“四心”中,仁居于核心地位。孟子的仁说认为:“仁,人心也”。人都会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会本能的对他人表现关心,不忍看到别人遭受贫穷苦难。因此在政治上“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即以怜悯仁慈之心为基点,推行仁政,使人民能养生送死,不饥不寒,“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孟子·梁惠王上》)为保障民众的生活,孟子提出了以下主张:
1.给民以恒产
恒产,在当时主要指土地等固定的产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产主要由君主掌控。孟子认为,君主应开放地产政策,使民众拥有常年的耕种权利。恒产不仅是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统治者能否有效实行统治的重要条件。《孟子·梁惠王上》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认为,百姓有了固定的土地,有了生活保障,还要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教育他们,如此,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扶持,不致背负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只要百姓衣食无忧,加之良好的文明教化,君王的地位就必然稳定。
2.薄赋税,轻徭役
孟子主张轻徭薄赋。《孟子·梁惠王上》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认为,徭役要以轻徭薄赋、不违农时为基本原则,否则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的惨剧。劝导统治者施仁政,发出“仁者无敌”之至理名言。
3.保护工商
孟子对于工商业的态度总体上是认可的,这和孔子不同,孟子认为工商是社会生产交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减少对工商业者的盘剥,他提出减少关市之征,即减轻商业税率,发展工商业。《孟子·公孙丑上》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如果能尊重贤才和注意使用有才能的人,杰出的人才都有相应的官位,这样的话,天下的有德之人都乐意在这样的国家为官;国家在集市上提供储存货物的库房,却不征税,商品滞消时又依法征购,不让长久积压,这样,天下的商人都乐意来这样的市场做生意;关卡只负责稽查,也不征税,这样的话,天下的商旅都乐意在这样的路上来往;只按井田制的要求助耕公田,除此之外不再征税,这样的话,天下的农民都乐意在这样的国家劳动;对百姓不征收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这样的话,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在这样的国家生活。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些,恐怕就连邻国的百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敬仰了。如果有人想率领他们来讨伐,就像率领着儿子去讨伐父母一样,自有人类以来,是没有成功的。这样,他就会无敌于天下。
六、荀子:节用裕民,藏富于民
荀子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先生之一,在齐、赵、魏、秦多国游学做官。荀子的思想总体属于儒家,但也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与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用礼与法来矫治人性。他关注国计民生,著有《富国》专文,其曰: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荀子认为,国家实现富足的途径是节约用度,妥善储藏多余的财物。节约费用依靠礼制,使民众富裕依靠政策。认识到生产、分配、消费是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生产是基础,而分配和消费制约着生产。如果民众不富裕,就无法扩大再生产,也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要爱民惜民,减轻人民负担。
荀子还主张藏富于民,继承了姜太公的强国富民思想。《荀子·王制》: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荀子认为,国家富强,并不是财富都集中在国家手里,必须平衡财富分配关系,使老百姓富足。称王天下的国家,民众富足;称霸诸侯的国家,士人富足;勉强能维持不亡国的国家,官员富足;亡国的君主,自己富足,财富装满了自己的筐箧、仓库,而老百姓贫穷。这叫做上面满溢而下面干涸。这样的国家,内不能防守,外不能征战,它的灭亡立等可待。所以我搜刮民财以致灭亡,敌人得到这些财物因而强大。国家聚敛财富搜刮民财,是招引贼寇、肥敌人、亡国家、危害自身之道,所以贤明的君主是不蹈袭这种做法的。应该把财富分配给百姓,百姓富裕,才是国家的真正富强。
齐鲁先贤的富民强国思想,给今人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
其一,富裕是民众的普遍愿望。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人人向往富裕,谁也不愿天天受穷。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充分表达了他对富裕的深切向往。当今的人们,凡是经历过“一穷二白”、饱受过“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寒之苦者,才会体会出对富裕的迫切渴望。当今中国,贫困人口仍占较大比重,他们急切地盼望脱离贫困。
其二,富裕是治国者的最大责任。姜太公治齐,首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民众逐步富裕,“而人民多归齐”。(《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孔子也警告当政者:“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历朝历代,凡重视富民者,必然国泰民安,国强政稳。
其三,勤劳才能致富。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国家政治清明,作为个人,如果还总是贫穷,那就是耻辱。致富是每个人的事,不能只是依赖国家和别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我国近些年涌现出众多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自己富了,还主动帮助别人致富,真正体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助人为乐精神。
其四,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道理很明显,人贫穷饥饿到一定程度,比如沿街乞讨,衣不遮体,是很难顾忌到礼义廉耻的。只有生活上有了基本保障,也就是说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人们才能更好地追求精神文明。
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富民放在重中之重,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了推进脱贫致富的力度,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逐步摆脱了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公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对于这百分之四的贫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决心,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借鉴古代圣贤的智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积极献力。
参考文献:
(1)《史记》,中华书局1959
(2)《汉书》,中华书局1962
(3)《六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3
(4)《盐铁论》,《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
(5)《孔丛子校释》(傅亚庶),《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本,中华书局2011
(6)《论语》,《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
(7)《孟子》,《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
(8)《管子》,《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
(9)《晏子春秋》,《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
(10)《荀子》,《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
此为原稿,修改压缩后载于《光明日报》2018.6.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