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傅永吉

探寻生命的慧根

2017-04-10 09:21:00  作者:傅永吉  来源:中国孔子网

  当我们向根本处诘问时,就会发现,成功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不能升华为幸福的成功,注定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有可无或根本要不得的赘物。也就是说,如果所谓的世俗功业成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掣肘、累赘,那么它就丧失了任何(积极)意义。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第1章)

  本章大意:孔子说:“学了又时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并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了吗?”

  读后感:

  以我个人粗浅的阅读体会,这一章可视为本篇的总论,甚至可视为《论语》全书的导论。细细阅读本章,即可总体上了解《论语》全书的基本寓意。儒学首先是人生哲学(修身齐家、成己成物的伦理学),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故从生命大智慧这一视角解读《论语》,则可不失基本。

  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字大有讲究。在《论语》中,“学”字共出现了65次,(不算后人所加篇目标题),出现频率仅次于“知”(共出现117次)和“仁”(共出现109次),是儒家极重要的核心范畴。本文以为,“学”与“知”可结合起来思考,是理解《论语》的关键——锁钥。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简略总结。孔子所学者何?参考他另外的两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样,我们看到孔子有三“志”: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本文以为,这是同一个东西(人生目标、生命志向)的不同表述,孔子所“志”者,简而言之就是“仁德之道”或“仁义之道”这门大学问——人之为人的生命大智慧。我们读《论语》也就是来体悟孔子的人生心得,并由此激发每个人内在的仁德,走上体认并践履仁德的阳光大道,令世界充满温情与大爱(大爱即仁爱、博爱)。

  孔子自己悟得体仁与行仁之道并做了种种践履的探索之后,开始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探索,就是自办教育,将这门学问直接向有慧根的年轻人传授,《论语》记载了许多鲜活的事实,同时也将孔子所悟得的生命大智慧渐次展开。这门大智慧,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所以将儒家学说简略地概括为“仁学”便十分精当。

  仁学是实践理性,不是一堆死知识,而是生活中人际相处的活生生的日常智慧,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绝不脱离日常生活与工作,具有强烈的直接实践性的特点。所以,《论语》开门见山,直抒主题,“学而时习之”:诸位,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研习仁道,做身体力行的功夫,这门学问没什么了不起的,但需要经常地练习、温习、见习,越是多多践履,功夫就自然加深、加强,生命力就自然挥洒、释放,驾驭人生诸种琐碎的本事就越大。这门人生之大智慧,唯君子能知之、好之、行之、乐之。所以说,研究、探索、践履仁道这门学问,实在可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爱别人,拥有仁爱精神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不是很令人愉悦的吗?

  接着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看呀,与我们志同道合者大有人在嘛,这不是遥远的地方都有人来与我一起探讨仁道了吗?我近几年在网上和好几百朋友一起读《论语》,经常发言的朋友来自天南海北,内蒙的朋友,江苏的朋友,江西的朋友,陕西的朋友,天津的朋友,还有宝岛台湾的朋友,甚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海外国家的朋友,五湖四海之良朋益友,汇聚到网络之上,一起读《论语》,每天两章,至今一直坚持,大家乐此不疲,相互帮持着开掘善良本根,日渐成了生活中的必须,最庸常的生活内涵。“有朋”——拥有、遇到志同道合者,不时地切磋成仁、取义之道,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最大的乐事么?在“举世熙熙皆为利来、举世攘攘皆为利往”的一派混浊之中,竟然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论语》的阅读,这确实是件很不简单甚至很了不起的事情。“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即同,则足以引为良朋。良朋远来,是天下之至乐了,值得好好地庆贺一番。

  “人不知而不愠”,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事,仍然有人很不理解,但我们并不因此而减少快乐,更不会愠怒于色。“愠”,就是面色不悦的样子,是不快乐的心情的外显。我们有时候听说某人脸上微微变色,讲的大致就是这个“愠”。我们如今每天读读《论语》,读得风生水起、热热闹闹,大家一起似乎也挺快乐。当然,也有人不理解我们:这又有什么了不起呢?甚至有人会认为我们这样做是神经大条: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空手套白狼,琢磨着一夜暴富,大做特做成为中国比尔·盖茨的黄粱梦,我们这群迂腐书生却在这儿琢磨《论语》,探讨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市侩们自然会有所表示,嗤之以鼻甚至口诛笔伐,都正常不过。这难道不很正常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蚊蝇岂懂蝶蜂之乐?人生在世,不可苛求。不能要求任何人都懂我、理解我、赞同我。既无必要,更无可能。以市侩之腹度士君子之心,所得之结果,必定是漫天遍地皆市侩,此外无他。因为市侩便是他们的精神极限。面对林林总总的各路市侩,我们当然没必要感到不高兴、不痛快,一点也用不着,甚至连脸上的颜色都不必变上一变。我们大可以一如既往地心平气和,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行了,别人一时是否理解一点也不重要。这就是君子风度,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

