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窦洪涛

孝安一生

2019-02-27 11:06: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

  对于孝,我们并不陌生,《孝经》、《二十四孝故事》、《弟子规》……它们就像是掩藏在沙粒里的明珠,在道德的原野上燃烧的星星之火,闪烁着光芒,打动着人心,也带领着我们去追本溯源,去评价为人子女的我们每天在做着的事,究竟是孝还是不孝。

  先秦儒家认为孝是根源于血缘联系的自然亲情:“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认为孝的实质是“心安”,反对功利主义和刻意为之,用心的共鸣、情的感通构筑了孝的伦理之塔。

  孔子认为,孝是穷理要道,人伦大本。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与庄、忠、敬、信紧密相连,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它始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愚孝是谓不孝。

  有人说,生活给了我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无奈,父母远在天边,想尽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等赚够了钱再好好孝顺父母;有人说,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玩好不就是孝了;还有人说,孝顺孝顺,就是要事事顺着爹娘,不管对错,为爹娘我可以放弃爱人,放弃梦想……

  不可否认,这是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想法,压力、竞争、拜金主义等等无不在考验着孝道乃至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也许是因为生活所迫,也许是因为其他的什么,人们无暇去体味孝的真谛,也不知在打破了传统尽孝模式的生活中,自己该如何去孝顺父母。传统道德的缺失,外来文化理念的侵蚀,让人们对孝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摸索前行。当然也有人能够很好地尽孝,让老人幸福甜蜜。

  其实,子背父母是孝,戏彩娱亲是孝,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家长里短亦是孝。孝不仅是孝行,更是孝心,它来源于和父母声气相通、情志共鸣的血缘与情感,由心而生,自然而然。

  所以,无论时代如何转变,子女与父母的情感血缘不会变,孝不会变,变换的只是尽孝的形式。从古代到现代,从日夜侍奉床前到每天一个电话的问安,从尝粪忧心到经常陪父母去医院做个体检,不过都是给老人饱含亲情的关怀,让老人顺心、安心、开心,得以颐养天年。

  孝,是该“顺于父母”,还是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现代人普遍认为,因为年龄和阅历的不同,现在让我们“孝顺”,的确很难了,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听父母的,不听父母的就是不孝顺,这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我们所理解的孝顺多半都是不全面的,支离破碎的。在《孝经》记载有这么一段话: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三字经》也说得很明白: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第一,要谏,第二要使之更,第三要色怡声柔。道理说得很明白:要使之更,这是方向;用谏的办法;在方法上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声音,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正本清源很重要。孝,贵在真诚,它是对长辈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是富有生命力的孝顺之礼,而不是一场行为的演出,是在长辈失误之时提出适当的建议,而不是一味的盲目顺从,是推己及人,而不是“独亲其亲”。

  孝乃人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乃仁之本,仁者,爱人。

  孝能温暖人,亦能磨练人。自古孝有“色难”的问题,面对父母,若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温柔相待,悉心照料,若能“久病床前有孝子”,便是修得了坚忍、宽容的美德,养成了温文尔雅的习性。不成圣人,也成高人,受人尊敬,让人仰慕。

  真正的孝子更易成就事业,因为在人们的认知力,不孝的人亦不值得托付信任。古人“以孝治天下”,今人“以孝治企业”,爱吾老以及员工之老,幼吾幼以及员工之幼,是企业,是团队也是大家庭。以孝为绳,捆绑住整个大家庭,坚不可摧,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大爱无痕,大孝无疆。

  孝安一生。

  (作者是中国孝心网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南格林文化传媒董事长)

  (本文应《走向世界》杂志之约而写)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