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男,1958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先后获历史学士(1982年)、哲学硕士(1986年)、哲学博士(2000年)。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带人。曾于1998年11月至2000年4月,作为哈佛-燕京学社客座研究员,到哈佛大学从事博士论文的写作。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哲学史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
近代以来,在儒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常见的对立观点,一种是视儒学为自由的敌人,一种是以自由为儒学的价值。从检讨这两种观点入手,通过引入“情感-责任”的视角,重新分析儒学仁爱的思想内涵,可以发现儒学的仁爱与自由主义的权利,是各自独立、互不代替的价值。... [详细]
一部经典展示一个世界。对《论语》这样的经典而言,使用“历史世界”这个概念,不是隐喻,而是描述。这与它独特的体裁相关。《论语》虽源于子书,但不似一般诸子之书。《老子》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历史观,但没有具体的经验叙述,即没有人物、事件,也没有时间、地点,几乎谈不上... [详细]
自从“阿尔法狗”(AlphaGo)在2016年击败人类围棋世界冠军之后,舆论场上响起一片“狼来了”的惊呼。人们担心由“阿尔法狗”所代表的体现人工智能最新成就的机器人,在不久的将来,会从目前仍然听从人类支配的“狗”,变成失控的“狼”。 [详细]
“心外无物”,这个表面上不合常理的命题,历几个世纪而聚讼不断,意味着它的内涵不会如其字面所表达的那样简单。此外,一种观点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出或触及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还在于其从自身的主张出发,有力量参与对传统的塑造。 [详细]
《仁义之间》是一篇论文的标题,把它当作本书的书名,是因为很少有比仁义这样的字眼,能够更确切地标示出儒家的基本价值,而本书正是关于儒家或儒学的书,将其冠为书名,可以名正言顺。 [详细]
在肯定传统哲学史学科意义的前提下,文章提出开拓新的中国哲学论域,即从叙事性较强的文本入手,尝试对经典做不以范畴研究为中心的哲学性探究,作为教科书思路的补充。作者分人、事、物三个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对不同的经验资料进行思想探究的可能性。 [详细]
现代人看古代经典,有两种看似很不相同的态度。一种表现在一般读者中,以为经典很玄奥,离我们很远,读经是附庸风雅的事情。另一种则来自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的意见,他们认为,如果经典说的都是大白话,卑之无甚高论,那不读也罢。这两种立场预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经典必... [详细]
经典只有通过解释才能释放出它的思想力量。然而,不是所有的经典疑难都能找到确切的答案。这一事实,可能导致人们对有些难题的讨论持怀疑的态度。本文的探讨试图表明,对于某些难题而言,即使我们没能给出最终的答案,其解读本身也是展示经典思想内涵的重要过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