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为祥,男,1957年生,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一直从事中国儒学(主要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对儒学的未来命运与精神走向尤为关注。出版过三本小书(《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发表过论文30余篇。
宋明理学关于《大学》今古本的分歧,虽然集中表现在朱子学与阳明学之间,但其之所以形成分歧,又是由《大学》形成之不同时代与研究者之不同的关注侧重所决定的。因而,要弄清这一分歧的原委,也就必须从主张今本《大学》与主张古本《大学》之一种可以共同认可的基本前提出发。... [详细]
新文化运动以降,科学理性与民主政体一直充当着权衡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在这一标准下,传统文化要么被绑在专制政权的“战车”上进行宣判,——被视为专制政权的思想后台;要么则因为缺乏科学与民主等所谓现代性因素而被视为“历史的垃圾”。 [详细]
邓晓芒对儒家亲情道德的批评主要在于他根本不理解儒家的“仁”及其从我做起、从亲爱起的道理,所以总是从“路人”的立场和法律的视角对亲情道德进行外在的仲裁;而在具体分析中,他又往往略过道德主题本身, [详细]
于宋代理学,王夫之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微有宋诸先生洗心藏密,即人事以推本于天,反求于性,以正大经,立大本……”(《读通鉴论》卷十九)又说:“有宋诸先生,推极于天而实之以性,核之以心得,严以躬修,非故取其显者而微之,卑者而高之也。” [详细]
新文化运动以降,科学理性与民主政体一直充当着权衡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在这一标准下,传统文化要么被绑在专制政权的“战车”上进行宣判,——被视为专制政权的思想后台;要么则因为缺乏科学与民主等所谓现代性因素而被视为“历史的垃圾”。 [详细]
学界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争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儒家伦理的评价问题,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不同心态上;第二层次则是儒家伦理有无普遍性蕴涵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智慧形态与研究进路上。 [详细]
:《原道》丛书创立已有10周年,其间换了6家出版社,最近转至大象出版社,并改名为《新原道》丛书。《原道》丛书及其同人一如既往地坚持面向现实和未来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立场,是值得一提的一道风景。最近王忠针对《原道》丛书,撰写《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没落》一文,在圈内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