  人生在世,希望被人了解、所知、所用,也实属人之常情,尤其当人有了一定德才或成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不为人了解或被人误解甚至被人恶意诽谤、中伤的事,在实际生活也屡屡发生,甚至当人在一定的群体中小有名气之后,流言四起似乎常呈不可避免之势。面对人生的此情此景,是心生懊恼、怨天尤人,还是无动于衷、坦然直面?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直面人生这类挑战时的一种态度选择:“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然、误解直至中伤自己,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心要不为所动,脸上更是连一丝一毫不高兴的意思都不显露出来,坦荡荡地过自己的好日子。

  如何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论语》的核心是讨论为“学”并为“人”,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求取人生大智慧这件事既然是“为己”,是追求自我人格的圆满、完善这样一个基本目标,而不是为了求得为他人所知晓,不是为了博取出位或一夜成名然后名利双收。既然对这些身外名利一点也不在乎,就不会因不为人知而烦恼、愠怒。孔子又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有修养者是向内寻求生命支撑即道德的圆融、丰满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真正可怕的不是不为人所知,而是自己无能;问题不在于不为人所用,而在自己能否担当大任。换言之,不怕别人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怕的是一无所长、百无一能。所以,君子要“求诸己”,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并增长智慧才能,以这样的路径而“求为可知”,厚积而薄发,追求值得被人知晓、了解、认识的德操、知识、能力。

  孔子自己可谓“人不知而不愠”的典范。孔子一生相对后来的大红大紫而言,也可谓落寞而不为人所知——缺乏真正的知音者,尤其是自己的政见不能为当世所用。他周游列国,常遭冷遇,不为当权者所理解、接纳;他的行为,也不为普通百姓所了解,常被人讥笑,有的讥笑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有的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犬”;甚至孔门弟子也有人想不通:为什么人们不了解夫子呢?面对如此恶劣的人文环境,孔子的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只求努力学习,把握天命。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只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符合天命(规律)要求的,就谁也否定不了;一切讥笑、中伤和打击都奈何不了他。

  二

  钱穆先生认为,这一章是“子毕生为学之自述”,本章三句话叙述人之一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第一句是说初学时自己从学习中感到的喜悦;第二句是说学习稍有成就,有同道自远方来相互切磋,从中感到的快乐;第三句是说虽不为人所知而心无愠恼,就可谓是一个君子了。

  关于本章,最新颖的解读来自杨朝明先生,我们且阅读他对此章的翻译: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杨朝明教授的理由是:“孔子胸怀仁人爱物之道,具有和谐天下的政治抱负,他当然希望自己的主张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但是,正如《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中所说:‘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如果天下无道,时世不济,那么,即使很少人能够理解或者根本没有人理解,也应坚信自己的学说。”

  显然,主要的差别是“学”之一字的解读。杨朝明主张解为“学术”,并非独辟蹊径,而是循清人之法,以本文之愚见,似未必真确,又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解参考。而本文则取传统立场,即本章主旨系谈论个体恰当应对(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做人(成人)态度,也即引入修身这一儒学最为核心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唯读者细细研读原文,自行裁度,可也。

  三

  人性之伟大,在内在人格的丰满、充实,内涵丰富,柔韧而坚挺。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实在大有道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值得反复揣摩。特别要再强调的是,儒家所谓“为己”绝非自私自利的市侩式偏狭,而是自我潜能特质发现、开掘、培育所成就的士君子之博大,即人格(个体潜能、潜质、价值)的自我开发、培植、实现过程之简约表达,其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修身”;而修身则有前提,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四大“修心”(即精神修养)步骤(亦可理解为四大基本维度),其所抵达的境界则是“明明德”,亦可谓之“自诚明”,也即具备清晰的道德意识(知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从而明了行为的方向与尺度,以期对身心(肉体和精神)能自如驾驭,其至高境界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是,“修身”即是以心“正”、意“诚”为内在凭依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过程,也就是走“君子上达”的个体生命完善之路这一根本性的人生选择。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彰显仁德养成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个体自己(自我)是否努力及努力的程度与能否坚守,而不是任何其它因素,更不在外套环境的好坏。面对世事之变幻莫测,人生之跌宕起伏,能始终保持坦然,而不怨天尤人,亦无自怨自艾,端赖拥有强大的自我。若有所反思,亦必持“君子求诸己”“日三省吾身”的超迈心态。

  于是,有“为己”、“由己”、“求诸己”的人生态度,又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信心,自然就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也就初步抵达了君子人格的基本境界了。

