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战峰,男,1973年生,陕西蓝田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2008至2011年在西北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儒学思想史。现兼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中国朱子学会理事、陕西孔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通过对侯外庐先生经学文献研究资料的实事求是分析,揭示侯外庐先生将经学文献(包括经学元典和经学研究作品)作为考察社会状况和思想意识的主要依据,注重思想史与社会史的有机结合,开创了经学研究的新路,特别是利用《诗》《书》等 [详细]
郭店楚简《五行》篇在整体上是一种体系性较强的儒家文本。它包括德行构成论、社会规范论与人生修养论三个层面,其中人生修养论是联系前两者的纽带,最终达到"集大成"、"达诸君子道"的人生理想境界,在社会功用上则是"邦家兴"的现实关注。这种对理论结构的探索有助于重新思考简本《... [详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题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诗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特别是那些具有纪念意义、并非仅仅文学性见长的诗歌。 [详细]
损益思想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上帝观念”、“天命思想”。包括损人益天与损天益人两个重要阶段。 [详细]
关于历史的价值和真实性的讨论,是历史学理论十分关心的问题。仅是中华文化而言,传统儒家文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人们颇为关注的内容。 [详细]
《五帝本纪》是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约前86年)撰写的《史记》的第一篇(卷),在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司马迁面对当时百家称“黄帝”而文辞不雅驯,实地考察[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