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生,湖南长沙人,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副研究员。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2001年对谈录》等。1994年创办《原道》辑刊并任主编。
重建斯文,我理解就有一个目标甄定的问题和意义。一般把读经、把对传统的关注作为国学热的起点,对它的解释,当时主要从教育的角度进入,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偏知识轻人格的倾向不满。另一个视角则是道德、社会性的,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传统文化的伦理纲常,或许有一种补救... [详细]
所谓“以何为本”,对于儒耶对话来说是指以儒教为本还是以基督教为本?对于对话者个人来说,则是指对于自己身份的明确:我是基督徒还是儒教徒?中立学者或其他什么?以此为题 [详细]
周秦之变形成的state与society二元矛盾统一的基本结构既然决定了秦之速亡,决定了汉孝 武尊显儒术而废黜百家,那么也就不能不也将决定着整个汉代的治乱与兴衰。参阅 拙 文《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载《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也就是说 [详细]
作家的文采加训诂家的眼界加愤青的心态等于《丧家狗:我读“论语”》。 在拜读李零先生这部近著后,我只能用这样一个等式来加以概括描述。 [详细]
近来因《施琅大将军》一剧引发争论,在网络上达到白热化程度。在与李泽厚先生的越洋通话中,李先生就施琅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 [详细]
施琅问题的争论,已经演变成这个多元世界中不同的思想基础之间的思想角力。争论本身至少是几个问题的重叠:第一是现实台海问题的态度;第二是一个民族融合造成的国家对自身历史的民族之间矛盾的处理问题;第三是近年兴起的新儒学在政治表达上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本来各自呈现它... [详细]
有关《施琅大将军》(以下简称《施》)的争论正在不断升温,公众的矛头几乎一边倒地指向了该剧的最先倡议者陈明。“伪儒”、“汉奸”、“卖国贼”等帽子满天飞。很多人的攻击甚至逸出个体,直指儒学。自去年“郑家栋事件”以来,儒学似乎又遭遇了第二次“信任危机”。 [详细]
有关《施琅大将军》(以下简称《施》)的争论正在不断升温,公众的矛头几乎一边倒地指向了该剧的最先倡议者陈明。“伪儒”、“汉奸”、“卖国贼”等帽子满天飞。很多人的攻击甚至逸出个体,直指儒学。自去年“郑家栋事件”以来, [详细]
施琅的电视剧是我最先倡议的。因为我一直关注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在世界海洋年的时候搞过一本《钓鱼岛风云》和一本《不承诺放弃武力》的书,但有关方面不准出版。 [详细]