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轩之
编者按:
家书,是家训,也是家风;是家产,也是家业。中国人的家业传承不是靠存款折而是靠文化,中国文化的洋洋大观生生不息是由千千万万家书的洋洋大观生生不息汇集而成,因为家书就是家道,有了家道,自然道生万物,代代常新,代代不已。
一封四万二千字的家书该是多长?这是一个中国父亲的家国情怀、浩然正气。他说,在人类的天空中,那些能留下姓名的人,都是为别人、为家国而活着的人,都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都是善养我浩然之气的人,都是为天下家国担当于脚下的人,都是持镣铐当彩练漫舞于艰难世事的人,都是忘记了个人荣辱而顶天立地的人。
著名作家窦洪涛先生,作为一个大一新生的父亲,他用家书,以目送,以壮行。他用这种方式传承的是一个父亲的中国式梦想:关于命运、使命、荣辱、贵人、金钱、朋友圈;关于职场、婚恋、考研、出国、公务员……我们认为,这封家书,不仅是窦洪涛先生写给他儿子窦轩之的,也是他写给中国所有大一新生、所有中国父亲的醍醐灌顶之文。
【父子篇】
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最后都活成了“老子”
我离开济宁时,你一岁零两个月。
自此,我在济南,你在济宁,聚少离多。今年,你18岁,我们的交流仍然不太多。于是,在你即将驶离家的港湾的时候,我决定给你写这封信。
都说,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慢热型的,甚至还有些迟钝。刚出生,丑成那个样子,基本没个人样,嘴巴是几字形,头发就那几根,还八不顺(哈哈),还动不动就哭,抱一会儿你还扭了胳膊,你一会就好了,眉开眼笑,我却被你爷爷训得发了好几天的低烧……记得我与你的“触电”也是瞬间被击中的。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你那时还不会说一句“人话”,只会吚吚呀呀嗯嗯啊啊。你在一个万向轮的儿童车里面,冲着我咯咯直笑,笑得一塌糊涂,无论我往哪个方向走,你在小车里始终跟着我转,你扬着胖嘟嘟的可爱的小脸,始终对着我的眼睛,始终笑着,笑得口水斜斜地流到脖子里,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就是高兴吧可能。我的内心一阵悸动,忽然就有了一种“疼”的感觉,我想那一刻,我的父爱被击活了、融化了,我的心像秋天的暖阳温暖、明亮。
那年,你两岁零两个月,你跟妈妈来济南,要回济宁的时候,我送你们坐长途车,车要开时,我下车了,你连滚带爬叽里咕噜地滚下车,抱着我的腿,哭着说:“爸爸,回济宁!”然后,又急促地说:“熙煕不想吃好东西。要是你想给熙熙买好东西,你就来济南买,买了再回去。”
儿子,我想,你小的时候,一定不止一次地问:爸爸为什么要去济南而不来陪熙煕?大人给孩子的答案大约世世代代没变过:去抓钱;去给你买好东西吃;去给你攒钱娶媳妇……
那天,送走你们,走在济南初秋的马路上,心碎了一地。
还有一次,我要从济宁回济南,咬字还不清楚的你一边做手势一边唱,终于还是听清楚了,那首歌叫《桃花朵朵开》:“桃花朵朵开,我在这儿等着你呀,等着你回来……”你的小脸因为边跑边唱,憋得通红。那一次,父亲的感觉再次像被针扎了一般鲜活起来,心汪洋成一片海,那时,我才真切地悟到:我是这个可爱的孩子的爸爸……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一系列美妙的偶然的组合,然而,一切的缘分都不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缘分更加美妙、悸动、温暖,那必是经历了千万年的修炼,历尽千万劫波之后的因缘际会。但愿我们之间,是几千年修来的善缘而非孽缘,我们要彼此珍惜,不论我们都有着怎样的遗憾、缺点、毛病和不圆满。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最后都成了老子。有人说,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前半生儿子对父亲不满,后半生父亲对儿子不满。