  四

  这是《论语》的首篇首章,然而,孔子单刀直入,将君子的道德人格这一内在品质需求,提上了“为学”即教育(自我教育)的核心日程:孩子们,我所期待的就是你们都成为真正的君子啊!这就是孔子与儒家留给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群体)的精神遗产:努力自发发现、自我开发,争取成为铁肩担道义的士君子。

  当代中国人在集中精力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再次自觉地捧读《论语》,作为每天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文化甘霖,滋润久已干枯的精神家园,重新自觉地开掘自我内在的精神生命之善良根基,唤醒、激活、疏浚灵魂深处的美德源泉,悠悠华夏古国美奂美仑的人文精神的华彩乐章将重新上演,礼乐之邦将再现于东方神州大地。

  孔子所教导的这门人生智慧,我有一个体会,它可以比喻为中国人得以(能够)活得有滋有味的内功心法,相当于金庸《射雕》三部曲中那部神奇的《九阴真经》的上半部最开始部分的那段经文,第一行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余下的文字,金庸大侠只虚虚地写,不曾如实交待,我们就不好胡乱揣摩。然而,这首段经文的作用却极神妙,在郭靖、杨康等人身上反复验证。郭靖得奇缘,被周伯通“欺骗”而牢记住真经全文,又有幼年时马珏道长(全真七子之首)亲授的道家内功心法为根基,后来慢慢地掌握(参悟)了《九阴真经》的妙谛,练成了《真经》中的许多超级武功,并成长为笑傲神州的一代大宗师。杨康从梅超风处接触《九阴真经》,只从下半部的武功技法着手,学成了“九阴白骨爪”“九阴摧心掌”等外门速成功夫。同一部经典,有人学成了堂堂正正的道家超级武功,有人却只学到些邪魔外道的末流(下九流)武术?为什么如此天渊地别?就在于是否有机缘得到并领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为代表的心法。

  五

  正因为《论语》就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人生大智慧的内功心法,所以,孔子一上来就讲“学”,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后人信手而编排,反而是别具深意、独具匠心,值得反复揣摩、细细体会。

  我想反复强调的是,孔子教人之“学”,主要是为人(做人、成人)之学。古注“学,觉也,效也。”所谓“效”,就是效先觉之所为,所谓“觉”则是觉为人(做人、成人)之大道。古注又说:“习,鸟数飞也。”这是以鸟类学习飞翔来比喻如何掌握“为人之学”,也就是强调这门学问特别重视力行、践履(实践)的特点:要想成为士君子,就必须时时练习、践行不缀,犹如鸟类练习飞翔。时代演进,知识爆炸,今天之“学”的内涵与孔子当时所说已有很多不同,但首先学习(修炼)为人(做人、成人)之道,仍是为学之根本,并贯穿为学之始终,是人生修炼的核心内容,不可懈怠,更不可轻忽。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洒扫应对、通过践行“入则孝出则弟”、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识外在的世界的同时,更认识自我的内在世界的丰富与博大,并由自我的精神特质而推展至认识人类的本质——人之为人的本质,解决“我是谁”或“人是什么”这个生命第一课题和难题。儒家重内修,重视向内心深处的开掘和建构,重视自我(每一个体)生命之慧根的发展、开掘、培植,是人的内在价值的发现和开发过程,从而为走向成功和幸福铺陈起厚实的心性基础。

  当我们向根本处诘问时,就会发现,成功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不能升华为幸福的成功,注定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有可无或根本要不得的赘物。也就是说,如果所谓的世俗功业成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掣肘、累赘,那么它就丧失了意义。对于人类而言,总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说,物质生命支撑的解决,早已并非难事;而精神生命的建构则要来得困难得多,甚至可谓极其困难、充满艰辛。于是,人的精神生命这一维度的悉心开掘,就需要穷毕生精力来建构,从而也就是人生的最大使命。开掘慧根是以精神幸福为人生目标的原点、起始与最终归宿。所以,儒学作为“为己之学”强调修身这一培基固本的大学问,也就是使自己成长为拥有健全(健康)的心灵、灵魂的人——具备道义担当精神并具备相应的担当能力的士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项基本功所指向的都是自我心魂的巧妙、恰当安顿。这些功夫练得到位了,才能在完整意义上全面进入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修齐治平的外门功夫的修炼。自心既正,则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富贵为代表的种种世俗利益,就不再(不必)是诱惑,不再(不必)是令人堕落的邪魔恶鬼,而只是人的精神生命展开、绽放处的一些细节、支脉、附丽罢了。质言之,因为拥有了完整健康的精神结构(核心是道德人格结构),于是个体就不会再被物欲所左右,而成为自由驾驭物欲的自我生命之主人——士君子、大丈夫,也才有资格去承担并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神圣职责。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