儿子,我小的时候,虽然也是你爷爷奶奶手心里的宝,但是那个年代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基本上就是伸手一巴掌,没有道理可讲,我也没能例外,经常被你爷爷一巴掌拍在后脑勺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那一巴掌一巴掌拍下来总是如雷炸响,两眼冒金星。因为我有小时候这样不愉快的记忆,所以我不曾动过你一手指头。但是有时候也真想揍啊。当孩子做的不对的时候,作为爹是不是就非得揍呢?我觉得,揍孩子一定是不对的,不揍更加不对。这是老子说的“无为”。
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人,怎么可能去尊重别人?即使尊重别人,也一定是为了私利,也可能是为了让别人喜欢你。所以《孝经》里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中国的文化里面貌似糟粕的一些东西,其实都是因为我们不懂,我们不懂得用一阴一阳的逻辑去分析其真实的意思,一等于一加一,有无,阴阳,对错,前后,是非都是一回事,因此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是非的,当然,没有是非观念当然不行,有了绝对的是非观念,那一定错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很“二”。是啊,对于小孩子哪有这么多道理可讲,一脚踹过去他就长记性了。但是,不能在歇斯底里的时候揍孩子,想准了装腔作势地揍,在气头上揍孩子,一巴掌真可能把孩子揍坏了。当一个人被拉赴刑场去枪毙的时候,枪还没响,人已经吓瘫痪了,这是震慑作用。
现在的父母不敢打孩子,我认为是一种悲哀。受西方教育影响,动不动讲人权,不可以打孩子,即使孩子犯了大错也要教育和感化为主,其实,打孩子和虐打孩子是一回事吗?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中对先生的戒尺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古代的先生手里的那把戒尺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这是一种震慑,是一种权威,这个东西不能轻易触碰,只要碰了就要给他一辈子的记忆,从此绝不能再触碰这个底线。家长不能“侵权”,老师不能“侵权”,最后连训导都不行了,还一个电话打过去老师下岗了。
这相当于小时候偷同学铅笔不能揍不能说,学习成绩不行不能揍,不能公布,怕孩子的自尊心受不了,那么,我们可以这么问一句:大了杀人可以不枪毙吗?小时偷针,大时偷牛,我们现在的风气就是把孩子骗进了监狱。可是还愚蠢愚痴地认为这是西方优秀的文化,要给儿子平等交朋友,连老师都要和学生“交朋友”,儿子,这都是屁话,你给他们永远都讲不通,那是文化属性决定的,不说也罢。没办法,那些不明白的就让他们不明白去吧,说活该好像幸灾乐祸,那就说自作自受吧。原来我喜欢说,现在不万分虔诚地来求教,我不会说,因为不诚的说了没用,孟子说,不教也是教的一种方法。但是,爸爸不能不给你说,很简单,这是我的责任,而且你必须要懂。
反之,有些父母把这种行为泛化了,孩子抓过来就打,打孩子成了家常便饭,也不分场合动辄就是打骂,这种行为让“打”这个极其神圣虔诚的动作变得廉价,对孩子也没有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打来打去反而打皮了。
儿子,你也有当父亲的一天,记住,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改掉坏毛病变好,而不是为了打而打,不打不行,打也不行,该打的时候才打,最好的办法是不打比打了还疼,和打的效果一样,这才是最高级的动作:无为。
不要不管轻重,就把自己的儿子揍一顿。我认为,这一定不对。另外,从小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稳定的、物质相对丰裕的生活,然后,让孩子干好阶段性的事情,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恋爱的时候,恋爱;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
儿子,那么你可能会问,将来怎么当好爹?
当好了儿子,就当好了爹。不是好儿子,不可能是好爹。当儿子之道和当爹之道是一横一样的,一阴一阳。这一切都集中在《孝经》里。中华文明源于《易》,成于《孝》,人生要道又全在《道德经》里。孝是一部让天下顺,让家庭顺,让人生顺,让事业顺的最重要的道,和人们常说的愚忠愚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强有力的无形的全方位的控制与成就,这是无为无不为。如果你不管他,一定完了;那么管他呢?就更完了。为什么?孩子都是自己管理自己,人生的修养都是自我教育。一个人只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做坏事知道脸红,一定没问题。
但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在你的心里。从小,你要教孩子明理,要懂得自我管理,要懂得自己担当,要明白自得因果,自作自受。而你要懂得你给你儿子说的那些话,他必须是要听的,他不听,是因为你这爹做得还不够让他崇拜。但是,中国人常常是这样子的,你不崇拜他,他说的在你这里都不对。
在没有外来的严格的制度的情况下,崇拜不崇拜该揍的也得揍一顿,就是说,你可以不服我的气,但是不听不行。而且,对你必须要尊重,不尊重怎么办?告诉孩子的妈妈。所以,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孩子,离开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行。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当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拉过来揍一顿,妈妈去调和解决,起到“打”的目的,达到“打”的效果。
所以,如果你找一个不服你气的媳妇;女人找一个不服自己气的老公,孩子一定教育不好,家庭一定不幸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孩子从小无所信,结果就是盲目自信,自大自狂自傲,最后走入岐途。因此这就要求夫妻二人彼此欣赏,彼此崇拜,绝不会守着孩子说对方的任何坏话,都要在儿子那里树立对方的绝对权威。这不是愚蠢,这是最智慧的做法,孩子不信不敬不崇拜父母的,那孩子是不会有出息的,在中国,有一个算一个。那怎么能做到呢?提高自己的修行,不是一辈子的修行,是三辈子的修行,累世的修行,活到老学到老。
假使你并不服父母的气,但当你的年龄段还达不到的时候,他们的生活经验足以告诉你,你做的对还是不对。所以,在孩子面前必须建立权威,没有这种权威,一切都是枉费。父母可能对其他任何人耍小心眼,但是对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如果父母对孩子耍小心眼,也是想用无可奈何的办法让孩子“思有邪,归于正。”
至于犟嘴,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没有道理,就不会犟嘴。但是,为什么有道理也不能犟嘴?譬如,我让你去完成一件事情本身没错,我的方法可能仅仅是一个比喻和象征,那么,第一哪怕是我说错了,你也要认真考虑,而不是立即反驳。你去想这样做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做才更好,想明白了再说。一个父亲给儿子的教育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跟父母犟嘴,一定是不行的,父母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以这样的心态入世,入职,你才有可能建功立业,儿子,这一切的道都是通的,并且是受益终生的。
儿子,你要让孩子从小明白一件事情,说话者有说话者的高度、气度、深度;而听话者有听话者的风度、高度和气度。两者之间其实是无关的。我说了,你一定要听,但没有让你照做。我说的话有我的道理,你要去认真考虑,考虑完了以后,你认为不对的,你也不要认为不对。你要去分析,就事论事,这件事情假如这样做会出现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我认为,在我们这种时间和空间下,这个事不中,想出办法来再说话。如果没有这种态度,当场犟嘴,给父母犟嘴没有问题;给领导犟嘴大不了换个工作;可是军人犟嘴,结果是什么?当场“毙”了。在单位里犟嘴,辞职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是,不也等于被现场“毙”了吗?
只要不是圣人,无论在哪个阶段,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要紧,但是,如果你在心里看不起领导,一个眼神过去准跑不掉,你只要让领导看出来你瞧不起他,后果可想而知。能力不行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态度改不了。有点思考力的领导就会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员工瞧不上自己,如果领导认为是因为员工的层阶太低造成的看不上,对不起,你在他眼里就真的什么都不行怎么都不行,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你的德性不行了。你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一个眼神人家全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有的说的错人家也爱听,有的却是说的对人家也不爱听呢?那是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你心里没有他,或者你心里只有你自己。所以,你心里没有我,你说了我不听;你心里只有你自己,你说了我也不听,与对错无关。所有的领导都这样,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但是对一个智慧的人来说,对自己是不一样的:不管别人心里有没有你,看得起你还是看不起你,你都要认真倾听,满怀感恩,认真思索,智慧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自己怎么做是自己的事。这才是高文化层阶人的思维方式。所以,第一,你有德行你说了人家才听,第二,你心里有人家你说了人家才听,第三,人家需要的时候你说了人家才听。因此,一个人只有别人能听的时候才说话,否则,就是闭口,所以才有了孔子的一句话:我知,我不言:我知道,但是不该我说我说了人家不听的时候我不说;如果我有智慧,我就一定选择不该说的不说,少说才是是智慧。
中国人不是集体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不是理想主义,不是现实主义,不是英雄主义,当然,该个人个人,该集体集体,该理想理想,该现实现实,该英雄英雄,最重要的是“交互主义”:就是你对我好我当然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当然不对你好,要是你先对我好,我还怀疑你的动机:你是想借钱还是想求我办事还是想给我挖坑?所以人生最最关键就是首先做好自己,任何人都与自己无关,别人违法不是我们违法的理由,别人糊涂不是我们糊涂的理由,别人无德不是我们无德的理由,别人愚蠢不是我们愚蠢的理由。
中国大道,说得最清楚明白的就是《老子》(《道德经》的别名),活到老不得《老子》之道,最多是个年龄老的人而已,没人从心里尊你为“老子”。
扫描二维码 下载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